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客2016-02-28 20:02:51

每年春节过后,从故乡回到城里的人们多多少少会发表一些乡间见闻和感想。今年读了几篇这类文章之后,忽然想起从前经常听到的一句口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有说是1965年初,由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46岁的赵紫阳所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是在农村实现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机械化,引进国外先进的农场管理技术。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由于暴风骤雨般的“文化大革命”而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百度百科”则说“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直到 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并且有了具体的方针目标和操作指引。“百度百科”在该词条下还介绍了一个能够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的实体 -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


上述“标准”的具体要求如下:
1、产业发展。有1—2个支撑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合率达到50%以上。
2、生产条件。人均有0.5亩以上能排能灌的基本农田;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每年提高2%以上。
3、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市经济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含渝东南地区)分别达到7000元、6000元、5000元以上;80%以上农户有较稳定的增收来源。
4、人居环境。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相对集中的居民点有一个晾晒休闲的院坝和垃圾处理点;农户有单独卫生的厨房和厕所;农民住房砖瓦化,砖混结构达到8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0%。
5、农民素质。实现高质量“普九”;未继续升学的中学生培训率80%以上。
6、农村道路。通村公路油化或硬化;主要生产、生活道路硬化(含石板路)。
7、社会事业。有“一校三室一园”,即:建好村小学、有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
8、农村社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
9、文明风尚。有村规民约;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村民对治安状况满意率达到95%以上。
10、民主政治。村“两委”班子和谐;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设有公开栏,实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
我想,除了“王村”,地处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山东滕州市姚庄村大概都能符合上述“硬指标”的大部分。至于农业部于 2005 年底,选择确定100个村(场)作为省部共建示范联系村,其中35个示范村(场)、65个联系村(场)以及 2006 年武汉投入3个亿建设220个“新农村”的报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网页 http://www.cnhubei.com/ztjsshzyxnc/ 。

根据投入 3 个亿建设 220个“新农村”这个数据,平均每个试点村可以分得 一百三十多万。一百三十多万的启动金不能算多,但是也不能说少,关键是有没有一个乃至一群真肯为乡亲父老着想,充分发掘当地有利条件,领着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能人。譬如山东滕州市姚庄村在 1985 年,利用当地丰富的麦秸资源,通过集资 10 万,贷款 30 万而建起了第一家造纸厂,为以后的多种经营打下了基础。以往其它具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特点的地方,大抵都是“穷思变,变则通”的范例,甚至有些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运用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灵活违规手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适应的产物。像这种通过政府行为扶持、培育的“新农村”成效如何,一时半会还不好判断,只能走着瞧了。


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不是每一条村都具备多种经营的条件,因此发展参差不一是实情。今年媒体上关于故乡行的报道中,由《财经》杂志官方微信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的文章,作者是高胜科,该文发表于 2 月 14 日,引起了热议和非议。热议的原因是文中把东北某农村描写成“礼崩乐坏”的典型:那里的人们不光对老人不加孝敬,甚至恶言相向,诅咒老人“为什么不早点走”;村中的男人沉迷赌博,孩子无心向学;女人通过微信与外地的男人“约炮”等等等等。


但是,过不了几天,这篇被广泛转发的所谓“纪事”遭到媒体同业的揭发,属于向壁虚构之作。尽管作者于 2 月 15 日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中说自己写的是随笔,不是新闻,然而,作者的文章实际上起了“黑农村”的不良效果大概是板上钉钉,难辞其咎。


中国的农村,当然不可能像高胜科描写的那样暗无天日,纲常败坏。例如今年 1 月 28 日 ,广州市的杨箕村为了庆祝有 280 年历史的姚氏大宗祠迁建落成,村里设宴席 600 多桌,场面非常震撼。又如《齐鲁晚报》记者李凤仪 2 月 16 日也发了一篇“返乡手记”,写到作者的家乡 - 巨野县太平镇白李村,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走在村里的大小路上,几乎家家门口停着一辆汽车,价位多在10万以内,偶尔还闪现一辆好车,放在几年前,这是根本没有的现象。”这都是体现了邓总设计师“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实例。


不过,中国的农村也并非到处都是阳光灿烂。还是拿记者李凤仪的“返乡手记”来说吧,她那篇文章的题目是《记者返乡手记,教育观念跟不上日渐富裕的生活》。根据记者的记叙,我们看到这个约有 2000 多人的白李村致富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在威海干装修”。原文这样写道“村干部告诉记者,要了孩子的青年妇女基本上在家带上一年两年左右,孩子一断奶就跟着丈夫外出打工了,留下爷爷奶奶在家照看孩子,过几年再要二胎,仍是带孩子带到断奶就去打工,继续把孩子扔给老人,这已经是村里常态了。”因此,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村里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记者很哀伤地写道“据走访,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上到初中就辍学,跟着家里人打工,干上几年就回来结婚,结婚后生了娃继续出去打工,村里能考上好大学的孩子很少很少。”,所以,该篇“返乡手记”的标题才有了“教育观念跟不上日渐富裕的生活”的慨叹。


读完那篇手记,我不禁想起去年6月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4名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的事件。那几个孩子的死亡和经济无关,他们所缺少的是应有的关怀和爱护。有人常用“没钱万万不能”来强调钱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句俗语的前半句“钱不是万能”的哲理,逐渐演变成“唯钱是尚”的新常态。回到前面提到的,通过行政手段发放一定数量的资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毫无疑问是一种尝试。不过,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要实现既定目标,离终点还有很长很长的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阿方2016-03-01 23:22:29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亩产万斤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