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的南北小店2019-08-11 08:14:06

【《你的岁月,我的故事》是旅美知名作家刘荒田的一本散文集,这本书共分四辑,收集了荒田老师的20篇散文。这些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眼中的“人”。这些人可以是他曾经的同事,也可以是路人甲。最重要的,他们都是真真切切的普通人。这些人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让人感到他们就是你身边的人。我第三遍读这本书了,依然被这个故事里的爱情,亲情,和同胞情感动得流泪了。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表, 特此感谢!
 
 
作者近照

 
老妇不还乡
作者:刘荒田
 
01
能说广东话的白人老太太
 

       这个故事来自一个导游。

 

2005年,是我在旧金山“通达”旅行社当导游的第四个年头。每年夏天,黄石公园这条观光线路最为繁忙。我带的都是七天团,星期六从旧金山湾区出发,下星期五回来。次日一早又上路,连轴转三个月,然后是一个月的长假。紧张是紧张,好在我天生爱游山玩水,正应了洋人一句名言:“你的爱好如果和职业合二为一,那就一天班也不用上了。”我所在的公司,从老板到雇员都是中国人,人脉都在华人社区。我所带的每一个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同胞。
 
但8月中旬出发的团,50名团友中,有一位白人老太太,八十多岁了,金发早已变为银色,头部闪着蔼蔼的白光,在坐满黑头发的大巴里,格外抢眼。她名叫莎朗,深目高鼻,高个子,不像许多白人女士那般,老来横向迅猛发展,体重增加近倍。相反,她变得清瘦,一袭连衣裙,背后看起来还像个窈窕少女。更加出奇的,是能说广东话。我是在哈尔滨长大的,来美国以后才学了点广东话,几年下来,发音虽仍遭广东人讥笑,但听这一关,基本过了。这可是在以广东人居多的旧金山华人圈子内做事必需的功课。然而,我的广东话,和这位土生土长的洋老太太不能比。团友惊讶不置地告诉我,莎朗的广东话不但顺溜,而且夹着不少台山土语!我还注意到,莎朗虽然身板硬朗,不需人搀扶,但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小伙子跟随。途中,我和小伙子谈过几次,知道他叫小陈,原籍广东台山,是莎朗的贴身佣人。
 
旅行团的大巴,从加州出发,穿过内华达州的沙漠,爱达荷州的麦地与玉米田,沿着蛇河峡谷逶迤而行,一路有洛矶山脉蜿蜒相伴。大巴上,导游坐在第一排,50位游客的座位,每天按次序调换,以示公平。游览了怀俄明州的黄石公园以后,莎朗以及小陈的座位,从后面移到第二排。我得以就近观察她,交谈也很方便。莎朗耳聪目明,风度极好,连坐巴士也维持优雅的姿势,从来不曾东倒西歪地睡。她偶尔和小陈低声交谈,用的是广东话。
 
离开号称“世界第一”的黄石公园喷泉群,巴士从海拔1620公尺的北门开出,进入89号高速公路。我拿起麦克风,开始例行地讲解:“眼下,我们刚刚走出怀俄明州的边界,前面的小镇,叫利文斯顿……”
 
我没说完,莎朗蓦地站起,用右手把麦克风盖住,极急切地问:“对不起,你说的是什么地方?
 
“Liwensiton,怎么啦?”我惊讶地看着这失态的老人。
 
“哦,哦,是这里吗?”她脸色煞白,两手发抖。我连忙安顿她坐下。悄声问小陈,莎朗身体怎么样?小陈说没事,她是激动成这样。一个普通的西部小镇,为什么给了她这般强烈的刺激?我匆忙结束了对沿途风景的介绍。坐下来,和莎朗攀谈。
 

 

小陈让莎朗喝了小半瓶矿泉水,莎朗的脸色恢复红润,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仿佛陷进了久远的回忆。我留神观察她的情绪。过一会,她吩咐小陈把搁在座位下的手袋拿起来,打开,她小心地从内层抽出一个记事本,本子的封面破旧,贴上好几层透明胶纸。她戴上眼镜,翻出写了密密麻麻的号码的一页,号码是用蓝墨水写的,原色早已褪尽,变为浅黑。“查理,你能不能替我打一个电话?”她指着一个号码问我,极度紧张而热切的神态,教我纳闷。
 
“行,我替你打,可是,打通了要说什么?
 
“你先试试,看有没有人接。”我迟疑着,有这样打电话的吗?
 
“至少要有姓名吧?
 
“找——找戈登先生。
 
我勉强地在手机上按下10个数字。那一头是座机,好久没人接。莎朗死死地盯着我手里的手机,呼吸急促起来。“哈罗。”终于有人拿起话筒。
 
“我是旧金山中国城一家旅行社的导游,请问您是戈登先生吗?”接电的是沙哑、苍老的嗓门,该是奔九十的白人。
 
“我就是,您找哪一位戈登先生?我还有一个兄弟呢!
 
“够了!”莎朗站起来,对我打了一个关机的手势。
 
然后,是沉默,和低低的哭泣。小陈连忙拿出纸巾,让莎朗揩脸。我按住莎朗颤抖的肩膀,好言安慰:“不要伤心,这把年纪,有什么摆不平的!说,说出来心里舒服。”我难以用广东话表达复杂的意思,莎朗又听不懂我的东北话,只好用上莎朗的母语——英语。
 
全车的团友,因为今天赶看黄石公园的“老忠实”喷泉,凌晨4点出发,此刻都在补觉,只有莎朗和我是清醒的。

 

 
02
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莎朗和我絮絮而谈。她在利文斯顿市出生,那是1926年。父亲一直在炼铜厂当工人,后来升为领班。母亲是家庭主妇。她有两个哥哥,大哥麦克,比她大3岁,二哥雷蒙比她大1岁半。一家5口,幼年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很快乐。莎朗18岁那年高中毕业,进市立初级大学,上了两年课。

 
那是1941年,欧洲陷入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利文斯顿镇郊外,有一个海军陆战队的军需品仓库,存储的物品,将发往盟军抗击轴心国的前线。暑假,她在仓库旁边的“星星”酒吧当侍应生,为秋天上爱达荷州立大学化学系赚学费。每到周末,在仓库工作的军人,多半来酒吧喝两杯,跳跳舞,莎朗和他们混得很熟。
 
军人中有一位上尉,个子不高,面目清秀,乌黑的头发剪成平头,平添了几分彪悍。他在要么白人要么黑人的袍泽中间,是唯一的中国人,叫丹尼斯,姓陈。那年代的利文斯顿,莎朗只见过两个中国人,是在镇的另一头开杂碎馆的兄弟俩,但没打过交道,因为父亲不喜欢中国菜。起先她出于好奇,趁送饮料和丹尼斯聊天,渐渐地,对他生了好感。他是那么温文尔雅,大兵喝高了,动不动爆粗口,两言不合,要摔桌子,打架。他呢,总是微笑着,喝马丁尼,一个晚上只要一杯,谁要灌他,他礼貌地摆手,避开,宁可喝可口可乐,从来没失态过。看他年龄,至多是25岁,人家就有这个定力。
 
认识丹尼斯一个月后,一个初秋的夜晚,莎朗下了班,脱下工作服,换上牛仔裤和衬衫,走进停车场。他手拿着一束玫瑰花,在入口等候。“送给你。”他脸带微笑,双手把花递过来。街灯下,看到他额角有汗珠子在闪,知道他外表虽淡定,其实心里很紧张,怕被她拒绝。莎朗爽快地接下,称花好漂亮。“和我遛一会好不好?”他轻声问。莎朗没答话,但右胳膊已穿过他的肩下,挽起他的手。那晚,星星好亮,原野吹来麦秸干燥的淡香。他向她倾诉爱慕,他说他知道两人的“不同”,可是,他不怕,他要追求心爱的人。说到决心,他紧紧攥住她的手,莎朗感到一股带电的热。
 

 

丹尼斯是第二代移民,老家在广东。父亲从柏克莱加州大学毕业以后,本来要回国,在旧金山唐人街开杂货店的伯父,因为没有孩子,把父亲认作继子,留下来。那时辛亥革命才爆发不久。父亲的伯父去世后,父亲继承了杂货店,娶妻生子。丹尼斯是在唐人街的企李街长大的。他家里有一条规矩:一进家门就不准说英语。丹尼斯14岁那年,被继父送到广州去学了一年中文。高中毕业后,他报考维吉尼亚军校。继母怕他以后上战场,有去无回,死活不让。后来双方达成折中,他不去前线,当后勤兵。入伍3年以后,他晋升为上尉,是利文斯顿军需站唯一的亚裔尉官。
 
莎朗说到这里,我打趣:“你在那个年纪,可是金发美人,眸子碧蓝,梦一般的魅力!我要是遇上你,怕要变成丹尼斯的情敌呢!”莎朗开怀大笑,好几个团友被惊醒了。
 
和丹尼斯的恋爱谈了一年,一路在秘密中进行。莎朗的家距离“星星”酒吧和他驻扎的营地,都很远,不会遇到熟人。两人外出游玩,幽会,家里人被蒙在鼓里。1942年底,丹尼斯要被调往加州的圣地亚哥军港。莎朗面临重大的选择:是当他的妻子,跟随他离开;还是分手。她毫不犹豫地选了第一条。
 
下一步,是向父母摊牌。那一天,碰巧是父亲的生日。一家人吃过晚餐,父亲吹熄蛋糕上的蜡烛,哥哥说,爸爸许个愿!莎朗打铁趁热,说:“爸爸,你的女儿要做新娘啦!”爸爸以为她开玩笑,只笑呵呵地说,新郎还没带进家来见面呢!莎朗说,男朋友是中国人,怕你们不喜欢,一直不敢说。这下子家里炸锅了!父亲不容她往下说,一句话:不准!嫁谁都可以,就是不能嫁中国佬。这时莎朗才知道,这位在炼铜厂里干了二十多年的工人阶级,对中国人的成见无比之深。她当然不会退让,当场大吵。两个哥哥看着暴怒的爸爸和六神无主的妈妈,手足无措,躲在一旁。莎朗的倔强来自父亲的基因,最终摔门走了。好端端的生日派对这样收场,她现在想起还难过。
 
那一晚,她在汽车旅馆里过夜。第二天是星期六,丹尼斯休息,他来接莎朗并得知了昨晚的冲突。他叹口气,说早就料到,如果中国人不是这样遭歧视,他在旧金山就不必窝在唐人街了。知道中国的孔子怎么教他们吗?一定要孝顺父母。父亲这关过不了就先说服母亲。莎朗说,母亲生性软弱,没有主见,家里从来是父亲说了算。丹尼斯却让她一定把功夫做足。莎朗听从了,趁父亲上班,溜回家和母亲谈了一个下午,把丹尼斯的家世,人品,两人怎么相爱,以后打算怎么办,一一说清楚。母亲低头不语,过了好一阵,无奈地,哀哀地说:“嫁哪个种族不好,偏选上中国人!”莎朗不明白,中国人怎么啦?母亲告诉她,父亲是213号工会的活跃分子,去年起,在“劳工骑士团”利文斯顿分部竞选,当上主席。这个骑士团的纲领是把抢走我们饭碗的中国人赶出新大陆!母亲这一说,莎朗大梦初醒。原来是政治作怪!
 

 

一个星期以后,在丹尼斯调防之前,莎朗和他去市政厅登记结婚。父母亲没在场,莎朗对婚姻注册处的小姐说,父母在别州居住,都是残障人,坐不了飞机,无法来主持婚礼,请她担任证婚人。她信了,说没关系,在证婚人一栏签下姓名。以莎朗年轻时的犟性子,在这次冲突中,按说不会低头,但拗不过丹尼斯的央求,就给父母和两个哥各写了一封信,先道歉,再说明尽管他们不接受,她也要和丹尼斯在2月1日那天中午去辞行,然后一起迁离利文斯顿。信是丹尼斯以军邮寄出的,莎朗根本不抱希望。果然,当二人手牵着手回家时,大门上了锁(刚刚换上的,莎朗没有钥匙),里面没有声音。门上钉着一张纸片。没有称呼,没有落款,是父亲的字迹:“从今天起,你的名字不再属于我的家庭。”莎朗看了两遍,眼泪叭地落在纸上。丹尼斯要看,她不让,把它撕成一片片。雪片似地散落的,是她对家的最后依恋。
 
莎朗说她永远记住那个日子,1941年2月8日。因为受到的伤害太重了!1942年,报上刊载了国会废除排华法案的新闻。莎朗离开利文斯顿前,知道爸爸之所以反对她嫁给中国人,症结在于,他和利文斯顿的工会领导人,在国会就废除这一侮辱性法案作表决之后,远赴华盛顿,到投赞成废除票的爱达荷州参议员的办公室递交抗议书,幸亏没有被采纳。
 
莎朗离开利文斯顿后,和丹尼斯在圣地亚哥军营安家。1945年,轴心国投降,圣地亚哥的军港每天驶进挂满彩旗的军舰,都是从欧洲凯旋的。同年,丹尼斯以少校军衔退伍,他们一起回到旧金山唐人街,打理“生昌”杂货店。她这个“事头婆”(广东话:老板娘),一天到晚和中国人打交道,广东话就这么练出来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丹尼斯的督促下,每年父亲节、母亲节、两个哥哥的生日,她都按时寄贺卡,希望得到亲人的谅解。可是都没有回音。大哥打过一次电话,说的是:父亲明确交代,谁胆敢和莎朗来往,被他发现,就马上脱离父子关系。打这以后,莎朗才断了念头。他们开店,开到七十多岁,才把店面出租,夫妻俩常常到外地旅游。
 
丹尼斯夫妇没有儿女。莎朗年轻时去医院作检查,结论是输卵管闭塞。丹尼斯不想妻子为此受没完没了的折磨,声明不想要孩子。2001年丹尼斯患了癌症,去世前两年,他给家乡的一个堂侄子办了过继手续,让他以养子的身份来美,他就是小陈。
 
不但我,坐在我附近的团友都听了莎朗的故事,几个女士不断低头揩眼睛。

 

03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看,我家代代是‘过继’的命!”莎朗慈爱地拍拍小陈的脸,结束她漫长的回忆。

我问:“你父母肯定早已去世,你想不想家,要不要见哥哥?”莎朗重重地点头。“你的两个哥哥愿意和你见面吗?

“不知道。丹尼斯生前常常对我说:尽人事,听天命。愿不愿是他们的事,争取是我的义务。
 
“那好。”我没征求莎朗的许可,用手机拨刚才挂断的电话号码。
 
那头有人马上接起话筒。“哈罗,我是两小时前给您打电话的中国导游,叫查理。戈登先生,您认识莎朗吗?她也姓戈登——”那头“啊”了一声,随后是漫长的沉默。
 
莎朗迫不及待地贴近我的手机,看我没作声,更急,抢过手机听,“怎么没声音?”莎朗的眉头紧皱,眼神黯淡。“哦,是我的妹妹啊!”那头响起了呜咽声。随后他大声叫:“雷蒙,雷蒙,快来!”这么说来,先接听的是大哥麦克。
 
“莎朗就在我旁边,我们的大巴正在93号公路,往利文斯顿方向开。
 
“哎呀哎呀,妹妹啊!”听出来,两个老头子拥抱在一起。
 
“莎朗要和你们见面,你们愿意吗?
 
“哎哟,还用说吗?愿意见面,愿意见面!
 
“听清楚了,93号东行,在利文斯顿的第一个出口,有一个雪佛兰加油站,我们45分钟以后到达,你们能赶到吗?
 
“那加油站我们知道,能能!
 
御宅的风儿2019-08-12 03:51:56
好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