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城2022-10-06 20:47:09

从懂事以来,和父母在一起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都说春节是盍家团聚,尽享亲情的时刻,在许多文艺作品里,也常能看到亲人们在一起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场景,而对我来说,这样的场面却是那么的生疏,那么地模糊。父亲常年在国外工作,很少有机会正好在春节期间回国休假。母亲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每年的春节期间是她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那几天都是在各种的团拜,茶话会中度过,有时忙得半夜才能回家。我自己则是性格比较独立,过惯了集体生活,家庭观念淡薄,所以对过年既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更没有什么向往。

和那些温馨幸福的春节回忆相反,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心痛的时刻:十年前的农历正月初三,我那九十三岁的姥姥,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姥姥一向身体很好,虽然随着年纪的增加,可以明显地看出她越来越衰老,但从来没有生过什么大病,脑子也一直是非常的清楚,不仅像其他的老年人一样,对过去的事情有深刻的记忆,她对最近发生的事情也并不糊涂。真到去世之前,她还能清楚地说出我在美国工作的公司,还有我住的城市的英文名字。

姥姥走得很平静,安详。平静得没有丝毫的先兆,安详得就像午间的小寐。 前一天晚上,她还对她的重孙女,我表哥的女儿说,“不要在节日期间天天玩到半夜才睡觉,这样等到寒假结束开学的时候,就起不来床了”。可是第二天早上,直到全家人都起床了,却看不到一向早起的姥姥,走进到她的房间里查看,才发现她早已经没有了呼吸。

我是在姥姥的养育下长大的。从刚满月被妈妈从四川送到北京,然后被姥姥接到内蒙,然后就和姥姥在那个边陲小镇一起生活,直到7岁时回北京上学。在姥姥家里,除了我之外,还有舅舅们的孩子,我的表哥表姐们,可姥姥最疼爱的,是她这个唯一的外孙,以至于多年之后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时,表哥表姐们还多有抱怨,觉得姥姥偏心。而我自己也是觉得,在内蒙古姥姥家生活的那些年,是童年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光。

姥姥是北京人,在北京长大,毕业于北京最早的教会女子学校,贝满女中。虽然她只是初中毕业,可在那个年代,对於女生来说,这已经是算是不错的学历了。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使她不仅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受到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以后,姥姥又把她所受的教育薪火相传到了她的子女和后人。

从我四岁起,姥姥的就教我识字,算术,讲一些历史故事,开始了我的启蒙教育。等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姥姥意识到内蒙小镇和首都北京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毅然决定要送我回北京上学。她多次写信,甚至打了好几次昂贵的长途电话,为我落实学校的事,不仅要让我能有学上,而且还要上好学校。虽然这事由于妈妈的不情愿,拖了近一年才成行,但我最终还是进了当时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依然记得那一年,是姥姥怀着万分的不舍,亲自把我送回了北京。

从回到北京上学后,和姥姥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可是姥姥一直是在惦记着我,每次给妈妈写信都会再附一张专门写给我的信。信中的字字句都充满了关心和惦念,而她写信的口气,就让我觉得还像是小时候,依偎在她身旁,听她娓娓道来各种家庭琐事和对我的嘱咐。那时我为了上学而在爷爷家寄宿,每天面对的是我父亲的继母还有父亲的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感觉,周末回到西城的父母家时,大多数时间也是面对着冷冰冰的面孔,所以每当读到姥姥的来信,都是心里感到最温暖,最被关爱的时刻。

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不仅是对父母,而且是对所有的长辈,尤其是那些抚养,伴随自己长大的人,这也正是我对姥姥留下的那种深深的遗憾。

姥姥人生的最后十几年,是住在北京的舅舅家里。可这个时候的我已经是生活在美国了,和姥姥相距得更远,相见更不容易,信也基本没怎么写过,只有逢年过节时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虽然每次话都不多,可依然感受得到,姥姥想我,惦记我,而且经常回忆着我小时候和她一起生活的那些往事。可惜的是,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想到,那些年应该尽量回去看她几次,多陪陪她。

姥姥去世的消息,是过了几天之后妈妈才打电话告诉我的,当时我没有哭,而且也没有感到特别的震惊,因为她毕竟是年过九十的老人了,而且走的时候也没有一丝的痛苦,用一句老话说,是寿终正寝了。

姥姥被安葬在西郊的一个公墓里,回到了比她早去世近二十年的姥爷的身边。这些年,我每次回国时都会去他们扫墓, 每次都会在墓前静静地呆上一会儿,回忆着姥姥的点滴往事,回想着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就像在重温着姥姥对我的关爱。每次,都是忍不住自己的眼泪。

姥姥,你虽然离开我十年了,可是我知道你没有走远,你还在天国看顾着我,你我虽然阴阳隔世,可我依然能感受到你的爱。姥姥,你放心吧,我会好好生活的,因为我知道,你并不期待着我能出人头地,而只是希望我能过得好。我虽然无力留住您的生命,但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告慰您那在天之灵。

姥姥,虽然你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了,可是我无时不刻地都会想到您,您也应该会感受到吧?

月城2022-10-06 20:47:31
这是个旧贴,改了一下来参加活动,也谢谢书坛网友的鼓励支持
尘凡无忧2022-10-06 21:04:01
到底是男孩子,竟然听到去世的消息没有哭。。。我外婆也是早上没睡醒。月城外婆北京人,后来嫁到内蒙?
尘凡无忧2022-10-06 21:08:57
忘了说,第一段挺心酸。。。我有个表姨,夫妇俩都是外交部的,为了小孩儿轮流驻外,那时候不允许带小孩儿出来?
鲁冰花2022-10-06 22:01:16
字里行间满满的对姥姥的眷恋和姥姥对你深沉的疼爱,93岁,也算高龄了,走得又安详,你应该没有遗憾。。
西东人82022-10-06 22:57:04
舅舅们今天还好吗?
梧桐之丘2022-10-06 23:39:14
真验证了“隔辈亲”之说,我们有好几篇回忆姥姥的文章了,包括我的。无忧假包换喊奶奶,更亲了半层。都好。
尘凡无忧2022-10-07 00:10:48
是我们这一辈父母两地分居的多,只能依靠祖父母辈帮忙带大。估计后来这种情况就少了。。。
nearby2022-10-07 00:20:49
真情流露。好多这样外婆与孙辈的深厚感情
花似鹿葱2022-10-07 00:34:01
我们那个时代,奶奶姥姥带孙男孙女长大的很多啊。我儿子也是姥姥带大的。
月城2022-10-07 00:44:16
外婆是河北人,和外公在北京结婚,在北京生活
月城2022-10-07 00:45:57
得那时要到一定级别才可以
月城2022-10-07 00:48:13
但她是我自己心底感觉最接近的亲人,所以还是总有万般的不舍
月城2022-10-07 00:49:56
已经有一位去世了,在世的都还好,但也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
月城2022-10-07 00:52:26
因为从小是姥姥带大的
月城2022-10-07 00:53:36
是这样,现在还是经常想起她,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月城2022-10-07 00:55:11
那个年代,都是以工作为第一,“顾家”是落后的代名词
LittleEasy2022-10-07 01:08:43
您的文章也让我想起我的姥姥。我妈告诉我她的中学前身是贝满女中,教会学校。
尘凡无忧2022-10-07 01:36:07
这样说倒是对,孩子小时他们还年轻没啥级别,后来级别上去了孩子也大了。。。
月城2022-10-07 01:52:11
贝满女中到1951年改名了,现在是北京166中学
LittleEasy2022-10-07 02:06:41
对,我妈毕业于166。
花似鹿葱2022-10-07 02:12:27
是的,现在年轻人很难理解
把酒话桑麻212022-10-07 02:49:38
幸亏有姥姥带来的温暖,不然好孤单的,看得我心酸。。
月城2022-10-07 17:05:57
谢谢,我也是从小就有这样的感受
竹风_如火2022-10-08 02:58:49
只是在你长大之后的一段时间,忙于自己的家庭工作,没有更多的顾及老人。
月城2022-10-08 20:46:11
你说的对,这是心中的一片永远挥之不去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