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lexical20132013-05-31 16:56:20

中国政治像个高压锅,只要不冒气,就不知道压力多大;即使冒气了,也不知道里面已经乱炖成什么样子。最近大陆政论界的多篇雄文,让习李体制的未来走向,令人充满了猜测和悬疑。这系列文章包括刘小枫的《今天宪政最大的事难题是如何评价毛泽东》、杨晓青《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志比较研究》、《解放军报》的《中国梦的自信在哪里》、刘亚洲的《坚守神圣的“党性”》。目前,被讽刺最多的是第三篇,“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认为是抄袭伟大的朝鲜主体思想的风格,对此笔者持不同意见。其实,这是一种穿越的早期中国共产主义文风,李大钊时代的特色而已,说不定作者还是一位党史专家。


 


 


四篇之外,还有近期海外配合的文章,两股气候都在催生未来的政治生态。不过,笔者最看好一篇《光明日报》上评论,苏长和先生的《要将西式民主从普世知识降为地方知识》。相对来说,这是一篇学术功底更加扎实,也是很诚实的分析。所谓诚实,是指它对西方民主的分析,基本上都在西方政治教科书里面。这诚实在国内被批为五毛之作,只能说明国内很多政治评论者连基本教科书都没有读过。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政论界,一边是喊不醒的装睡,另一边却是扶不起的阿斗。


 


 


四篇之中,笔者认同刘小枫先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评价毛泽东?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来说,是一场宿命和劫数。如何评论毛泽东,是中国政治,甚至历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这点上,刘小枫先生显示了自己当年撰写《沉重的肉身》和《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灵光和洞察力,也发展出了他当年并非右派的立场。


 


 


假如以毛泽东为切入点,中共在1981年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以认为是中共这种雄文话语的经典之作。这部经典作品,奠定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治对话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就是“我定调,你论证”,类似于八股取士。


 


 


然而,随着历史资料披露和政治思考深入,关于历史的官方论断,无一不遭到挑战。时至今日,寻找自信,成为定调的技术关键,这也是解释最近大量这些言论出现的社会心理。所以,衣俊卿博士虽然声誉受损,但是依然备受重视,因为是他在定调问题上,提供了一个关键思路:自信。


 


 


但是,问题更关键并不是自信地辩论,而是辩论方式是什么。在上述文章中,除了刘小枫先生的谈话,其他都是一种自我论证式辩论。这种对话方式,在二十四年前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二十四年前的那场对抗,可以视为一种最为激烈的辩论,双方都付出了惨痛代价。这场对话之中,强势一方,依然采取了“我定调,你论证”的八股取士思维,试图让不同声音变成自己的和声。这个思维也是今天中国官方政治论述中死守底线,特别是“自信”成了辩论姿态之后,成为不能被突破的第一次。


 


 


二十四年后的今天,那场政治辩论,其实更应该被更加详细地回忆,这些对细节的回忆,能够带来一种新的对话方式。比如,它最初动机是什么,反腐,还是民主?它背后的政治较量是什么?它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然而,所有这些关键问题,在今天的中国政治语境中,变成了禁忌。这导致了中国政治,失去了面对了鲜活命题的机会,始终在回头寻找自己旧有的政治资源,依附于已有的政治腔调之上,不断地循环阐释。这种缺乏想象力的政治现状,才会导致今天这样政治困境:作为现象,政治信号极其复杂;作为政策,政治决策超乎想象;作为结果,政治景观异常平庸。


 


 


中国政治,还有一种很神圣的初次情结。执政的不愿意失去第一次,反对的很在乎自己的纯洁。他们各自定调,自我论证,却始终不愿意进入到对方的领域半步。这不是一种成熟的现代政治。

板凳球迷2013-05-31 17:10:48
This is deep, man. I am completely lost
lookatme..2013-05-31 20:40:04
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shambles2013-05-31 21:27:51
很赞成!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令人敬佩。
努力学习1232013-05-31 21:50:44
哈哈哈
sublexical20132013-06-01 10: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