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宁2022-10-18 06:31:12

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

缅因的奥古斯塔是此次行程的最东最北点,从奥古斯塔出发,我们就开始走回程的路了。这一站是波士顿。

美国是欧洲人语境中的新大陆,新大陆的历史,是从马萨诸塞湾开始的,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是原住民一个部落的名字。说马萨诸塞州承载了美国的半部历史,也许有点夸张,但不算过分。毕竟,“五月花”号的登陆地是麻州的普利茅斯,“销毁茶包事件”发生在波士顿港,1775年4月19日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在波士顿附近打响。麻州的新贝德福德镇(小说《白鲸》里的“我”就是从这里登上捕鲸船,跟随船长去追寻和猎杀‘莫比迪克’)是美国的捕鲸中心,从这里出发的捕鲸船从海里拖回数十万的鲸鱼,当年,这些深海巨无霸的经济价值几乎与如今的石油对等。由此获得的巨大财富,促进了美国的形成和壮大。
波士顿还被誉为美国的“大脑”,在19世纪的整整一百年里,这里汇集着各路思想界精英,酝酿了“实用主义”“多元主义”哲学思想,在此指导思想下的关于自由、宽容的诠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宪法的普通法,以至于曾经有一位波士顿名人自豪的说,波士顿是“美洲大陆的思想中心,因而也就是地球的思想中心”,称 “波士顿的州议会大厦就是太阳系的中心” 。

说到历史,便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可历史大事从来都不是孤立个案,而是个多面体,于是就有多个视角和不同语境。
在正史的语境中,“波士顿茶党”、印花税、“独立宣言”等占了主角,而当时的国际环境、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都成了隐身的背景。换个角度看,背景可能成为主角,1756-1763 的“七年战争”, 应该是独立战争真正的动因。
“七年战争”最初是1754年英法在北美殖民地的冲突,在美国被称为法国-印地安之战,实际是英国和法国在北美争夺土地的战争,这场欧洲两强在北美的战争很快演变成一场欧洲帝国之间和海外殖民地的大规模战争,算得上是18世纪的世界大战。法国的盟友是西班牙,英国与普鲁士联合。1763年战争结束时,英国开始崛起,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最强的海军,在世界上占有最多殖民地。具体在北美大陆,“七年战争”结束了法国在北美大陆上的强国地位,英国可以无阻碍地向西推进殖民边界了。
然而,胜利是有代价的,英国财政部在七年期间的新增了巨大的债务。战后的大英帝国急需要钱,难免有点不择手段,包括不惜惹怒北美殖民地,出台《印花税法案》后随后的《汤森法案》,盘剥北美殖民者和外国商人的利益。

左为英属美洲使用的旗帜,右为十三州的大联邦旗。

在独立战争的战场邦克山纪念地的对面,还挂着当年的大联邦旗。

 

“八卦”的说法,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小撮对殖民政府不满(主要是税收等政策妨碍他们发财致富)的人,将英国商船上的茶叶抛入大海,以抵制英国征税后倾销到美国的商品;后又起兵造反,想用武力争取更多的权益。初期,13州联盟尚未宣布自己为拥有主权的新国家(独立宣言是开战后一年,即1776年7月4日在费城签署的),还无意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中分离;首次出现的13州联盟的战旗,是原殖民地旗帜的改良版,即在原来的红色底面加上13道白条纹;代表13个殖民地州的联合;在旗帜的左上方,即如今的50颗星的地方,仍然保留着英国国旗上的“米”字。然而不久便事态失控,7年战争中失败的法国、西班牙和与英国有宿怨的荷兰乘机介入,叛乱演变成由“外部势力”支持下的独立战争,法国西班牙在7年战争丢掉的利益和脸面,似乎在北美大陆,通过支持英国殖民地独立,扳回一局。
不过,历史还在继续,对于国与国的争斗,到底谁是赢家,没有“盖棺”之时,因而难以论定。将历史的视角拉长来看,到底血浓于水!20世纪以来大家都看得见的世界大事里,英美两国始终是最铁的盟友。当年管了“别人家”闲事的法国西班牙荷兰,一直都是“别人家”眼里的“外人”。
话说回来,美国毫无疑问是独立战争的绝对赢家。用8000士兵的生命,将殖民地升级为独立国家,从此开始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此后的100年间,美国完成了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成为自由发展工业和经济的实体的转变,并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波士顿公共公园。

波士顿图书馆一侧(上)内院(下)。

波士顿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的几个城市之一。波士顿公共公园是美国的第一个公共公园(1634年),绿线的核心段是美国的第一个地铁系统(1897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的第一个大型公共图书馆(1848年)。

来到波士顿,走访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是必选项目。在校园里漫步,看见一队队的参观团。多年前,我带着上高三的儿子,也在这样的参观团里。

这是个有故事的图书馆,故事与泰坦尼克号沉船有关。哈利·埃尔金斯·怀德纳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喜爱藏书,他于1912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中遇难,他的母亲埃莉诺·埃尔金斯·怀德纳决定将他的全部藏书捐赠给哈佛大学。与哈佛大学洽谈捐赠事宜时,怀德纳夫人觉得哈佛大学似乎不太把那批藏书当回事,为了儿子生前的珍爱能得到妥善保管,怀德纳夫人索性捐赠一座图书馆,于是便有了哈佛大学的哈利·埃尔金斯·怀德纳纪念图书馆,这座图书馆随即成为哈佛大学图书馆(哈佛文理学院的图书馆)的中心,如今是整个哈佛图书馆系统的中心。

麻省理工学院在查尔斯河畔,这座大楼是第四任校长弗朗西斯·阿马萨·沃克的纪念碑,他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克服了长期存在财政问题,建起了新大楼,增加了电气、化工、海洋和卫生工程等专业,引领这座原名波士顿理工学院的地区工学院进入世界名校行列。

哈佛、MIT之外,距离波士顿市中心不远的东北大学也值得一游:伊莎贝拉嘉纳艺术馆和波士顿美术馆都在东北大学附近。去伊莎贝拉嘉纳艺术艺术馆,首先看的是艺术馆的建筑本身,这是一座玻璃棚顶下的四层建筑,像是一个“回”字,小“口”是室内花园;环绕花园的,是威尼斯的一座公馆外墙的样式,回廊里是伊莎贝拉嘉纳在欧洲旅行搜购古玩和艺术品。这里还发生过惊天的艺术品盗窃大案,7幅名家画作失窃,留下的空画框至今仍悬挂在展厅原来的位置。
伊莎贝拉嘉纳艺术馆几乎所有的藏品均无标牌和说明,看到最多的标牌是“请勿触摸”,表达的是新兴大国上流阶层的艺术品味和任性,也许更适合美术界人士有目的的欣赏观摩。

波士顿美术馆则是一个大都市文化风范的体现,它的主旨是用藏品讲述人类经历的多层面,重点是教育而非收藏,展品被编排进一个个叙事框架,对艺术爱好者更有意义。除固定收藏,美术馆还定期组织不同主题的流动巡展。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在波士顿哥伦比亚角半岛端部,旁边是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1964年,肯尼迪总统图书馆项目启动,多方考察后,肯尼迪家族宣布,选择贝聿铭为图书馆的建筑师。这个结果出人意料,因为与当时进入短名单的建筑大佬相比,贝聿铭只能算默默无闻。肯尼迪夫人称这是“一个很感性的决定”,也许肯尼迪夫人对贝聿铭多方考察后,认为贝聿铭与肯尼迪有很多共同点:两人正好同年(他们的生日只差一个月),都曾经在哈佛大学读书,又都算少年得志,在自己的行业里在众多资深年长者中脱颖而出青云直上。也许,相对那些鼎鼎大名的建筑大师,当时的贝津铭还不是一位备受尊重的长者,肯尼迪夫人可以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敞开交流各自的想法。
这个项目将贝聿铭的影响力从美国拓展到世界。

这是一个对视觉有强烈冲击的建筑,一个低矮混凝土的圆柱、一个由黑色玻璃墙覆盖的大厅以及一座像灯塔一般俯瞰大海的三角形混凝土塔楼组合成一体;接近白色的混凝土表面与玻璃幕墙形成色彩的强烈对比。

混凝土圆柱内部是对外开放的展厅,里面有两个放映室,重复播放肯尼迪总统竞选和古巴导弹危机过程的纪录片。

三角形混凝土塔楼是档案馆。钢铁网格框架+玻璃幕墙是贝聿铭设计的一大特色。

图书馆外面放着约翰肯尼迪兄弟青年时期的大玩具:“维多利亚号”小帆船。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