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乃2006-05-04 20:48:31
佳乃下午茶 | 伊帕内玛姑娘.六只指头.四个乳房.村上.爵士.即兴小资


当你在庸懒的阳光下午,听到这首The girl from Ipanema时,你是不是想到了伊帕内玛姑娘.六只指头.四个乳房.村上.爵士乐.即兴小资呢?


Tall and tan and young and lovely
The girl from Ipanema goes walking
And when she passes each one she passes goes "a-a-ah!"
When she walks she's like a samba that swings so cool and sways so gentle
That when she passes each one she passes goes "a-a-ah!"

Oh, but I watch her so sadly
How can I tell her I love her?
Yes, I would give my heart gladly
But each day when she walks to the sea
She looks straight ahead not at me

Tall and tan and young and lovely
The girl from Ipanema goes walking
And when she passes
I smile, but she doesn't see


"苗条的身段晒黑的肌肤
年轻又漂亮的伊帕内玛姑娘
向前走着
踏着森巴的舞步
冷冷地摇着
柔柔地摆着
想说我喜欢她
想献上我的心
她却没注意我
只顾望着那大海出神.....




The Girl From Ipanema by Gabriela Anders

六只指头和四个乳房--关于村上春树与爵士乐的即兴小资
(转贴,原作者不详)


“哎,要是你晓得自己喜欢的女孩有六只手指。你怎么办?”女孩继续刚才的话题。
“卖给马戏团!”我说。
“当真?”
“说着玩嘛,”我笑道,“我想大概不会介意。”
“即使有遗传给后代的可能?”
我略一沉吟,“我想不至于介意。手指多一只也碍不了什么。”
“乳房要是有四个呢?”
我就此亦沉吟一番。“不知道。”我说。 村上春树选辑过一张爵士双唱片,片名用的就是这个标题。而说起村上春树与爵士乐这个话题,感觉就像要和笠原MAY谈论“六只指头和四个乳房”问题一样。

先简单介绍一下村上春树:到新浪网的搜索引擎上键入“村上春树”然后按回车键,可以找到至少20个网站以及“搜寻结果共找到500个网页符合查询字串”。我只记得在他30岁时坐在草坪上恍然大悟要做个作家之前,是个爵士酒吧老板,酒吧的名字好像叫做“知更鸟”之类的吧,反正不叫挪威的森林,或者听风的歌。

用句时髦的话说,村上春树是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他听爵士乐,也听很多摇滚乐和古典音乐,这一点很容易在他的作品里发现,有好些文字都“BGM”(也就是背景音乐),比如《挪威的森林》是The Beatles的《Sgt. Pee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我一直不明白无数遍地听着这张唱片怎么会写出那样黯淡无望的文字呢?),《太阳以西国境之南》里是Nat King Cole,而那篇短小说《1936/1982年的伊帕内玛姑娘》更是直接源自Bossa Nova(拉丁爵士)名作“Girl From Ipanema”。另外,我还记得有两篇短文嘲笑过情歌老王子胡里奥。

几年前,村上春树写了本《爵士画像》,还顺便出了张同名唱片,这大概成了他和爵士乐关系亲密的最重要物证。然后街上就开始流行爵士了么?这简直和遭遇到“乳房要是有四个呢?”问题一样,让人只能就此亦沉吟一番。“我不知道。”

其实村上春树今年已是个年过五十的老头了,读村上春树听爵士乐突然成了时髦的事,只能证明姐姐闵说的那句话是个真理:“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已经进城的人和准备进城的人。”原来大家都是刚刚进城的人,才刚刚开始迷恋上城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和百无聊赖,一切都那么新鲜有趣,呵,挪威的森林,呵,爵士乐……

“爵士”是个好词,不知道是谁译成这两个字的,如果当年将jazz译成“掘屎”或者“嚼死”,不知到今天还会不会这么有格调呢?虽然jazz的原意和Rock ’n、Funky一样,都是和性活动有关的黑人俚语。

然而,爵士乐到底是什么呢?

《爵士画像》中有一篇《雨夜之Billie Holiday》,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时一些年轻人会问我“什么样的音乐叫做爵士呢?”然后他用典型的村上式文字讲述了一个与billie Holiday本人无关的潮湿而伤感的故事。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当有人问我“什么是爵士乐?”时,我只能讲讲这个故事,并说“那就是爵士乐了”,这是一个很长的定义,但我无法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了。

村上春树是个有意思的作家;爵士乐是种有意思的音乐。

但是,村上不仅仅写了一本《挪威的森林》(更何况这本书完全是摇滚乐呀),他有很多文字,尤其是在森林之后的几部长篇,往往都有复杂的结构、隐晦的寓意和文人的野心;爵士乐也不仅仅是村上所热爱的那些昔日爵士,爵士乐的演变、分化和五花八门已经远远超过“六只指头和四个乳房”可以涵盖的境界了。在The Beatles都已成为殿堂经典的网络时代,爵士乐的名望更是几乎可以与古典音乐相媲美了——瞻仰超过了迷恋,虚荣心或说心理附加价值远远超过音乐本身的意义,就像巴黎的高级时装那样,已经不是让自己听的而是让别人听到自己在听的。

最喜欢村上春树文字中难以排解的情绪和突如其来的快感,这一点倒是和他喜欢的爵士风格很相似,那种即兴挥洒的情绪和切分音神经质般的快感,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却又非常突然。

读多一些村上的短小文字,尤其可以感觉到他那爵士乐般的即兴机智和情绪乍泄,流露着爵士乐黄金时期的纯真和质朴,以及还没有变质的跳跃的赤诚之情。看《爵士画像》就可以知道他是位专业但还不曾沦为音乐概念奴隶的爵士迷。对呀,一个地道的老爵士迷,如此而已。

如果让我在遇上100%女孩、爵士乐、村上春树小说和王家卫电影之间做出选择,自己排列的先后次序应该也会是这样的吧;如果仅能选择其一,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遇上100%女孩的,不过有时候会挑爵士乐也说不定,毕竟有了无穷无尽的爵士乐,只能遇上一个999%的女孩也是挺不错的境遇。

之所以没来由地想起这道选择题,大概不定期是有原因的,至少在潜意识里有某种因果关系的。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做比较的想法,倒是件很难说清楚的事,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态度有关,也可能和村上春树或者爵士乐以及王家卫对世界的影响有关,就像一只蝴蝶在欧洲上空扇动翅膀产生的空气振动的变化,都可能是引起太平洋上一场风暴的原因一样。

其实,关于村上春树,关于爵士乐,关于村上与爵士,可以说的东西应该至少可以开三个研究生课题了吧(万一村上一不小心还弄个诺贝尔奖什么的,那专门成立一家研究机构就更不在话下了)。好在有了Internet,有无数的背景资料、历史概论、作品文本、专业评述、专题论坛、音视频文件、超文本链接堆积在这个时代最伟大最广阔最民主的信息垃圾场里,就不必在这里再浪费越来越宝贵的森林资源了。

关于日本老头村上春树与美国老头爵士乐,我只能这样胡说一通,“哦,这就是村上与爵士乐了”,这是一个很混乱的说法,但我无法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了。

突然想起来,村上春树的另一个爱好是做西餐,不知道什么时候网上和街上会流行起煮意大利面条呢?

=大愚=2006-05-04 23:16:01
过了一轮淡茶, 再品一回浓浓的香茶:))
佳乃2006-05-05 02:23:28
谢谢你:)
@^_^@2006-05-05 03:55:41
佳乃下午茶可不能错过,谢! :)
佳乃2006-05-05 05:01:46
笑脸好~&~
非常酷2006-05-05 08:59:22
yep,Haruki Murakami in the book of Wind-up Bird Chron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