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真理T2013-01-02 15:31:24

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从此会有巨大的发展,青年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然而目前青年的困境,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8090后的一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新一代。这一代虽然不必读四书五经,不用上山下乡,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想,然而当下,面临社会激烈的竞争,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社会道德风气不佳的恶劣情况下,需要我们对80,90后成长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刻的反思,按照中国社会的实际国情,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教育内容和体制进行革新。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对人才的独特的评价体系。在古代中国,人们尊重孔夫子和四书五经,因为儒家的思想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古代欧洲,圣经,神学,拉丁文是人们所尊崇的。然而随着近代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各国政府逐步建立了一套从小学,中学,大学,学士,硕士,到博士新的评价人才的等级体系,这个等级体系有利于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和循序渐进的提升知识的水平,然而这样一个等级森严和僵化的体系,能够完全实现人才的创新性发展,和满足实际的社会需求吗。

 

首先,这样僵化的教育体系,没有照顾人才多样性和发展速度不同的现实。比如有的人兴趣是文学艺术,有的人兴趣是数学物理,有的人13岁有能力学习解方程,有的人13岁就可以理解微积分和相对论。正是因为公立学校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僵化的学习内容和进度,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部分有识之士愿意把孩子送往私立学校。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僵化地为了应对高考一个模式去培养和评价人才。

 

其次,目前这个教育体系和产业是严重分离的。其实从进入大学开始,青年开始进入专业化,职业化的学习,而此时学生还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职业是什么。除了军校和一些定向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方向,很多都是混文凭,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乱碰运气。这样如何不造成就业困难呢。大学必须和工厂,公司等现实的实体联合,否则教授只知道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

 

再次,这样严格僵化的体系摧残了人的独立思维能力,从小学到博士,有数不清的考试要应付,数不清的书籍和文章要学习,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模仿复制,很少有独立创新的机会。而青年创新精神的消失,必然使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困难,和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逐步打破了人们对学历学位的迷信,更加注重实际工作经验。然而这对当代青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大部分的青20岁左右最具创新思维的年龄时期,都在学校的教室里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为了应对考试而忙碌,缺乏培养实际经验的机会和独立探索的时间。

 

如何改革教育体制和内容,如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新路呢。

 

首先,鼓励私人办学,其实孔夫子可以说就是一个私人办学者。私人对自己学校的内容和制度负责,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自由选择老师和学校。

第二,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应该和用人单位签好合同,用人单位应该为大学生的学费买单,这样学生知道自己将来所要工作的单位和职业,学习时有明确的的学习目的和方向。毕业后也不用担心就业的问题. 就像军校一样,一方面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免去的就业的担心。

用人单位因为为学费买单,可以参与管理监督学校的教育内容,也有利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和员工的稳定性。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让学生边学边工作,探索如何让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无疑对公司和学生都是是双赢。公司虽然为学费要付出成本,然而这样不仅免去了招聘的成本,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更为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利益。

 

当然,还有其他的教育和就业模式可以探索,但是当前的高等教育和实际严重脱离的现状必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