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2019-07-01 13:44:53

孤独的美国人

美国人的人际关系除了家庭内之外都相对淡漠。美国人对朋友嘛,有点像花心男人对女朋友 - “衣服” - 一样,随便换。还有很通俗的说法:move on(往前走,意思是忘记过去,继续自己的路)。(注)

        其实我个人是比较欣赏这个 move on 情怀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自信充分的人才能不那么看重他人。中国人过于注重他人关系,有时候其实是因为个体的脆弱。不过本文不是要分析中国文化的弱点,而是意在对美国文化中的这个淡漠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客观的”解剖“。

笔者的一个邻居,单身男青年,平时绝少和他人来往,但不时会收到他的邮件,号召本社区为数不多的几个房主去他那里开会。我觉得奇怪,明明有专门的房主协会,为何他自己要无事找事地要大家开会。会上也没有啥实际意义,大家寒暄抱怨一通,之后又各自分道扬镳,形同陌路。久而久之我才意识到,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和他人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太孤独了!

        的确,美国地广人稀,出门就是车,邻居之间打照面的机会都没有。即使见面,打打招呼之后便没有了话题,各自走进自己的家门。而门一关,就是一个对他人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

        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孤独感是不可避免的。不用说经常听到孤独中死去的名人,就我知道的在孤独中去世的老人就不止一两个。难怪有人说美国人是老年人的坟场。

        很多移民 - 不光华裔 - 都经常抱怨在美国很难交朋友,更难以融入社会“主流”。其实不光移民很难和美国人交融,就是在美国人之间,也常常是戒备森严。大约因为犯罪率较高的缘故,美国人大都对陌生人的戒备很深,小孩不能随便逗,有人敲门不能立即打开,更不能随便让不认识的人进屋,等等。美国人倒是经常开派对,但派对中人与人的交流其实是有限的,更由于很多禁忌话题,交流更是流于肤浅。派对的目的,大约很多时候不过就是解解闷,聚在一起看看大家活得怎样,甚至是否还活着。

关于交际中的禁忌话题,不要说结婚、工资等等这些都知道的了,就是房子的价格,是否想要孩子,想要几个孩子,等等,都很可能被看成对隐私的侵犯。总之,与钱、性、宗教和政治立场等等有关的话题都是戒备森严的。剩下的安全话题大概就只有天气了。

但另一方面,由于从小就习惯了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很多美国人也有高超的交际手段,能在不接触个人问题的前提下滔滔不绝。既然安全的话题只能是天气,这样的滔滔不绝对笔者来说基本是个谜。好多美国人可以和陌生人很快就混得老哥们一般的“熟”,甚至约不认识的人旅游,上床,搞性派对(这当然是很隐蔽的亚文化),但之后很快形同陌路,没有任何联系。在英语中这叫 “no strings attached”,即不牵连(这让我想起鲁迅笔下如粉如沙的雪,绝不粘连!)。如果分手后一方觉得难以放下,想继续来往,很可能被控告stalking(跟踪)罪。所以即使频繁的派对,善于交际,在太多的美国人心灵深处仍然是独守的寂寞。

美国人极其喜欢群体的体育项目,比如橄榄球,篮球,棒球等等,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一对一或个体运动,比如网球、体操等等反而兴趣较小。这样的文化特征自然有多重原因,但我在想孤独也许是原因之一。或许这样的集体运动能释放一定的孤独感?

    

个体孤独是进化的必然

人类的进化趋势迄今为止是从群体性向个体性发展的。不少历史学以及社会心理学家把人类的群体(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个体的成长规律相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大的一致性。个体的人有儿童期,成人期以及老年期的过程,群体的发展也基本呈现这个规律。

先看人的个体成长规律。人在儿童少年期还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中,思想简单,没有疑心,容易交朋友。由于还没完全“脱离母胎”,还没脱离和他人和外界的隔离,这时期人的个体自我意识处于混沌状态,于是无所谓孤独。而进入成人期后,人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个性开始成型,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就越来越大。在这个阶段中的人是一方面需要独立的个人空间,另一方面又必须承受孤独的代价。而在老年期人的智慧成熟,学会了接受,一般会在另一个境界上返老还童,变得从新容易和他人和睦相处。

再看人类社会。原始时期和文明初期都是在群体中进展的,尤其原始时期,比如村落村落、公社等,个体均完全属于群体。文明初期的社会体制也是等级森严,人人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单位,比如家庭,国家,宗教团体,等等,个体的需要仍然置于群体之下。这种以群体为重心的生存时期其实就是人类历史“儿童期”,或者“少年期”。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由于人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独立的需要,渐渐出现了私有制和个人主义意识,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成熟期。资本主义时期就是典型的人类社会的“中年”,个性成熟,个体之间有巨大差异,孤独的人越来越多。

私有制和个人主义意识是导致人的孤独的两大因素。首先看私有制。私有制导致人的孤独其实和人的生存竞争意识有密切关系。人活一世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死亡,所以生存竞争从来是人类历史上以各种名义而发起的战争之根源。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前,这种竞争主要以群体的方式出现,而个体皆从属于群体(国家,民族,部落,王国等等),所以尽管群体之间的厮杀不断,个体在自己从属的群体中还是很安全的,不会有太强的孤独感。而在私有体制下,这种生存竞争渐渐从群体之间移转到个体之间,导致个体之间从同胞伙伴关系变为竞争对手关系,人际关系就必然紧张起来(过多的禁忌话题就是例子),孤独成为必然。

很多中国人来美国后随便一件小事要美国人帮忙,不小心就会被认为是在占便宜,剥削他人的时间。不难理解,因为在个人主义文化环境中,时间、精力,都是人生存的资本,不能随便免费给予的。吃惯了大锅饭的中国人自然很不了解这点,往往导致误会(参见《帮忙还是冒犯 - 说说中美的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当然中国现在也是市场经济,人和人的关系也在朝这个方向转化中。

个人主义意识导致孤独更是不言而喻的。越是发达的头脑,越是对事物有独立的看法,越是无法和大众意识形态取得一致。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人一方面需要独立的精神空间,另一方面孤独又令人窒息,这个矛盾几乎一致是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中心题材。

西方社会中的这个孤独感也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了西方社会的一个犯罪现象:自工业革命以来层出不穷的连锁杀人犯。熟悉成长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如果生在健康温暖的家庭,无疑很容易出落得健康,但一旦家庭环节出问题,成长后又有没有能消散孤独的社交关系,很容易导致变态,甚至犯罪。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几乎所有的连锁杀人犯都有一个黑暗的童年(注:这一现象西方心理学有广泛的调查研究,基本成为常识,所以在此就不做引证)。西方的个体犯罪率大约是超过中国的(没有确切统计),这个现象我倒不认为是因为中国的家庭关系比西方更充满人情,而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旦家庭出问题,社会很难提供足够的亲密人际关系让人的孤独得到解脱。所以从最早的19世纪伦敦街头的“开膛手杰克”之后,西方的连锁杀人犯非常多,随之也出现非常流行的热门文学形式 - 侦破神秘小说。这些杀人犯有诸多共同特征,比如智商极高,作案手段及其复杂隐蔽,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都很正常,甚至受人尊敬,等等,而在这些特征之下,他们都有一个极度孤独的内心世界(参见《美国的犯罪 - 兼说连锁杀人犯》)。

资本主义制度不容分说是目前相对最先进的一种社会体制,但个体的代价不小,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们也越来越重视这个制度下的副作用。然而,既然社会发展如个体的发展一样,都必须经历这成熟的“成人期”,那么孤独也是不可避免的,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迟早要经历的过程。中国社会的过于近距离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消解孤独感,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是文化落后,个体缺乏独立性的体现。而不少中国人把发达的西方社会想象成天堂,人人道德高尚,人与人之间都尽如春天般温暖,来了之后,大约都只有吃后悔药的分了。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确是和个体的发展规律类似,那么资本主义时期也只是人类社会的成年期,在将来还应该有一个“老年期”,这个老年期将会是怎样呢?私有制的消除,从而人人平等,世界大同?我们无法预测,只有视之以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