kylelong2011-07-07 18:01:15
中东国家包括22个阿拉伯国家和5个非阿拉伯国家,其中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Middle East)”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欧亚大陆西南部的地区,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中东乱局与其历史渊源有很大关系。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当然混杂有黑种人、黄种人。中东大多数为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Arabians)属于白人中的闪含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人)。但是,要确定是否属于阿拉伯人,母语是阿拉伯语才是关键之一。关于中东人种,特伦奇(Richard C. Trench,1807-1886年)指出,《圣经》中所提到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和犹太人,都是用来指那蒙神拣选(亚伯拉罕)的家族成员(members of the elect family);但三者有区别,强调不同的重点。以下分述人种名称的历史来源:1,“希伯来人”的定义和用法 “希伯来人”(希腊文:Hebraios;英文:Hebrew)是这家族最早的名字。“希伯来人”(希伯来文:‘Ibrîy){H:5680}这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创14:13,用来指“希伯来人亚伯兰”。由于亚伯拉罕从吾珥越过幼发拉底河,进入架南地,所以腓尼基人(Phoenician,即早期在迦南地居住的人)称亚伯拉罕为“希伯来人”,意谓“越过者”(the passing over)。因此,“希伯来人”并非是旧约神的选民所自取的名称,而是外国人(foreigners)为他们取的。在旧约中,“希伯来人”一词是外国人用来指神选民的名称(创39:14,17;41:12;出1:16,19;撒上4:6;13:19; 29:3);或神选民用来向外国人表明自己身份的名称(创40:15; 出2:7;3:18;5:3;9:1;拿1:9);或神选民用来与外国人对比的名称(创43:32;申15:12;撒上13:3;耶34:9,14)。 可是随时代的演变,“希伯来人”这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随之转变了。“希伯来人”本是用来指所有神的选民,但到了犹太历史的后期,当“犹太人”(Jew)这词语出现及被广泛采用之后,“希伯来人”这词语的用法逐渐窄小,只用来指一部分神的选民;例如在新约时代,“希伯来人”只用来指那些保留及采用希伯来语作为母语的选民,无论他们是住在巴勒斯坦或其它地方。由于许多被掳归回后的犹太人已不会说希伯来话, 到了新约时代, 大部分的犹太人说希利尼话(即希腊语),不会说希伯来话,所以“希伯来人”这词语就专用来指会说希伯来话的小部分犹太人,以此来区别说希利尼话的大部分犹太人(徒6:1)。值得强调一点,大部分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是住在巴勒斯坦,但住在巴勒斯坦以外,会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也称为“希伯来人”,例如会说希伯来话的保罗自称为希伯来人(林后11:22;腓3:5),虽然他生长于土耳其的大数(徒9:11;21:39; 22:3)。 注一:生活在北欧荒原,使用原始印欧语的部族,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开始分裂、迁徙。其中一部分定居于爱琴海地区,自称希腊人,语言为希腊语。一部分定居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地区,自称拉丁人,语言为拉丁语。注二:希腊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仅语音方面有些变动,成为今日的现代希腊语。随着拉丁人建立的罗马帝国的扩张,拉丁语的使用范围遍布大半个欧洲。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也离解成多种方言,逐渐结合、融合当地土语,演变成今天的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注三:犹太人属于中东地区的闪含民族中的闪族,自古一脉相承,使用希伯来语,至公元前70年,遭罗马灭国,都城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散落至世界各地,希伯来语随之销声匿迹。至19世纪末,以色列终得复国,一名犹太青年本•耶胡达决意复活希伯来语,通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希伯来语从古籍中重生,成为以色列的通行官方语言。今天的希伯来语,与3000年前没有任何区别。希伯来语(עברית 或 I'vrit,读音:EEvreet [ivrit])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或属闪含语系闪语族),为犹太教的宗教语言。过去的2500年,“希伯来语”主要用于《圣经》与相关宗教方面的研究。2,“以色列人”的定义和用法 “以色列人”(希腊文:Isra êlitês;英文:Israelite)这词语是用来表明那与神有特殊之约的百姓,并强调身为神权政治之国(theocratic nation)的国民之尊严和荣耀。对于犹太人,“以色列人”是无比尊荣的称号,正如罗9:4所说:“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 他们必须与以实玛利人(即阿拉伯人)分享“亚伯拉罕的后裔”之美誉(创16:15);他们也必须与以东人分享“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后裔”之美誉(创25:23-26;36:1-8);但只有他们能称“雅各的后裔”,就是“以色列人”这名称所宣告的。雅各在雅博渡口得到神所赐予的新名――“以色列”,因为他如王子般“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创32:28),因此比起“希伯来人”和“犹太人”这两个词语,“以色列人”是更尊贵的名称。 “以色列人”这词语过后被用来指雅各的12个儿子所成立的12支派。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便成立了神权统治,由12支派组成“以色列国”。当以色列国分裂成南北两国后,“以色列国”便是指那由10个支派组成的北国,直到北国被亚述帝国所灭(大约主前722年)。在新约时代,“以色列人”这名称仍保有“与神有约,即与神的应许和祝福有份的百姓”之尊贵含义,所以主耶稣称赞拿但约为“真以色列人”(约1:47);而彼得和保罗称呼那些听他们传道的犹太人为“以色列人”(徒2:22;3:12;13:16),目的也是为要强调他们的特权(参腓3:5;林后11:22)。 注一:以东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的名称,也是现代阿拉伯人的祖先源头之一。以东人是以撒之子以扫(又名以东,红色的意思)的后裔(创25:30,36:1,8)。以东人住在西珥地,又称为西珥国。以东人的祖先原名叫以扫(以扫就是有毛的意思),又名以东(以东就是红的意思),因为据说他出生的时候身上长满了红色的毛。注二:雅各(Jacob),又名以色列(Israel),猶太人的祖先、以撒的幼子。以色列三大圣祖之一。注三: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是:流便、西缅、利未、犹大、西布伦、以萨迦、但、迦得、亚设、拿弗他利、约瑟、便雅悯;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是:流便支派、西缅支派、犹大支派、西布伦支派、以萨迦支派、但支派、迦得支派、亚设支派、拿弗他利支派、以法莲支派、玛拿西支派、便雅悯支派。3,“犹太人”的定义和用法 “犹太人”(希腊文:Ioudaios;英文:Jew)这词语出现在犹太历史上较后的时期。所罗门王之后,以色列国的12支派分裂成两国,即南国和北国。南国称为犹大国,由2个支派组成(即犹大和便雅悯支派);北国则称为以色列国,由其余10个支派组成(王上11:12-13,30-33)。犹大国的人被称为“犹大人”(王下16:6;耶32:12; 38:19)。当以色列国被亚述帝国灭国后(大约主前722年),其国民被分散并消失在列国之中。可是当犹大国被巴比伦帝国所灭,神的选民被掳到巴比伦后, 神因着记念与大卫所立的约, 施恩保守犹大人, 并使部分的犹大人在波斯帝国时代,从被掳之地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和圣城。 这些被掳归回的“犹大人”(拉4:12;尼1:2;4:2;12:44),过后在新约时代便称为“犹太人”(约1:19; 4:9)。 圣经常以“犹太人”来与“外邦人”对比。当神选民自称“犹太人”时,往往要表明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与其他外邦列国(Gentiles)有所区别;所以对比是“犹太人与希利尼人”(即希腊人,指外邦人),而非“以色列人与希利尼人”(罗1:16; 2:9-10)。当外人称他们为“犹太人”时,也有同样的含义;因此当东方的博士们问道:“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太2:2), 其实是表明他们是外邦人,若他们要表明与弥赛亚(基督)有更进一步的关系时,他们应该是说“以色列的王”。同样的道理,罗马兵丁和罗马政府给予主耶稣的称号,是“犹太人的王”(太27:29, 37),表明他们本身是外邦人;但大祭司挑战主从十架上下来时,是要他证明本身是“以色列的王”(太27:42),因为当神选民用“以色列”这词语时,是要强调他们是与神有约的选民,与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有进一步的关系。 注一:犹太人(希伯来语:יְהוּדִים‎, Yehudim),又称犹太民族或希伯来人,是世界上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古代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注二:根据犹太教典籍《圣经》的记载,犹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纪元前20世纪前后的亚伯拉罕、以赛和雅各等人。犹太人在其故乡“以色列地”上共建立过三个政治独立的国家,分别是古代的前后两个以色列王国和于1948年成立的现代以色列国。根据国际性犹太人组织“以色列犹太社团”(英语:Jewish Agency for Israel)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根据其它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这将大大影响统计对象的准确性。注三:反犹太主义是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通常反闪米特主义体现在反犹太主义。反闪米特主义长期以来主要是具有基督教背景者的思想,但反犹太主义不仅在基督教徒中存在,事实上在阿拉伯人中也存在。反犹主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和延续性,例如将犹太人视为“谋杀救主基督的人”,“贪婪、阴险”的民族,“企图控制世界”的集团,需对世界一切政治和经济问题负责的“幕后黑手”等。反犹主义的思想和行为自产生至今导致灾难性后果。欧洲历史充斥着针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犹太人受到歧视、侮辱、压迫和屠杀,例如十字军对犹太人的掠夺与屠杀,15世纪末期西班牙对犹太人的彻底驱逐,19世纪和20世纪沙皇俄国多次泛滥的反犹浪潮。而反犹主义的最高潮则公认是1933年至1945年之间纳粹大屠杀,造成约600万犹太人死亡。4,三者之间的区别 以上的分析显示,虽然“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在《圣经》中,都是指亚伯拉罕属地的后裔,是神所拣选的家族成员或子民,但它们都强调不同的重点。我们以特伦奇(Richard C. Trench)的论点来作总结:Hebraios(希伯来人)是指说希伯来话(Hebrew-speaking)的犹太人,与说希利尼话(即希腊语,Greek-speaking)的犹太人对比;Israêlitês(以色列人)是最尊严的词语,指神权政治的国民,因而成为神的应许之后嗣的犹太人;Ioudaios(犹太人)是指与外邦人(Gentile)在国籍/民族身份上有所区别的犹太人。换言之,“希伯来人”强调他的语言(language,注:只有希伯来语文,没有以色列语文或犹太语文);“以色列人”强调他那神权政治之国民的特权,并荣耀的天职或使命(theocratic privileges and glorious vocation);而“犹太人”则强调他的国籍/民族身份(nationality)。在时间次序上,最先出现的词语是“希伯来人”(早在亚拉伯罕的时代),其次是“以色列人”(在约瑟的时代),接着是“犹大人”(在分裂王国/南北两国的时代),最后才是“犹太人”(在新约的时代)。注一:美国圣经学者理查德•切尼维克斯•特伦奇(1807-1886年)(Richard Chenevix Trench),曾是《牛津英语词典》(英语: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编辑委员会成员。注二:自从20世纪特别是以色列复国以来,“希伯来语”作为口语在犹太人中重新复活,渐渐取代取代阿拉伯语、犹太西班牙语和意第绪语(或称为“依地语”,犹太人使用的国际交流语),以色列建国后将“希伯来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采用希伯来语字母书写;另一种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但大多数人都会英语。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曾以特拉维夫为临时首都。195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但并不为国际社会所认可,所有国家的大使馆都设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外交部也不得不设在该地。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注三:叙利亚,全称为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这个名字来自于古希腊语。叙利亚人有80%以上是阿拉伯人,居民中85%信奉伊斯兰教。首都大马士革的人口数量大概是叙利亚整个国家人口的三分之一。阿拉伯语为国语,另外还通用英语和法语。注四: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لبنان‎),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巴勒斯坦(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首都贝鲁特,面积10452平方公里,人口3,727,703(2000年)。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官方文字:阿拉伯语。注五:巴勒斯坦(希腊语:Παλαιστίνη,阿拉伯语:فلسطين‎,希伯来语:פלשתינה‎)是中东的一个国家,已建立巴勒斯坦国,从地中海东岸一直延伸进入亚欧大陆内部。由于该地域随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所以至今还没有完全确定的边界。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由联合国管理。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两次战争中先后占领耶路撒冷整个地区,并于1980年7月宣布统一的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首都。注六:耶路撒冷(希伯来语:יְרוּשָׁלַיִם‎,拉丁化:Yerushaláyim;阿拉伯语:القُدس‎,拉丁化:al-Quds,汉化:古德斯;英语:Jerusalem)位于近东累范特地区,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以色列现行政区划上设耶路撒冷区,面积652平方公里,只有一个分区,即耶路撒冷分区。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自从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这里受难、埋葬、复活、升天。伊斯兰教亦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事件。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个对比强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会不同阶层,同处一城;城市的东西两部分截然不同,发展水平悬殊。老城雅法门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属于以色列的市区)是现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带(如果再继续向西数十千米,就是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区),而老城及其东、北、南三面的东耶路撒冷(1967年后以色列占领的争议区域)则以巴勒斯坦人为主。最特别的地方是面积只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其中又分为4个宗教与种族聚居区:犹太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区和穆斯林区。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争议的宗教圣地,均位于此处:犹太教的西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5,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阿以冲突。中东问题是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即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实玛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自1948年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了四次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以色列与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爆发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战败,第二年埃及等国分别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均被以色列占领。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侵入埃及。1956年10月29日,以军突袭西奈半岛。31日,英法联军袭击埃及海空军基地,占领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埃及人的顽强抵抗得到全世界声援,11月6日,英、法、以被迫同意停火撤军,但以色列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通行权。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军突然发动袭击,摧毁埃及空军主力于地面,并击毁叙利亚、约旦空军的大量战机。以军地面部队在6天内攻占西奈半岛、加沙、约旦河西岸全部地区和戈兰高地。约、叙、埃三国被迫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在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支援下,于1973年10月6日发动突然袭击。叙军突破戈兰高地以军防线,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两线均取得重大胜利。以军则在11日越过戈兰高地发动反攻,16日渡过苏伊士运河突击,包围了苏伊士城和部分埃军。经过谈判,24日双方停火,以军撤至戈兰高地1967年停火线以西。1982年,以军依照1979年签订的埃以合约,撤出了整个西奈半岛。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中东人种与中东乱局的历史渊源
  • 台湾未来50年发展预测
  • 如何看待父母陪读
  • 2040中日东海大决战
  • 医疗注射及其意义
  • 南极彩虹2011-07-07 18:48:50
    这个这个,那啥。。。看的眼睛痛。。。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