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荡舟2022-10-02 14:44:22
《铁砂》作者马炳玉的生死沉浮录

          吕孟申
郑州铁路工人、业余作家马炳玉,离开人世好多年了,他因一篇小说《铁砂》,纠缠了一生,惨遭劫难家破人亡,令人扼腕叹息,为之洒一掬清泪......

不知是哪位名人说,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谁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也有人说,雪山溃崩之际,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不是无辜的。

马炳玉就是时代的尘埃无辜落在他的头上,一生颠沛流离家破人亡,他怀着一腔悲愤含恨离开人世。

马炳玉1922年,出生在郑郊荥阳古城。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16岁的马炳玉在孝义兵工厂当钳工,汉口失守,随抗日大军后撤到重庆,继续在兵工厂参与制造枪弹,他清楚地记得朱学范是他们的劳动协会理事长。

1950年马炳玉在郑州铁路机务段检修机车,由于工作责任心强,政治上积极上进,当时的党委书记张建业介绍马炳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之后,张建业已是铁路局主管运输的副局长。

当年检修机车探伤普遍使用老式的喷砂机,机器一开,尘沙飞扬,污染非常严重,直接危及工人身体健康,硒肺病、咳嗽、哮喘,是防不胜防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当年车间有一姓刘的工人技术革新能手,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废寝忘食泡在车间经过千百次的改进,终于研制出了新的喷砂工艺,采用旧料碾成铁砂,大大减少了粉尘污染,改善了工人工作条件,是一件利民利国的大好事。然而,这件好事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不少人说,铁道部、铁路局工程师、技术室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他们几个大老粗逞能就成功,简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疯了。

对于革新喷砂机的事,马炳玉也是亲身参与者,他被刘老头那种投身革新的精神所感动,奋然执笔,写了3个多月几易其稿,又请高人指点,1万多字的小说《铁砂》终于成稿,1953年上半年,马炳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此稿投寄给了《长江文艺》编辑部,当年编辑部主任刘岱、编辑许新雷。

对于工人业余作家的来稿,编辑部非常重视,亲自来到郑州实地考察,帮助润色修改此稿,马炳玉的《铁砂》于1953年10月在《长江文艺》发表,一下引起轰动成为一大新闻。

仅初中肄业的马炳玉一下子成了名人,《铁砂》的发表,更激起他的创作斗志,连续写了《大战普乐园》、《活捉赵继贤》等稿子,投给《郑州文艺》、《郑州日报》、《翻身文艺》,最终都石沉大海,一篇也没刊登。

当年《郑州日报》编辑刘志远,亲自来到马炳玉他们身边,组织通讯组,培养通讯员,一周开两次研讨会,帮助他们就如何选题、结构组成、中心思想、段落过度,语言组合,谋篇布局等问题给他们理清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刘志远要求他们不能为写而写,要多读、多看、多悟、写出新意不落俗套,才是好作品。

不久,马炳玉他们思路打开,写出了不少新颖可读性强的作品,报刊陆续刊发。
一篇《铁砂》成就了马炳玉,同时也正因这篇文章使他堕入万劫难返的地狱之苦。
正应了古人那句老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movie9992022-10-02 19:50:40
整起人来真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