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 The Reminiscences of My Workers-Peasants-Soldiers -Students’ Life from Autumn1973 to Spring 1977 (141)
照片为西南师院校园及北碚城区的照片 摄影:清衣江
一个高亢,激越的男高音,唱起了那首关于电影《闪闪红星》插曲‘映山红‘的歌。这是我校音乐系的的一个小伙子,在音乐系排演大厅用歌声来抒发自己喜悦的心情。歌声在清晨的校园里飘荡,在朝霞的万道阳光中飞扬: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 ...... ... ... ...
他的同学接了上去。浑厚粗犷的合唱声更加响亮,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映山红哟映山红
英雄儿女哟血染成
火映红星哟星更亮
血撒红旗哟旗更红
... ...... ... ... ...
我和梁同学默默地站在宿舍外面的走廊上,默默地听着。
李老师起草《中国的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的讲稿,直至我们上一堂课《黄河三门峡水电站》于上周末结束时才写完毕。它可以说是我们诗歌课教学上的一篇指导性的讲稿。李老师相继给我们开设了英美文学精读课,泛读课,英语写作课,又愿意满足大多数同学愿望为他们开设英语诗歌翻译课。
诗歌的起源是大众创作,大众的分享,大众保有的。自从社会进化以来,诗歌也有了进化,一般正统的诗歌是走上层路线,越走越狭隘,越走越板滞。而诗歌的大众创作,大众享受,大众保有者则留在民间,走着下层大众的路线。
这种诗歌每为正统诗歌所不齿,以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但等正统诗歌走到衰败绝路的时候,却又每每仰借这不足以登大雅之堂者来输血。中国的诗歌,反复地走着这样迂回而曲折的路。我们的努力是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人民大众的诗歌,永远走它本来应该走的路。
在李老师收集材料编写讲稿时,他也在注重研究一些英美著名学者翻译毛主席诗词的英译文,他需要收集这些英译文,还需要仔细研读之,并把它门作为参考资料编写进他的讲课稿中。而英美学者翻译的这些毛诗词英译文当时似乎很少发表于国内的报刊杂志上。他只有到院图书馆去查阅发表于某些外文书刊杂志上的一些英美著名汉学家翻译的毛诗词的英译文,收集它们。以备写成讲义稿上课用。
上周末就在李老师给我们上完《黄河三门峡水电站》这堂课之后,从这周一开始他就要给我们上汉语诗歌英语翻译课了,将讲授某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英译文的这篇课文了。
李老师当时在编辑着这首诗词的英译文讲稿时,曾参阅一位加拿大女作家写的一本叫着《Five Stars Over China》(五星照耀着中国)的自传性的回忆录,该回忆录是一位名叫玛丽·奥斯汀·恩迪科特(Mary Austin Endicott)的加拿大作家依据自己在中国西南四川省的川东和川西传教22年的经历写的一本回忆录。她在书中引用了某美国汉学家翻译毛的《沁园春·雪》的这首诗词的英译文,这是毛的诗词当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诗词,也是他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翻译这首诗的应该是一位著名的英美学者。他英译的这首诗也是当时国外学术界流行着一首译得较为地道的毛的《沁园春·雪》诗词了。叫Mary Austin Endicott(玛丽·奥斯汀·恩迪科特)的加拿大作家,在她的这本回忆录里表现的态度要算是很诚恳,很冷静的,她没有一丝隐瞒地向读者介绍了她的家庭情况。
并还提到“毛的这首最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对她的影响,“她讲述着:“在我们家,我的丈夫詹姆斯·G·恩迪科特(James G. Endicott)是一位有名望的公众人物。 他作为一位宣讲师,派往中国的传教士,演讲者和加拿大和平大会主席,而广为人知地受到大众的尊敬。 她与他一样热爱中国人民及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迎来的的新生活,并热衷于在东西方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从而消除因恐惧和偏见引发的战争。 她亲切地称呼她丈夫为吉姆已经有二十八年了,在本书中,她会一直这样称呼他。
她在中国花费了很多时间来抚养和教育他们的四个孩子和三个与他们一起生活并且成为他们家庭成员的中国男孩。 他们在加拿大有孙子孙女,在中国有寄养孙子。 并表示愿把他们以自己1952年访华经历写成的这本回忆录献给所有中国人民并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带来最良好的祝愿。
这位加拿大人玛丽。要算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友好的中国通了。初次来华,她很年轻,在当时怕只有二十三四岁,她对中国人民的态度很友好。她喜怒哀乐的情绪都在这本回忆录里坦诚地表现出来了。
1925年,他们两夫妻由加拿大联合教会派往中国担任传教士,她的丈夫吉姆和她都是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生基督教运动的狂热拥护者,他们都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1925年,吉姆被任命为牧师; 他们结婚后不久,便乘船前往中国传教,这是他们在新成立的加拿大联合教会领导下作为第一批传教士被派到国外传教的。
李老师说玛丽在她的书中引用了毛的这首诗,在这儿我们应该追溯到他们和中国文学研究发生兴趣的起源。就在1952年初他们从中亚的原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首府塔什干搭乘飞机再次前往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当飞机横越蒙古的戈壁沙漠上空越来越来飞近北京时透过舷窗往下俯瞰一望无际的冬天原野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景象唤起他们对毛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的记忆。
诗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在这首诗的紧凑的诗句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有人告诉他们这首诗是毛于1936年二月写下的,1945年10月,毛泽东将这首旧作《沁园春·雪》首次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1945年8月28日,当时毛泽东正从延安乘飞机飞往重庆,希望国共两党之间的停战协定能够促使建立一个联合政府。 这种希望体现在这首诗的结尾处,在这首诗中,毛泽东将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军事实力与他所追求的使命进行了对比。
为什么在飞行中亚途中所见到的那些白雪覆盖的昆仑山脉时让她联想到了毛的诗词《沁园春·雪》里的这些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当飞机向北京飞去时,她一直在旧日的时光中搜寻着自己的对这首诗的记忆。 就是这样! 毛泽东最著名的诗《沁园春·雪》所反映画面
在她头脑中显现出来了!
玛丽·奥斯汀曾经在几本杂志上读过这首诗的英译文,她想知道她是否会像诗里所描写的那样从飞机上真能看到如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样风光的中国。 而每年冬天在他们传教的重庆只会偶尔下一场雪,而且落下地面的积雪很快就融化了。 她也记得毛在这首诗里浪漫地把中国北方壮丽雪景描绘成为:一位“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女孩。”而她却描述在她当时传教的中国 西南的四川省却很少见有面色红润,容光焕发的女孩。
回忆录中还描述了飞机快要飞抵北京时的情形。
在飞越戈壁沙漠途中看见三三两两的骆驼零落地分散在沙漠上,还见两三只骆驼颠簸而行,它们不经意地朝着一处偶然发现的水坑走去。 不久之后,又飞越一望无际的棕色和白色山脉,这些山脉蜿蜒曲折,就像诗词《沁园春·雪》所描写的那样“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他们所熟悉的景色又一一映入眼帘;
这些景色在冬日显得灿烂夺目,只是位置的远近稍稍有些异样,而视野也更加广阔。这些景色一直漫延到视线之外,真是别具一番风味。 然后当飞机下降时,有城墙的城镇开始出现在大地上,随后相继出现的是一个个迷宫般的有围墙的院子和一座座的平房,都是泥巴色的。 在城镇周围散布着一块块棕色的田地。 他们知道飞机将要开始飞越华北平原了。
同学们阅读了经过作者润色了的《Five Stars Over China》回忆录后。仍由李老师把回忆录中引用的《沁园春·雪》这首诗的英译文及其注解写在黑板上。并继续讲解回忆录作者的生平,自青年时期即来华传教,李老师均有条不紊地讲叙着。有照片,有说明,有参考书籍,有详细的解释,最后他还向我们朗读了《沁园春·雪》这首诗歌英译文。我们不仅接触了这部回忆录的时代气息,还看见了作者的照片,更仿佛感受了引用在这本书里的《沁园春·雪》这首诗的地道英语翻译的风格。
随后,李老师又把《沁园春·雪》这首诗词的汉英文对照及其注释都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沁园春·雪
[现代诗人]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Mao's Poem:《 Qinyuanchun ·Snow》《沁园春·雪》 by an unknown American translator
All the country to the north
Is enclosed in a thousand li of ice
And ten thousand li of a whirlwind of snow,
To one side and the other of the Great Wall
There reigns nothing but a vast turmoil.
From the banks of the Yellow River, both upstream and down,
No longer can one see the running water,
The mountain ranges are writhing silver serpents.
Like glittering elephants the hillocks rise from the plains
And our height is the height of the skies.
In the bright weather
The earth is as charming
As a red-cheeked girl in a garment of white.
Such is the attraction of her rivers and mountains
That innumerable heroes have striven in pursuit of her charms.
The emperors Chi Huang and Wou Ti were barely cultured,
The emperors Tai Tsoung and Tsai Tsou lacked all finer feelings,
Genghis Kan only knew how to bend his bow against the eagles.
All belongs to the past----today for the first time men of
Sensibility stand on this soil.
李老师解释说明诗中的“原”指高原,是号称为“秦晋高原“的地方。
在谈到诗中的历史人物介绍注释,李老师按顺序把它们都列举出来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ki)思汗(han2):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于1945年10月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沁园春·雪》
这首诗,在毛所做的诗词里面,要算是字和音雅的一种绝佳配合的一首诗词了。更想到他是指挥作战的诗人军事家,而在战胜之余,却做出了这样一首表示着一种感情十分豪迈,奔放的诗,怎麽也要令人肃然生敬。他之所以能够拥有叱咤三军的力量,不也就是出于这儿的吗?然而毛的这种超然的诗人心境,在目前似乎很需要费一番功夫才能寻找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