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地2022-09-03 10:58:01

6月18日,到达科隆(Cologne )。靠泊在莱茵河边,顺着霍恩索雷伦桥(Hohenzollern Bridge)走过去就是科隆大教堂。从前风闻日耳曼人缺少浪漫情怀,走在霍恩索雷伦桥上,目睹挂满那些祈愿一生相守的锁头的铁轨护栏(图2-3),我觉得没有谁会认同那个传言。不过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常常也能见到誓言和承诺的坍塌,妙处是背信弃诺总是被覆盖在一片诡辩脂粉之下,所以费心去琢磨背信者的底线通常是徒劳的。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在桥头居然就有个科隆美女在很利索地练习攀岩(图4-5),这种事如在纽约,哪位健身者跑到布鲁克林桥墩或曼哈顿桥墩上练练,恐怕警车,救护车和电视台直播车就能围上一大圈,加上交通管制,且有得忙上一阵子。恐怕人要出名,在纽约的场面和机会都比科隆要大得多。记得前些年,一架观光直升机出故障掉东河里,被人从河里捞上来的几个落汤鸡似的德国游客向采访者报上姓名后并不是述说劫后余生的惊恐,而是满脸笑容地描述从天上掉水里忒来劲,是一种Exciting Experience。这种德国风情迥异于美国。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科隆这座千年古城在二战后期基本全部被轰炸所摧毁,战争和动乱在人类文明史上素来就是用废墟和血来记录的。当然在桥头摆上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皇帝的雕像(图6-7)也是追忆昔日的荣耀和梦想,但德国人并没有放弃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体系来寻求他们重新的强盛。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能会以史为鉴的,而以史为鉴也不仅仅是用于训斥别人的专用语。

13世纪开始兴建,6百年后才完工的科隆大教堂(图8-13)在二战的大轰炸中也未能幸免。德国人在战后并没有被那种“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那种虚幻的想象所左右,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石地花几十年把教堂和老城区重新恢复了。修复后的科隆大教堂在199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进教堂,看到部份外墙被那些永远都做不完的维修工程的挡板覆盖,有点令人失望。不过图11有一班巴塞罗那球队的拥趸倒是真会选地方,跑到教堂前蹦跶以示庆祝。这倒能给这里添点喜乐。

 

图14

图15

图16

走进桥底的林荫道也有风景点缀,一醉汉把几十个空酒瓶堆得像那么回事(图14),这哥们显然有一份“将进酒,杯莫停”的潇洒,当年李白深悟“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奥妙,遂留下“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千年绝句。

图15那座砖红色的楼是1945年的大轰炸之后在市中心唯一存留下来的建筑物。

如果没人提醒,恐怕游人都会把科隆的市政厅(图16)当作是教堂。我生活中的某个片断和科隆的老市长,二战后四次出任西德总理的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有关。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被当作政治贱民逐出广州。在困厄中,父母更为我年轻失学而且无书可读的状态颇为忧心。有一次爸爸带着我探访他的一位在广州的同学,那位世伯当时因是起义将领而未受到大冲击。他家的藏书让我没法从书架前挪开步子,看在爸爸的面子上,我向这位世伯借到了几本当时社会上不可见的【文史资料】。他并且带着我去一家只向某种级别的官员开放设在新华书店隐秘角落里的“内部书店”里购书。文革是一场比纳粹更甚的迫害和毁灭文明的灾变,人们只有毛选和各种鼓噪暴力革命的书可读。我骤然见到这家书店里那么多中外著作,惊叹之余既开始翻看那些标明“内部出版”的各类出版物。这不是图书馆,我只能挑着买,并且我没有收入,只能掏爸爸的腰包,而那个腰包又已经因父亲被逐出单位而大为缩水了。最终,我选了四卷装的“阿登纳回忆录”,“第四次中东战争”和苏联小说“多雪的冬天”。我很感谢我的父亲在那种极其窘迫的环境里毫不犹豫地付了几十元为我买下那些书,依稀记得那时一般工人的月薪是不足以支付那书款的。那些书就是开启了我对世界认知的窗口。

当地导游说夜里教堂和霍恩索雷伦桥在灯光交映下别具风情,我愣是等到10点太阳下山也没看到有什么吸引人的可供收取的景色出现。也许有点审美疲劳了。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科隆往南20公里的布吕尔宫(Bruhl Palace),包括贵族打猎驻留地(图17)和18世纪科隆主教的官邸(图22),现在同列名于世界遗产。也许当时的西方对东方有太多的猜测和想象,这两处室内除了风格奢侈华丽的洛可可装饰和雕塑外,中国瓷器和器具(图18-21)在里面独竖一帜。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工作人员告知那些家具的和白底蓝花瓷器多半就是当年收集品。在欧洲,很容易发现各国的皇室对青花瓷有偏爱。在官邸外可以浏览精致的法式园林(图26),但在97华氏度的烈日下,我还是放弃这份享受为妙。

 

图27

图28

图29

轮船缓缓地在莱茵河前行,岸边现出了新的标志风物,金德代克(Kinderdijk)就是荷兰风车的名片。这些18世纪时用手工制作的风车群至今还在扮演着把水从低地排出的角色。附近的小村庄陪伴这群风车度过世纪的沧桑,宁谧的田园不会随着岁月飘逝。

 

图30

图31

图32

在阿姆斯特丹弃舟登岸,利用去机场前的几个小时坐上公共汽车转了一圈,没法细看城市,当然也去不了那个让人好奇的红灯区。看到照下来的几张街景中的楼房好像有点歪,特别是靠码头那一带。和当地人聊,他们说那里地基软,日子久了老房子就有点站不直了。我戏言,像喝多了。那人会意,很谦虚地说,Anyway, 荷兰人没德国人喝得多。

多说一句,阿姆斯特丹机场是我唯一见过有长达2-3公里的安检队伍的机场。也许现在现在不是这样。我在机场用剩下的欧元买了一罐鹅肝酱,希望下次体检时的胆固醇不会升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顾剑2022-09-04 08:11:51
冷门知识:科隆和古龙水
看天地2022-09-04 12:45:29
倒是看到那座博物馆和专门卖古龙水的店,不过没进去。谢谢添加的知识介绍。
jzjz2022-09-04 16:33:40
我也喜欢逛稀奇古怪的博物馆。威尼斯也有一家类似的
仁豆豆2022-09-18 15:58:11
美文,美照,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