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7892020-10-06 14:51:11

妳們從小就叫我GrandpapaGPP,爺爺非常愛用這個稱號,因爲這個稱號連接著我和妳們的心。我已經快要八十歲了,妳們都已經在讀研了,想給妳們留下最寳貴的心得,留下這一生對我最有幫助最有實質性的正能量。我從心底裏認爲,這一生在沒有接觸佛學前,那些歲月年頭是黑暗的,是沒有希望的,心裏就像沒有“天”那樣。年輕時,我是個叛逆,是個滿口洋文脚踩短靴跳著搖滾煙不離手的迷失青年。我在中國大陸出生,隨著國民黨的父母(他們的上一代都曾追隨參與過國父的革命運動)逃到台灣,在台灣長大,移民來美國馬上就要半個世紀了。中年接觸佛學後,我的人生開始起了變化,變得踏實了,是充滿希望的,是有目標和展望的,是積極的,是心中有“天”的。心中有了“天”,有了“因果”,如今我安心踏實地過著剩下的日子,積極地面對這天賜的每一天。小時候在台灣讀四書,以論語爲最多,可是書是書,我仍是我。後半輩子受了佛學的熏陶,老來讀孟子的盡心篇,讀到: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我感恩也感慨,儒家聖人所教竟能和佛家契合。沒有“立命”的人,如何能在這個充滿了各種挑戰的人生裏平安積極地度過呢?更何況我們來這一生,總想要帶著今生所學到的智慧感恩地離開,以及能給子孫們留下最美好而深刻的念想和希望。

受過教育的人,從前人稱讀書人,或者説知識份子,多數都會認爲自己還行,甚至以爲自己還算聰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說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去,也不知道死去後會如何?人來世間一趟到底是有什麽目的和意義?愛恨情仇悲喜歡憂究竟爲何而有?成功失敗轉頭成空的意義又是爲何?如果這些問題我們都沒能完全搞清楚,卻願意將這種對人生的問題置之腦後而過著日子,你們會覺得這樣是個很聰明的人嗎?西方的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 - Hierarchy of Needs的學說闡述人類心理發展的階層。他說人類的需求是隨著不同層次的環境和條件滿足後,才有能力有更上一層的需求。在底層次的人們,只有生存和果腹吃飽的需求,能吃飽後就會有顧到安全的需求,安全後就想要擁有些物質和情感上的需求,然後就開始有個人權力和成就感的需求。如果這四種需求都滿足了,人們就會有想要提升心靈精神或心性感覺上的一種Self-fulfillment自我實現感覺的需求,也是我們做人應有的最高層次的需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