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村大春儿2020-04-14 07:34:33

看活着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应该还在中大读研究生,应该是在中大的梁逑钜堂里看的,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开始时福贵被吓尿的场景以及张艺谋急急忙忙地要告诉观众人活着不易的道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余华,从名字上看,还以为是个女作家。多年后开始接触余华的文字,突然发现原来中国除了体制内的那些作家以外,还有余华这样的作家!他让我觉得文学原来还是可以有拯救意义的,即使是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时代。他说,福贵的人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他要描述的就是个体生命的意义,虽然福贵的生命是一个一步一步地走向绝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是有属于福贵自己的喜和乐,即使卑微平常。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这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和生存就是一分硬币的正反面,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就在于方向的不同。而对于我而言,这种文学关怀正是当今这个盛世所遗失的,或者人们不屑再提起的人文主义:仁慈关爱,和对个体的尊重。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就是这个时代对于个体压迫最好的描述。方方的日记多年后必定会以某种形式再被拿出来详细地研究它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有人会认为也许它的社会意义更大一点,因为日记的主题就是关注个体,关注平民百姓,它最大限度地引起了人民的共鸣。我不否认,但同时认为它也是有伟大的文学意义的,日记这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其实是文字叙述的最高境界。几乎所有伟大作家最好的文字其实都是极其简洁的,不管他们最初的作品是多么的华丽或者前卫。对于此,张爱玲说过一句让人难忘的话,唯美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这60多天来武汉人的生活真相已经异常的丰富和饱满,它完全不需要过多的文字渲染。无论什么样的文字恐怕都无法描述出这两个月以来千万个个人命运的底子,从这点而言,方方像余华一样,让我在这个盛世里,意外地感受到了在鲁迅那个年代很多人特有的感受,在文字里得到了拯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