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那 边
(长篇小说)
万沐
(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第二章、寿司店里的隐者(二)
后来范二娃师范毕业后,在乡村中学教书。有一年腊月,叶鹂的爷爷去世,范二娃帮着料理丧事,那些祭奠的挽联文辞哀婉忧伤、催人泪下,一手毛笔行书,自然灵动,其实这些就是出自范二娃的手笔。叶鹂的父亲对范二娃的帮忙表示极为感谢,但已经上了电大的叶鹂,却对巴山深处的这种风土人情表示了极大的不屑。这次与范二娃见面,已经根本没有了小时候的亲热,只是冷冷地点了一下头。范二娃乡村穷秀才的样子,他根本不愿放在眼里了。
听到叶鹂惊叫,老范也吃了一惊,发现是叶鹂。此前,他从叶鹂叔叔的嘴里知道,叶鹂毕业后和巴山市沙洲坝区一个副区长的儿子结了婚,被安排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听说工作待遇很好,住大房子,开小汽车,还被派到外国参观访问,很是神气了一阵子。结果他在重庆当棒棒那段日子,从报纸上知道,叶鹂的公公由于贪污和生活作风问题,被关进了监狱。后来过了两年,一次回家听人说叶鹂离婚嫁给了江北一个老板的儿子,生活好像更富裕了,还开着奔驰车陪着爸爸,回老家给她爷爷奶奶清明节上过坟,阵仗很大。
老范忙问:“你怎么也来加拿大了?”并接着解释说:“我97年是去了泰国。怕家里人担心,我没有告诉妈老汉,他们当时以为我在巴山市丢了!”说完笑了起来。
叶鹂也说,她是前年,也就是99年全家移民来的加拿大。十来年不见,老范发现,叶鹂好像没有原来那么高傲了,头上也出现了一些白头发。“可能她也过得没有那么省心。”老范心里想,寒暄了几句,便继续干活去了。
叶鹂尽管为人势利,并不想认出这么一个老乡来,但常年的空虚,却养成了极好八卦的生活习惯。随后,便如数家珍地当着同伴的面讲起了老范的“八卦”。
原来,老范也就是当年范二娃,大号范世杰的他,师范毕业后,在巴阴县大场中学教初中历史。由于他知识渊博、讲课又生动活泼,所以极受学生欢迎,并在全县初中文科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大奖,一时风头无两。但是,少年得志的他,却喜欢在课堂上乱说。比如,大骂闯王李自成、大骂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让校长感到十分头痛,不过,这些都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
但是,到了89年春季,当北京64运动波及到巴山深处的时候,老范可就露出“反动”面目来了。他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讲那些打倒官倒、清除腐败的道理。更在校园里、镇政府门前的墙壁上,贴出了支持北京学生的大字报。周围群众往往是晚上看中央电视台天安门广场的报道,白天就来看镇政府的大字报。老范的大字报写得辛辣而流畅,一面痛陈农民生活的艰难,一面讽刺当官者的白吃白喝。后来,大字报也传进了县政府,一些年轻的官员也为之叫好。乡里年长一些的人也悄悄在传,说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要回来了,当官的作威作福的日子要到头了!老范的大字报一下还被赋予了某种迷信色彩,说范世杰是文曲星下凡,是来大巴山救苦难百姓的。尽管文曲星救老百姓之说近乎荒谬,但却反映了老范的行动确实带给了当地百姓很大的希望。当时只有二十三四岁的老范,一时成了全县的风云人物。
其实当地许多官员早就对老范恨之入骨了,只是鉴于北京的形势不明朗,个个都在冷静观察。当时,大场镇党委书记黄飞虎的女儿就正在上老范的历史课,早就向她爸爸报告了老范在课堂上的言论。这一段时间,无论范老师写的大字报,还是上课期间讲的话,她和一个叫小玲的好朋友都偷偷记在了各自的日记本上,晚上吃饭的时候再向爸爸仔细讲述。
作为镇委书记的爸爸尽管没有说什么,但却对关于范老师的事似乎很有兴趣。每当女儿晚上吃饭说起范老师的情况,他都很认真地听着,并不时停下正喝着的剑南春酒,皱起眉头沉思,还要问其他老师和学生都说些什么?女儿知道,爸爸以前吃饭的时候从来不扯工作学习的事,剑南春一喝就是半瓶,他是从来不让人打断他酒兴的。现在,爸爸这么认真听自己摆范老师的龙门阵,说明自己做的事肯定很有价值。
老范当时的行为,除过镇委书记很关心,远在十几里外的全家更是为之心急火燎。他父亲和哥哥分别来过镇上几次,叫他不要乱说乱动,免得给家里惹祸。尤其是老范准备年底就要结婚了,这种行为让未婚妻家也捏了一把汗。由于双方家庭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多少年来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往东绝不敢说个“西”字。听说二娃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样的话,他们本身就很担心,由于搞不懂李自成、太平天国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就也没法说他。而且由于他讲课还拿了个全县第一,给家里争了很大的光,好像也没有啥子大毛病。但现在你说农民日子过得苦,当官的有问题,这可是明显的反革命啊!反革命啥概念?是要砍头的啊!三十年前公社医院的陈医生说农民有人饿死,最后在县里被枪毙的事,不是给你说过多少遍了吗?咱家几辈子在土里头刨食,好不容易出了你一个吃公家饭的,你不老老实实教书,你这是要给家里人惹祸的啊!
老范的父亲就这样反复说了好几次。哥哥也拿他丈人家村子里解放初枪决私塾教师的传闻吓唬他。无奈当时的范世杰,既不像现在的老范这般成熟,也不像小时候的范二娃那样听话。当时就是一个自认为精通历史,中国的民主自由舍我其谁的热血青年,根本就听不进去父兄的意见。甚至那个甜美娇小的未婚妻对他的劝告,也被视为妇人之见,岳父的话则更被他当成了耳边风。
终于可怕的消息来了,五月十九日北京实行戒严,小镇上的人们突然感觉到了一阵巨大的杀气,这时,镇党委黄飞虎书记打电话给镇中学的校长,了解范世杰最近的情况,县教育局长也打电话来了,要学校密切注意范世杰的动态。校长其实早就对老范看不惯了,但碍于他在全县教育界有一些影响,平时二人也就相安无事。现在北京一戒严,显然范世杰的好日子到头了。于是,校长便阴阳怪气地提醒老范注意一下政治影响,并明确指出,镇党委和县教育局都在盯着他。
但当时的范世杰哪里在乎这些,他觉得自己正在和北京及省城的学生同呼吸、共命运。而且更是积极在本校和其它几个学校的青年教师之间串联,并将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消息写成简报,在镇政府门前传播。
家里人尽管一再来学校劝他不要再乱说了,他开始拒绝,后来就索性躲在其他教师宿舍里不见。由于学校上课已经很松散了,所以,他后面有几次上课也没有去了。但他可能没有注意到,镇派出所的民警,穿着便衣进进出出学校已经很多次了。
六月四日的早上,当老范从收音机里听到头天晚上开枪的消息,几乎要疯狂了,他在镇政府门前的小广场上,在一张大白纸上写了一首诗,内容是
六月四日
北京
血
其中“血”字是割破手指,用不断涌出的鲜血写成的,“血”字占了大半张纸,眼泪又把这个“血”字冲得血迹纵横斑驳!
自然,老范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被抓进监狱、被学校开除,被判刑四年,最悲催的是,等范世杰出狱的时候,未婚妻已经早就嫁作他人妇,她的儿子都已经三岁了。而自己已经年近而立,却一无所有,成了一个还要继续接受社会监督改造的人。
老范这段经历无疑是悲壮的,也是悲催的,但叶鹂说出来的语气却极为轻佻,充满着看热闹的味道,而且带着幸灾乐祸的小市民口吻,引得她的两位同事感叹:“好傻啊!”“这个人好幼稚啊!”
老范出狱后,更坚定了中国必须实行自由民主制度的决心,因为他在监狱中遇到了两个所谓的“反革命”,一个叫章林,一个叫文天德。他们原来都是七八、七九级北京的大学生,由于受北京西单墙的影响,在学校期间就投入了中国民主运动,但走上社会后,仍然不放弃理想,最后被关进了巴川监狱!
老范出狱后,处处受到歧视,觉得在家乡待下去也没有出路,于是便向镇派出所申请去巴山市当“棒棒”,结果很快就被批准了。“棒棒”是巴山市外来人口的一种职业,就是拿起扁担替市民搬家、搬运东西。由于巴山市是一座山城,行车不便,所以“棒棒”揽活的机会很多。老范觉得干棒棒工作一来自由,二来在巴山市也可以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三来也不愿忍受当地人那种看自己的奇怪的眼光。他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为了乡亲们的权益进的监狱,到头来却被嫌弃,将自己和小偷、抢劫犯、强奸犯画上等号。深深感到,现代社会仍充满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和“市井的飞短流长”。于是,他觉得自己更理解了鲁迅当年的悲愤,也理解了谭嗣同的孤独、理解了夏瑜的悲哀!
叶鹂在回家的车上,又给同事讲起了老范在山城当棒棒的故事。其中一次是给她的弟娃搬家,帮了一天的忙,按行情应该给二十元的费用,但她的弟娃却以老乡套近乎,最后给老范这个傻逼管了两顿小面了事。本来这种事是很缺德的,但这家姐弟却以此为得意,似乎老范是一个不知道两个多一个少的傻子似的。老范尽管知道,却也不计较。他清楚,这其实是巴山市一种浅薄的市民文化:你如果不开腔,那你便是傻!同时这种文化便衍生出了另一种文化特色:许多人好自作聪明、好炫耀、好下结论。
来到巴山市,老范觉得工作虽然辛苦,但生活得却很快活。一个是他在一个大城市里生活,见识大大增长,另外,这个城市有许多图书馆、书店,让他的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尽管给人搬东西往往要使大力气,又脏又累,但三十出头的他,正在当年,也不觉得有什么干不下来的,而且这工作自己给自己派活,不愿意干了,就拿本书在出租屋里看,看几天也没有人管。
老范和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同乡“棒棒”老石头合租了一个城中村农民的房子,房租不到二十元一个月,吃饭就在屋檐下的蜂窝煤炉子上做。老范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倒比做中学教师省心了很多,而且收入也比中学教师高,来巴山市做“棒棒”的第二个月就给家里寄了100元回去,这让一直为他担忧的父母亲稍微放宽了一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