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2-07-01 02:41:47

    北曲的散曲作者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载,按时间先后以写《西厢记诸宫调》的董解元为第一人,这里解元既不是人名,也不是官名,只不过说一个姓董的读书人,金末元初的词人元好问是最早写元曲的著名文人。北曲开始的时候,风格多半是豪放直率朴实的,并且以口语、流行语入句,文辞浅显平俗,故世称本色派。到元朝中期以后,张可久、乔吉等笔走绮丽,轻俊典雅,风流华美,文采斐然,故世称文采派。这是因为文人制曲时间长了,难免日渐趋向于骚雅。在任中敏先生上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现代散曲学的奠基之作:《散曲丛刊》的《散曲概论》一书中,提供了一个较为详尽的散曲作家系列,并从文学风格的角度,将他们划分为豪放、清丽、端谨三大流派。书中指出:端谨一派“不作恣睨放诞,且遣词又多用循循规矩之文言”,“终非第一流好曲子”;清丽一派遣词“为渲染,为焕然成采,而不俚质白描”,用意“仍清疏潇洒”;豪放一派则“用意遣词,两俱豪放不羁”。因而散曲史上以清丽、豪放二派“最为要紧”,然最终则应以豪放为主流,“其余种种,虽概目之为别调可也”。 豪放派就是上文的本色派,清丽派就是上文的文采派,一般介绍元曲的书籍不会搜罗全部元代散曲作家,对于不重要的端谨派就略而不提。

    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马致远是留存作品最多,历来评价最高的一个。他的散曲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上文举例他的《天净沙 秋思》向来作为元曲典范,这首小令前三句都是相同结构,首句有浑重感,次句有清新感,加上第三句的空间延伸,充分地描绘出完整的画面。加上后两句的渲染和点题,曲中的离情别绪表达得带有丰富的联想和意蕴。在这首小令中,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素材进行主观塑造的艺术创造力。

    元代后期,散曲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后期散曲以张可久、乔吉为代表,他们两人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享誉最高的是张可久。张可久(1279?- 晚于1348)字小山,专攻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他的清丽简淡的风格尤以描绘江南景色见长,如《天净沙 江上》: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作者仿佛是一个丹青高手,洒洒落落几笔,便涂抹出一幅疏密相间、意境悠远的文人写意画。乔吉(1280?- 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曾居杭州,漂泊江南四十年。所著杂剧1 1种,今存《金钱记》、《扬州梦》、《两世姻缘》三种。散曲存小令2 1 3首,套数1 0篇。是清丽派的代表作家。还有一位很有名的回鹘族散曲作家贯云石(1286- 1324),因喜饮醋,故号酸斋,现存他的散曲8 0余篇。

    元代散曲作家中不能不提及的是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的诗文写得也很好,但以散曲著称,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在元代的散曲史上,张养浩的作品格调雄浑高雅,影响广泛深远,魅力经久不衰。更值得称道的他是一位元代罕见的清官、好官,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在似乎消沉的、吟诵隐逸闲适情趣的诗曲中,也常常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到一股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文宗天历二年(1329)当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在赴任途中所作《西番经》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无多惭,此心非为官。” 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朝廷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在封建时代,像张养浩这样为民尽瘁的官儿实在不多见!

    杂剧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一说郑光祖)为四大家,分别著有《窦娥冤》、《汉宫秋》(汉元帝和王昭君故事)、《梧桐雨》(唐明皇和杨贵妃故事)、《西厢记》这样一些名剧。

    关汉卿是杂剧最重要的作家,他的生活年代可能在1210-1300年间,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大都,一生创作的杂剧约有六十余种,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十八种。从关汉卿现存杂剧的题材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公案剧 ,如《窦娥冤》、《蝴蝶梦》等;一类是爱情风月剧,如《救风尘》、《望江亭》等;一类是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等。关汉卿杂剧的成就,首先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其次剧本的情节,紧凑而富于变化,曲折紧张;第三风格质朴自然,富于表现力。关汉卿散曲也写得很好,今存小令四十多首,套数十多篇。杂剧之外的代表作是《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全文如下:

    【南吕•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个套曲已经把一个沉浸在饮酒、玩月、赏花、攀柳的浪子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实元代文人这种放形浪骸的状态也是当时政治形势所致的无奈的选择。有元一代九十几年间,断断续续总共只举行过九届科举考试,只有一千多名进士。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也大大下降,著名爱国诗人,南宋遗民谢枋得在《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滑稽之雄,以儒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倡九儒十丐……”这十种职业,读书人排名甚至在优倡之后。即使有人辩称,这仅仅罗列了十种职业,与排名无关,也看到已经全然没有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思。断绝了仕途的大批读书人,除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啸傲山林之外,多数只能“大隐隐于市”了。元代关汉卿、马致远、乔吉、张可久等著名曲家,多流连于酒肆歌坛,是才思敏捷的浪子,他们的才华,在这些地方才得到了充分施展,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文学的幸运。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人。一生着有杂剧1 5种,现存7种。《汉宫秋》是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悲剧,也是现存最早敷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自汉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一作西汉刘歆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画工图形及毛延寿、陈敞、刘白等画工多人,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元帝时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图形,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马致远的《汉宫秋》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剧中昭君的气节、元帝的悲哀,无一不浸透作者的感慨。而语言运用的成功,更使这一剧本充满了魅力。

    白仁甫(1226-?)原名恒,后改名朴,是元好问的学生。白朴所著杂剧1 5种,今存2种:《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其中以《梧桐雨》最为着名。剧本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抒发兴亡的感慨。整个剧本饱含感情,尤其在剧本的最后一折白仁甫着力表现唐明皇对往日的思忆,表现他的孤独、愁苦,充满悲凉的情调。白仁甫的《梧桐雨》曲词清美,时带感伤,历来为人所称道。白朴的散曲开启了清丽派的创作。今存小令37首,套数四篇。在这些作品中,叹世归隐之作占了较大的比例。白朴和马致远的散曲,和关汉卿、王实甫有所不同。他们既受市井艺术的影响,又保持着对传统文学的爱好,所以俚俗和工雅在他们的作品中同时存在。如白朴的《小石调恼煞人•无题》套数写恋人相思之苦,既出现“残霞照万顷银波,江上晚景寒烟”这样文雅的景物描绘,又出现“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这样的市井咒骂。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一生创作杂剧1 3种,现在全本保存下来的有3种,即《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其中《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王实甫既遵从杂剧的体制,又有所变通。全剧共分五本,每本仍以四折为基础,以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连演一个故事。《西厢记》语言优美、清丽,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既融铸了古典诗词中的句子,也吸收了口语成分,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这从上面举例的“长亭送别”可以看得很清楚。现存著名杂剧还有一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称为《冤报冤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