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自卑感的定义是:由于生理、心理和其他方面(如家庭,工作等)的某些缺陷,有时是自以为的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的一种消极心理。自卑感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是个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
自卑犹如孤独的孪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孤独的阴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孤独并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孤独就是对周围一切缺乏了解,对所处环境及周围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于孤独的心理状态,将对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从而形成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
心理学的“自我意向”研究表明:自卑感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童年时代埋藏的祸根。聪明和自信人的精神是开放的,反过来自卑人的精神是相对封闭的。其实很少有聪明与不聪明的真正区分。一个正常人只要经验是开放的,那么他肯定聪明。人的自卑感,往往是童年时期形成的,从这里,大家可以认识到恰当的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教师又是学生的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产生自卑感。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从某种角度来说,当孩子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时(在12岁到20岁之间)所遭遇的情形,常常就是“自卑感”的形成时期。在儿童期,他们的世界也是既舒服又安适,父母会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需要,他们不知忧愁为何物。大部分的时间,他们只是尽情玩耍,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既舒适又美丽的。然而,就如同不能永远躲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他们也不能一辈子停留在孩提时代。前面的人生道路还有许多令你激动不已的时刻――长大成人、建立家庭、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能够自己作决定――等着你去经历。而青春期正是从孩童步入成年必经的一个阶段,是一个自然的、必要的过程。
帮助孩子们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要轻率地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给予褒扬和鼓励。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种信念,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平时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来对待挫折,并进行恰当的“挫折归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确,然后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克服自卑感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对生活采取开放性的态度,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爱好,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自己的价值。(2)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要什么都一味地与别人比高低,不要过分敏感别人对你的评价,更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会给你一个好的评价。(3)客观地认识自己,特别注意自己的优点,经常用以前获得的成功来激励自己。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应全方位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短处。(4)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在遇到挫折时,从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进行客观的归因,形成“合理化”认识,促进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平衡。(5)牢记“勤能补拙”的格言。自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总是与个人某些方面的欠缺联系在一起的,当你自知在某一方面不如他人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用自己双倍的汗水去换取你所需要的一切。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尽力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多看到他人的优点,不嘲笑他人的缺点,不幸灾乐祸;学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努力为他人;用博爱与仁慈去关心大家,用宽恕与宽容去看待错误;也为自己创造温暖、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那么我们的周围有自卑感的人就会少得多,同时,也让大家能够生活在一个温暖大家庭式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