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弘他哥在内地农村插队,热情过,帮农民扫盲,钻研农业技术革新,效果不大,每日面对赤贫的农民和繁重的农话,渐渐陷入生活缭乱前途无望的境地。一个北京知青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转来,即刻引起很大的变化。
萨曼莎问,他是什么人,怎么有如此大的能量?
林乐弘说,他是高干子弟,共产党内高级干部的后代。那个人来到我哥插队的大队,组织读书会,组织马列小组,阅读毛恩列斯毛鲁(讯)的书籍,探讨“中国向何处去”的课题。他博览群书,广交朋友,口才非凡,不时跟知青分享北京亲友写来的信,戏称“北京来信”,里面会透露内地民众无法听到的高层动态。学生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抢着帮他做农活。我哥记忆最深的是,他能一字不拉地背诵毛泽东的三篇最著名著作,中国叫“老三篇”。
萨曼莎说,是不是在毛的小红书里?
他说,应该在。你读过小红书?
她说,读过,从旧金山黑豹党那儿买的,印象非常深。那个高干子弟,一定讨女孩子喜欢,对吗?
他说,一点不假。他是正人君子,对那些个不感兴趣。我哥说,此人胸怀大志,不屑于男女情长。即使有冲动,各方面的约束不允许。
她说,比我们的学生领袖高尚。你们是儒教国家,很多事情不容易,尤其是类似我们的性解放。
他说,不容易。儒教实际上在新文化运动时遭到重创,毛泽东时代被彻底踢下神坛。年青人被培养成崇尚远大的政治关怀,被培养成忽视个人权利。性不一定是坏东西,但只能存在于夫妻之间,从来不能当成公开话题,更不能作为刻意追求的目标。美国的青年,至少两者兼具,个人权利方面恐怕分量更重。这点,是我们两个国家当时最大的不同。
萨曼莎说,林,你非常有智慧。
他说,我没那么有智慧,我是转达我哥哥的心得。
她说,哦,你的哥哥非常有智慧。
他说,我哥至今保留着当年从那个高干子弟抄来的一首诗,叫《相信未来》,朗诵起来,声泪俱下。我也非常喜欢。想听听吗?
她点头。
他说,我给你背诵前三段,先用中文,听听它的原韵,然后用英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When cobwebs relentlessly clog my stove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When its dying smoke sighs for poverty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I will stubbornly dig out the disappointing ash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And write with beautiful snowflakes: Believe in the Future.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When my overripe grapes melt into late autumn dew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When my fresh flower lies in another's arms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I will stubbornly write on the bleak earth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With a dry frozen vine: Believe in the Future.
我要用手 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I point to the waves billowing in the distance
我要用手 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I want to be the sea that holds the sun in its palm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Take hold of the beautiful warm pen of the dawn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And write with a child-like hand: Believe in the Future
萨曼莎闭着眼睛,轻轻晃动身体,过好一会儿评价道,非常美丽的诗句,向上,乐观,理想,童真。真希望我听得懂中文。
他说,只要你愿意学。
她问,跟谁?你?
他说,是,本人。
她凑过来吻了他一下。
他握紧她的手,说,听你的往事,跟你做爱,不是诗人也想作诗。
她说,再说说这首美丽的诗吧,背后一定有动人的故事。
他说,好。这首诗,通过手抄的形式,传遍中国。那时候,中国没有民谣歌手,摇滚歌手更谈不上,没有《在路上》那样的小说,即使存在,没有出版的可能。剩下的只有诗。很多人写诗,先给朋友读,好的诗,被手抄传播,再后来,出现过一些手抄小说,质量欠佳。不幸的是,《相信未来》的诗人本人,一位姓郭的北京青年,不久就患精神分裂。
她问,什么原因?
他说,可能是理想破灭,他相信的未来,一定是美好值得等待的东西,他等待,他守望,那个未来始终不露脸。
她说,我想,我懂得他的心路。
他说,他的诗和他自己的命运分别是一个象征,一种暗示。诗代表那场澎湃运动的前半段,诗人的命运代表运动的后半段。理想总归是理想,现实总归是现实,现实的力量强大得多。
萨曼莎问,中国的现实是什么?
他说,大面积的贫困,政治上高压,对独立非主流思想的零容忍。那个高干子弟,一年后被逮捕,以“反革命”罪处决。他的思考,跨越了红线。我哥呆的农村,知青干活不再卖力,半夜起来偷农民的东西,闹半夜狗叫。后来的青年,对下乡能躲就躲,跟美国逃征兵一样,被迫下乡的,火车站送行的时候,汽笛一响,车上车下的哭声足以盖掉汽笛。
她说,你哥哥现在干什么?
他说,商人,倒腾日本的音响器材,不相信虚空的未来,相信此刻。目标明确,早日赚到一百万,实现经济自由。他离了婚,女朋友一大堆。他说,那时候,他们知青变得为一块肉一口饭而激动,为乡间的自酿劣酒灌醉,为免费的狗交喝彩,不正常,改变不了农村,反倒把自己改造成精神颓废者。他眼下的信条是:亡羊补牢,趁命根子还硬朗,多干点活儿。
她笑起来,跟美国人很像。
他附和道,又是殊途同归。
……
萨曼莎给好友打电话,得知婚礼已经取消,她的女儿最后关头决定不嫁人,要保持独身。
萨曼莎跟他商量,是不是不改计划,走进公社?他说,她做主。
她做了主,掉头往回走。他们继续聊天,留宿的时候继续做爱。
回到学校,他们保持同事关系,没有再越雷池。萨曼莎挑中自己,向他敞开心房,向他敞开身体。那种交流震撼他的身心,成了他的一笔宝贵财富。
他不久跳槽到一所规模大得多的州立大学,研究方向转到中美文人生活形态比较。
萨曼莎给他写了强力推荐信。临行前,她送给他一本十多年前,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专著。书的装帧典雅,封底是她的一张黑白照片:带着墨镜,上着衬衫下着裙子,手拎一双凉鞋,站在海水中,背景是大海和一棵摇曳的椰子树。没带胸罩,裙子半透半遮。
她给他的留言是:Believe in the Future, Lin, wherever it may take you and the best time always lies ahead (相信未来,林,不管未来把你带向何方。好时代永远在前头)。
***上篇完 ***
敬请关注下篇:20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