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rland12021-03-13 04:55:34

      散文 《听哭》


母亲九十岁大寿的时候,在切蛋糕前我们让她许一个心愿。她沉默了片刻,怯怯地说:我想回老家去哭一场。
大家都惊讶又无奈地望着她。
大姐说:娘啊,能听懂你哭声的邻居们大都进乐园里安息了。
小妹说你若去哭,孩子们会用手机录成视频,让全世界看见你的裹小脚了。
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她眼里那一丝的亮光便与生日蜡烛一起熄灭了。
母亲为什么要哭?

记得在我小时候,与母亲同龄的妇女都裹着小脚。那时虽然已经是新中国,但我的老家在孔孟之乡,妇女们的生活地位仍然很低下。

也许是由于学者们有意地切割了孔子那几句完整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妇女们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但是,当地人并不把女子视为小人,却把她们塞进最近一班封建习俗的列车,用长长的裹脚布缠住了她们的诗和远方:年轻的婆婆,年少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们像三座大山,碾压着她们,摧残着花样年华。
天长日久的劳苦,再加心情不舒,便肝气郁结,心火上炎,生出许多生理与心理上的疾病。但是,无论她们生什么病,只要一息尚存,活,要继续干,饭,你必须做。
所以,聪明的母亲们为了坚强地活下去,便创造出了一种自然的心理疗法:哭。因欲说不能,便以哭代诉。
具体操作是这样子的:如果有人发现自己的邻居,突然变得寡语少言,蓬斗乌面,眼泪汪汪且行动迟缓,便会心疼地劝她说三妮她娘,你该哭一哭了。她便连连点头,甩掉伤心的泪珠子一大串。
于是,热心的邻居便会帮她择一吉日子,招乎街坊前来听哭。
主哭的母亲,要等男人和孩子们出门后,打扫院子,中间放一个藤编的垫子,四周放一些櫈子,还要摆上一些糖果,等阳光撒满小院的时候,便会有人抱孩子,拿着针线活陆续到达。

于是,主哭的妇人便会盘腿坐在那个小垫子上,再用一条绣花毛巾掩住半边脸,然后放声大哭。
哭场白一般都是相似的:”亲娘哎,我的命咋这么苦呢”…… 然后再进入正题,比如婆婆羞辱她生不出男孩子,丈夫因为黄鼠狼偷走了兔子而大发脾气,小姑子嫌弃她做的绣花鞋样子老气再加一些鸡毛蒜皮。
这哭声要抑扬顿挫,调美音细,一说为主,哭音只是伴奏。

在哭的掩盖下,道出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愤怒、痛苦、无奈与委屈。声调一般先高后低,最后拖长音结尾,像是当地流行的一种戏曲,也与黑人绕舌歌手的说唱形式有点相似。

 

前来听哭的邻居们,便充当花式的心理医生,进行多样的劝导,帮她解开生活中各种的死结,助她缝补心灵上的千孔百疮。
因为我小时候经常病休在家,所以,牵着母亲的衣襟去听过多种的哭。每次回到家,母亲都会很羡慕地说:唉,我也想痛快地哭一场。
但每次都让我帮她打消了这一念头。
又有一次听哭时,大家突然转向我母亲说;“小平她娘,你忍耐这么久,也该哭一哭了。”
母亲立刻潮红了眼睛,低头看着我不做声。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但心灵却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回家的路上,母亲牵着我的手在发抖。我说:娘啊,选一个好天气,你也哭一哭吧!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等父亲和哥哥姐姐们出门上学以后,我和母亲火速地打扫院子,摆好瓜果,我还在母亲要坐的小垫子上加了厚厚的毛毯。
母亲的人缘很好,又是第一次哭,所以来的人很多,母亲一高兴,几乎忘了今天她是主哭。
但就在母亲放声大哭的一瞬间,哥哥姐姐们背着书包闯了进来,他们说,老师今天都去开会了,放学。当他们看到正在准备大哭的母亲时,吓得连跪带爬地来到母亲脚前:娘啊对不起,惹您生气了……
就这样,母亲期待已久的一场哭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那些日子里,每当夜色蒙胧的黄昏,在母亲们准备晚饭的时候,不远处,总会有一个疯女人,爬到房顶上去歌唱,声音高亢沙哑,如泣如诉。

后街上,一个瞎眼的老翁坐在墙头敲梆子,因为他家的豆腐出锅了,开卖。

厨房里,纸糊的窗棂破了个洞,风吹进来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伤心的母亲在诉苦。
母亲啊,天堂还有人哭吗?

 

***此文献给中国鲁西南一带劳苦的母亲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尘凡无忧2021-03-13 06:17:55
感动。。。真有这种风俗吗?倒是一种很原始很朴素的心理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