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gLiao2022-04-09 21:48:45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廖康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是一首反战歌曲。虽然歌词除了“当兵”这两个字外,似乎与战争毫无关系,但循环咏唱的花与人的变化分明是在感叹战争戕害人命:“花儿都到哪里去了?花儿都被姑娘采摘了。姑娘都到哪里去了?姑娘都嫁给小伙子了。小伙子都到哪里去了?小伙子都当兵了。士兵都到哪里去了?士兵都埋进坟墓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坟墓都变作花朵了。花儿都到哪里去了?花儿都被姑娘采摘了。”跟随每段问答后的一句反问更是直击人心: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懂啊?“他们”指谁?歌者没有说。我希望好战者能够听懂。

 

这首歌的原创者是美国人皮特·席格Pete Seeger。另有六十来位专业歌手演唱过。唱得最好的,并得到席格认可的,是德裔美籍电影明星、女歌手Marie Dietrich。她用英、德、法三种语言演唱过这首歌,俱佳。在西方,大家都昵称她Marlene。在中国,常见的译名是马琳·黛德丽。

 

黛德丽的嗓音低沉,甚至有点沙哑,表现这首歌曲的悲愤却很恰当,与那些轻快的、甚至错译为情歌的小调,如:《花兒怎麼不見了》之流的演唱形成鲜明对照。也不像那类玩弄和声悦耳的三重唱,她的独唱非常严肃,以C 调起始,两段歌词以后开始变调,逐渐升高,唱到中间“士兵都埋进坟墓了”,悲愤已极,音调达到最高,她的眼睛逼人直视,歌声和表情都在谴责战争。随后降调,回到最初的C,与歌词一样,形成完美的循环,但陷入更深一层的悲哀。她的一颦一蹙,每一瞥眼神,每一下摇头无不与歌声和歌词一道,共同表达深沉的悲哀和强烈的愤怒。

 

席格是1955年10月创作的这首歌,灵感源于肖洛霍夫的名著《静静的顿河》提到的一首哥萨克民歌Koloda-Duda,其歌词也采用“他们去哪里了”这种形式,但较为啰嗦,没有反问,反战性不强。顺便说一句,这种歌词形式是西方诗歌的一个传统,拉丁文称之为ubi sunt,往往用来感叹人事无常,时光流逝,以及对故园的怀念。席格精简改编歌词后,不由而然地哼唱起来。他的朋友指出他唱的曲调是一首爱尔兰伐木工人的民歌。这首歌一开始并不流行,能够火起来,不仅是歌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不仅是曲调上口,娓娓动听,还要归功于越战。美国人民和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饱受两次世界大战蹂躏的欧洲国家的人民,都强烈反对越战。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引发了人民的共鸣。大家在歌唱中,那句反问“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懂啊?”明白无误地诘问战争的发动者和扩战的执政者。

 

富兰克林在1783年7月27日给英国皇家学会主席Joseph Banks的信中有句名言:“从来没有一个好的战争或者坏的和平。”当时,美国的独立战争虽近尾声,仍在进行。富兰克林当然不是在指责美国抗英,而是在批评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否则,他会对支持美国抗战的法国人说这句话。后人经常引用这句话,还有人将其改为更极端的“最好的战争也比最坏的和平更坏。”很多人反驳这类说法: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当然比投降日本好。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当然比缴枪求和好。他们误解了这句名言。富兰克林和改编者都不是在指责抵抗侵略战争,而是在指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的意思是:无论解决什么问题,与和平的手段相比,战争都是更坏的选择。我们反战,是反对日本侵略中国,是反对德国侵略欧洲各国。不是反对抵抗这类侵略。这首歌也是反对侵略战争,并诘问当权者: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懂得这个道理?

 

黛德丽的英语演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eooWmqqr8

 

德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NyjSwRwpzE

 

法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UlE-KhqBA&list=RDEMr8VbXOORdI-xcvr6R4U95A&index=3

 

2022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