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那 边
(长篇小说)
万沐
(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二、寿司店里的隐者(中)
由于生存空间有了一定的自由,半年后老范便以“巴山子”的笔名,在当地作协的杂志《青山》月刊,和《巴山晚报》文艺版开始发表散文和诗歌。其文笔流畅、风格清新,且带有明显乡土气息的文章很快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一个月还有几十块钱的稿费,对他来说,这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
当他个人的信息传到社会上后,更是得到了许多经常读报的市民的赞扬。认为一个“棒棒”在辛苦之余,还能创造出这么感人的作品,真是太了不起了。要知道《巴山晚报》当时每天发行量五、六万份,巴山子很快就成了这座城市的知名人物。
巴山子的作品也引起了《青山》杂志蓝主编的关注。蓝主编是一位著名作家,他早年是从一个农村文学青年,调进巴山市当编辑,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蓝主编很想提拔一下这位“棒棒”才子,于是就找到《巴山晚报》里一个关系不错的记者,问他能否给老范做一个人物专访。记者也是巴山子的读者,很乐意采访他,不过写人物专访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一定要事先进行认真的了解,但最后了解到的结果却让记者非常失望。原来巴山子这个“棒棒”是个非典型“棒棒”,其实是一个坐过牢的“六四”民运人士,而且以前还是个教学成绩很突出的中学历史老师。
记者尽管年轻,做事却很机警。他怕电话里讲这件事不方便,就在一天下班后,专门绕道到《青山》编辑部,私下给蓝主编说了一下了解到的情况。蓝主编说,既如此,那就别提这桩事了。
蓝主编尽管从不谈政治的事,但对各种政治事件却很有自己的想法。记者对巴山子个人过往历史的披露,反而让他对这位“棒棒”才子更有了一份好感。但这些他不会说出来,甚至以后对老范即巴山子也没有说出来过。
阳春三月,巴山子的一首诗在《巴山晚报》发表,引起了读者对他婚姻状况的猜测,也让许多心仪他的女读者玻璃心碎了一地。
这首诗叫《三月》。
三月
你从杏花林里走过
杏花,落满了你的肩头
四月
杨树下
我远远地望见你
那一头秀发的背影
五月,你那纤细的身影
晚霞中
消逝在柳荫的深处
地上常常是一片蛙鸣
当向日葵开遍原野的时候
你却要离开我远行
留下我
八月中孤单的身影
九月的秋风
带来了漫天的黄叶
和一地枯枝的凋零
我凝望着南飞的大雁
默默盼望着你的音书
十一月的深夜
风,裹挟着凄厉
梦,格外的清冷
眼前是你羞涩的笑靥
仿佛,你如兰的气息就在身边
雪花飘飘的腊月
望着你翩然而至的倩影
我倏忽感受到了春的信息
你如同一直红梅
点缀这冰天雪地
将你和我融成了一望无际的春水
其中一位江南区机械厂女技术员尤其痛苦。这位技术员叫叶蓉,是一个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工作之余,她喜欢读点文学作品,偶尔也要去参加厂里的征文比赛,所以,就比较注意当地的文学动态。叶蓉也总是在心里默默幻想着有一天,能与一位心仪的作家结婚。她想,这位作家应该有出尘的潇洒,有空谷灵草一般的清新,还带着旷古以来的高雅和不凡。但这也只能是想入非非,在她所在的环境中,不是蛮横的车间主任,就是粗鄙不堪的机械工人。平常聊天,生殖器是核心话题,打麻将则是最高的精神生活,叶蓉总感到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父母为她的婚姻很着急,总是托人物色,但找对象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年龄已经二十五六岁了,眼看已成了剩女。
突然,这位被山城文学青年们热捧的“棒棒”诗人,让她眼前一亮。
叶蓉来自一个自小对她娇生惯养的家庭,一直在一个简单的环境里生活。加上性格内向,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交往,思考问题往往一厢情愿。她以为,尽管巴山子大名鼎鼎,但毕竟自己是国营企业的技术干部,而巴山子却是一个来自大巴山深处的“棒棒”,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农民的身份却将自己和他分成了两个世界。以她都市小姐的地位,怎么会有这么荒唐的想法呢?她想着想着,自己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但当叶蓉看到巴山子这首诗的时候,突然一下变得失落了起来。原来巴山子竟然有这么动人的爱情,原来他并不是一个自己就可以随便得到的人。她想,巴山子的女人肯定是一位漂亮的“九妹”,纯情而善良。这么想着想着,竟然觉得越发自卑起来了。看看自己矮胖的身子,顿时,一种被社会抛弃的凄凉感传遍了全身每一根神经末梢。
很快,巴山更热的“棒棒”话题来了。
巴山电视台推出的《巴山棒棒军》开始播出了,并且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市民。市民们从电视上了解了“棒棒”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仿佛“棒棒”们一下走进了市民的内心世界。那些平常扬起鼻孔看“棒棒”的小市民们,也更加立体地了解了“棒棒”所感所想。通过这部电视剧,巴山市的市民和“棒棒”似乎来了一次种族大和解。
随着《巴山棒棒军》的热播,街上商场里也放着《巴山棒棒军》的录音带,“日子在棒棒上梭吆喂,有盐有味,有盐有味不寂寞!”
一群孩子放学也喊着:“棒棒——棒棒——”
在电视剧的带动下,一些地方需要临时工找“棒棒”也成了时尚。
江北汽车制造厂增加十名“棒棒军”作为固定的搬运工,厂长也成了新闻人物上了电视。一个图书馆给二十个“棒棒”办免费图书卡、设立“棒棒”读书专区也成了受市政府表扬的好人好事。尽管每张卡只有两块钱,而设立“读书专区”。在今天看来,这明显就带有歧视的色彩,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似乎允许“棒棒”进图书馆就是一种莫大的善举和社会进步。后来经过报纸电视的大力宣传,巴山市善待“棒棒”也成了一个西部文明城市的善政。全市同时掀起了一场“我与棒棒交朋友”的群众运动,给棒棒一包旧衣服、给棒棒买一碗小面成了一种时髦。
无疑,“棒棒”在巴山人的文化语境中不再那么受人鄙薄了,而老范此时在山城更成了农村励志好青年的典型形象。
恰好,中国当时的政治气氛也松动了很多。蓝主编觉得机会来了,他要想办法把巴山子调进《青山》编辑部。
本来《青山》杂志社平常共有五位专职编辑,蓝主编同时也是杂志社《青山》编辑部主任,但他平常其实是不做具体编辑事务的,实际干活的人只有四个人。由于去年还退休了一个编辑,最后只剩下三个人。尽管工作完全能干得下来,然而杂志社属于机关编制,其实大家上班大半天时间都在打酱油,有的编辑还要搞自己的创作,所以,反而显得人手还很紧张。以至于蓝主编近半年来不得不停下自己的创作,来干一部分具体的编辑工作,于是他很想从其它单位的文学编辑中调一位合适的人过来。原来他想请《巴山晚报》的小赵加盟,但小赵觉得杂志社的效益远远不及晚报,根本就看不上这个工作。蓝主编也想了请几位青年作家来做编辑,但因各种原因都没有办成,令他十分着急。现在,他觉得调巴山子进编辑部也水到渠成了。
由于沐浴着电视台“棒棒”军的春风,“棒棒”们的幸福感日益增加,想法也就多了起来。一个下雨天,老范和老石头在楼底下坐着摆龙门阵,房东老头、老太太也加入一起闲扯,都觉得自从上个月播出《巴山棒棒军》以后,城头人对棒棒好多了。说着说着,老石头说:“X你里妈吆,不晓得那个饭馆和小姐学雷锋,解决一下老子的问题!”
“想得好,也不看你龟儿子那样子,没有那个女娃会看得上你,给钱也不给你”老范笑着骂道。
房东老太太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年轻时候农业学大寨,人称铁姑娘,听到他这么一说,马上骂了过来:“你个皮娃,人家给不得好,宣传了一下你,你吃了五谷还想六谷,等你堂客来了老子告诉她”,“老子”是巴山一带人的自称,无论男女都是这么说,“堂客”则是老婆的意思。
老石头的老婆前几年带着娃儿来过巴山市,当时老石头就住在这里,这个婆娘也很能干,探亲期间还当过女“棒棒”,和房东老太太相处得很亲热,帮着她做了不少事,老太太夸奖说:“我要有这么个媳妇就享福了!”
原来老太太住的城中村,大部分人都农转非了。老太太的子女都进了工厂上班,媳妇是另一个城中村的妹子,觉得自己是城里人了,不愿意理老太太。
老石头的堂客可没有长期在城中村住的福分,他的公公婆婆年龄大了要照顾,两个娃儿要上小学,趁着孩子暑假来了一下巴山市,一个月后又回老家去了。
老石头虽然这么说,但常年在外,确实也很寂寞,其实在前两年就勾搭上了一个在附近擦鞋的农村妇女,不时去她的出租屋过一下露水夫妻的生活。
这时,老范时来运转了。
有一天他干完活回到出租屋后,看到门缝里寄来《青山》杂志社一封信,他以为是稿费单,结果却是一封蓝主编给他的一封信。
信写得很简单,内容是这样的:
巴山子同志:
感谢您一年多来对我社的积极投稿,不知您本周四、五两天,是否有空光临本社,有创作相关事宜与您相商。
地址:巴山市临江路126号2-16
电话:889134转254
顺祝 笔健
蓝铁林
1997年9月8日
老范尽管常收到报社杂志社的稿费单和来信,但这封蓝主编的信,还是让他有些受宠若惊。蓝主编是他敬重的老作家,农村题材的散文有着非常明显的川西乡土风格,读起来很有亲切感,而且没有其他作家那样令人厌烦的政治跟风。尽管不知道蓝主编约他具体是什么事,但他觉得能见上一面,肯定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