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香##活动##【家族往事】,百感交集,因为从未想过要写这方面的文字,总觉得写这些,向后看为时太早。然而,"…不曾被文字记载的事——留给自己,留给后来的人们 … “ 一番话触动了我,是应该写下 ,应该留在文字里而不是记忆中 …。
我从未见过我爷爷。对他老人家的往事,故事,点滴均是来自父辈,或远房亲戚口中的传说,当然也包括孩时亲戚来访时我在一旁的偷听。所以我的爷爷就成了"传说"中的爷爷了。
即使是传说,也要有个来龙去脉,所以先提一下我的曾祖父。曾祖父是一私塾(又称教书匠) 。有几个孩子我也搞不清,但我爷爷肯定是他的孩子之一。另外,爷爷肯定有二个姐姐。而这个肯定,是因为儿时我偷听到的。爷爷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二个大户人家,而培养出的孩子,均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有国民政府的高官,高级参赞。有共产党军中的将军,司令。也有当年"吴石案"中牺牲的潜伏者…。
都说爷爷年青时勤奋聪慧。凭自己的实力,工作于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到国民政府教育部,抗战后的原址是现南京市成贤街43号。我之所以知道,原因是我刚参加工作时,曾在43号工作过。是机缘还是巧合? 不过,我一直沒有考证过抗战前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所在地。因而,是否和爷爷共享过一幢楼就不得而知了。
爷爷当时一人工作,养活着一大家子,包括一位从辈份上讲是我的曾奶奶。其实这位曾奶奶和爷爷并沒有血源关系。当年曾祖父已病入膏肓,他周围的人为了治病驱邪,就張罗着给曾祖父续弦。继而有了这位曾祖母。可曾祖母刚过门,曾祖父驾鹤西去…。而我爷爷一直赡养着这位曾祖母,自始至终。而这位曾祖母也克守妇道,从未再嫁一生无生育…。今天的我对此感觉是:不可思议! 可当年,则是标准,楷模,这就是历史。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至重庆。教育部也随之迁至于重庆郊外的北碚。当时的北碚生活很苦,可谓是穷乡僻讓。可汇集着当时教育文化界的精英。至于有何等名士,上网一搜就有,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
爷爷是位知书达理,充满爱心的贤者。在北培生活非常坚难的条件下,还怜悯地收留了一条狗。爷爷非常疼爱这条狗,而狗狗也非常忠实于爷爷。抗战后期,爷爷重病,之后在北碚去世。下葬时,狗狗一旁狂叫,之后纵身跳入墓穴…
我父亲一辈子没养过狗。我孩时,父亲常给我讲这事,因此我也从来沒去养狗。
爷爷一生生育了五子两女。
长子 復旦大学毕业
次子 復旦大学毕业
三子 復旦大学毕业
四子 同济大学毕业
父亲 金陵大学毕业
长女 师范学校毕业
次女 夭折于抗战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