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2019-07-08 13:36:21

1,自由的代价

人在封闭的环境中呆久了就会向往自由,这是人的天性;人在封闭环境中呆久了,适应了封闭环境,从而惧怕自由甚至拒绝自由,这也是人的天性。此外,人在封闭的环境呆久了,不再知道自己是否向往自由,甚至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同样是天性使之然。所有的这些情况的综合起来,构成了人性的复杂。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大约就是因为它体现了这一复杂性。主角安迪被关了19年,坚信自由,最后出来了,如鱼得水;影片中另一个角色海特伦被关了50年,已经不再适应外面的世界,出来后反而受不了”自由“,上吊自尽;安迪的朋友瑞德本性热爱自由,在监狱生活的开始的很多年中也奋力争取获释,但总是不成功,久而久之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干脆放弃出狱的希望,结果阴差阳错反而获释。出来后瑞德经历了一个不适应期,最后投奔安迪,拥抱自由。

当今中国大陆的同胞中很多把外面的“自由”世界想象得天堂一般完美,其实鉴于上面提及的人的复杂性,真出来了能否生活得好还是个问号。就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我发现早期出国的中国人的大部分在海外都生活得非常艰难,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而文化的差异不能不说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出国的中国人很多都因为物质条件优厚而不再承受以前华人承受过的生存挑战,然而选择回国 - “逃避自由” - 的中国人的比例却大大高于以前。

笔者几十年前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读之前觉得很奇怪,自由这么美好的东西怎么还要逃避?读完之后基本明白了一个人性事实:自由并非每个人的向往。并且,由于自由是有代价的,所以即使向往之,也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付得起这个代价的“本钱”。那么,“支付”自由的代价都需要哪些条件呢?笔者以为最主要的简而言之有三:自主能力,以及承担个人责任的能力;承受孤独的能力。

一个人要享受自由首先必须具备自主能力。自主的能力包括一个人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各方面自我决策能力:生活方式、经济、职业、思想意识到信仰,等等。从我的观察很多中国人中具备这个能力的不多,很大程度因为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的养育方式多是包办和灌输型的,中国人从小就习惯了他人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而由于人是极其容易被塑造的动物,所以中国的这种极端教育方式必然培养很多依赖性强的人。

其次,享受自由必须禀赋和自主携手而来的个体责任意识。人一旦自主了,凡事得自己做出选择,行动之后必然后果自负。大多数中国人从小习惯了靠父母做主,学校老师做主,工作了老板做主,大事大非国家政府做主,从而也习惯了把责任推到自身以外。这个文化现象也导致中国社会推卸责任的人铺天盖地,敢说敢当的具有领导才能的人却极其稀少。这种没有个体责任感的人来到自由世界,经常会处处束手束脚,百般不适。

再次,能充分享受自由的人须有一定的承受孤独,甚至享受独处的能力(在此的“孤独”当然是相对的,绝对的鲁滨逊式的孤独绝少有人能承受。另外独处与孤独不同,类似英文的solitary 与 loneliness的不同)。在以个体为中心的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淡漠,由此人必须面对很多孤独的时光。对有些人来说,这样的孤独求之不得,而对有些人来说则相反 - 避之唯恐不及。《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监狱里虽然封闭,但人和人的距离很近,每天的时间安排都是在集体活动中完成。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单调,但能让人远离孤独,所以好多犯人长而久之人反而感觉很舒适。监狱是社会的缩影。以群体主义文化为重心的社会也一样,长期的群体生活方式已经让人很习惯,如被突然抛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松散关系的文化环境反而会觉得孤独难忍。当然也有能享受这份孤独的,但应该是少数。

综上所诉我们不难看出,自由远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舒服“。尽管自由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无垠蓝天的词汇,充满浪漫,但就像带刺的玫瑰一样,世上绝少有不付出代价的幸福。

 

2, 独立与皈依 - 人性中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人是非常矛盾的动物,一方面有对群体皈依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有个体独立自由的需要。对独立自由的需要导致对群体的叛逆,对群体皈依的需要又导致对独立自由的逃避。

从人的心理成长规律来看,人进入成年之后自我意识成熟,个性形成,所以人对自由的向往是个体成熟的必然结果,而完全没有这个需要的“巨婴”多半因为特殊的后天文化环境阻碍了这一自然的成长过程。在《肖申克救赎》这个现象被称为“institutionized” (”集体化“或者“体制化”)。海特伦就是这样一个完全被“体制化”了的人。

然而,对自由的逃避其实不完全是社会驯化的结果。人的天性中本来存在对群体皈依的需要,而这个需要一旦强于自我独立的需要,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人的皈依需要一方面有生理的原因 - 脱离母胎的痛苦难忍,另一方面是生存环境的原因:人的生存依赖于合作。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期间,与群体割裂开的个人是很难甚至无法生存的,因为单个的人无法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无法与其它物种竞争(甚至可以说人的合作能力是人从动物界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之一。参见《羞耻感与负罪感》)。既然没有合作人就不可能生存,和群体的隔离 - 孤独,就成了人的最大恐惧之一。据心理学统计,孤独是仅次于死亡的人的最大恐惧。原始社会时期对个体的惩罚之一就是把个体从部落群体中开除。这些个体脱离群体之后基本就是死路一条。文明之后社会对很多罪犯的惩罚之一也是流放,让人承受脱离本土文化环境的痛苦。所以人的本性中有着强烈的对孤独的惧怕,对归宿的需要。

皈依和自由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同时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而每个人偏重不同,但绝少有人只需要其中之一。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方向总是在朝向未来甚至未知发展,每一次真正的进步都基于旧次序的被打破,自由仍然是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社会最推崇权利,更是健康个体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3,自由的相对性

大凡世间任何事都是相对的,自由也一样。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读到过的最接近于”绝对自由“的,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独立宣言:“自由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条件下做一切事的权利”("Liberty consists in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that does not harm others") 。但这个“不伤害他人”就是条件。所以自由绝非无条件的“为所欲为”。

尽管美国在很多人眼里是最自由的国家,但很多中国人可能在大陆觉得更自由自在,这大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对自由的需要不同,另一方面每个社会的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文化差异)。就个体而言有些人注重物质上的自由,所以拼命挣钱,有些人宁愿挣钱少也要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享受精神自由;就社会而言,每个社会对人的行为约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些社会在精神上约束得多,行为规范上相对放纵,有些社会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不是每种社会都符合自己个人需要,而适应了一种文化环境的人很可能不适应另一种社会,尽管另一种社会可能是先进的,更自由的。

除了自由的内涵各个不一以外,笔者还认为,自由产生的条件也是相对的,真正的自由并不完全来自外界。外在的自由虽然是自由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它不能完全保证一个人真正的心灵自由。由此把个人自由完全建立在外在条件下的人,即使在一个非常自由的社会中,可能仍然会得不到真正的自由。此外,由于一个人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体,单有一方面的自由都不是完全的自由。所以一个拥有绝对物质自由的亿万富翁完全可能生活在心灵的牢狱之中;而对于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质上的相对短缺也并不能真正剥夺他/她的内心自由。

在《肖申克救赎》中安迪把音乐打开,让每个囚犯都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释放就是心灵自由的最感人的例子: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little cage and made those walls dissolve away, and for the briefest ofmoments, every last man in Shawshank felt free.”(。。。这美丽的声音飞扬到至高至远的地方,那是生活在灰色的尘世的人做梦都想像不到的地方。此时仿佛是一些美丽的飞鸟突然来到我们单调的牢笼,一瞬间融化了监狱的高墙。在那短短的一瞬间中,肖相克监狱的每一个囚犯都感受到自由。)

诚然,如前面所述,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共同体,单有任何一方面的自由肯定都不是完整的自由,但精神的自由却是一种高出于动物本性的自由,一种对肉体的超越,带来的是一种升华了的力量和享受。

最后引用一段一个(曾经的)囚犯的话:“我经常跟警察开玩笑,我说你们的空间在你们眼睛里面,我的空间在心里。你们的空间是有限的,我的空间是无限的。你们一闭眼,什么都没有,就是黑暗; 我一闭眼,就是光明”。”

这不是玩笑,而是智慧。



 

07/06/201, Durham, 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