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er2020-11-17 21:19:01

  X公司 vs中石油

 

2008年我入职 X公司的时候,恰逢公司和中石油签了合约共同开发四川的一处油气田。作为部门里的中国人,我当仁不让加入了项目组,与中石油的中国同事们一起做环境保护方面的支持工作,期间驻扎四川现场半个月,颇有感触。

 

话说那时正是冬天1月份左右,四川盆地正是阴冷潮湿的季节。我和一位驻成都的美国同事,一位泰国同事,和中石油的几位中国同事一起到现场考察几处废物填埋场。我们先从成都坐火车出发到达州,然后接着坐汽车颠簸七八个小时到现场。那天天公其实不作美,下了一点小雪。中国同事都是四川当地人,看到雪景倒是非常兴奋,说三五年才一遇,拍了不少照片。到达现场边上的小县城,大家都觉得疲劳湿冷。中国同事招呼我们去本地最大的酒楼吃饭,美国同事因为驻扎现场也很熟悉情况,笑哈哈给我们吃定心丸:这县城放在美国也是大城市,饭店绝对比美国任何一家的中餐馆都强。我和泰国同事将信将疑一同前往。整个县城彼时只有一条街有电,算是商业街,鸡鸭猪牛都在街上大摇大摆的逛街。走进酒店,倒是上下二层,窗户上罩着塑料布,被风刮得呼呼响。美国同事轻车熟路和伙计们打招呼:辣子鸡丁!他洋腔洋调大喊,接着又补充:发票!中国同事哄堂大笑,给我解释我们这位美国同事来了四川后适应性很强,虽然工作上时有摆谱不切实际,生活中却入乡随俗央着中国同事天天带吃苍蝇小馆。最爱辣子鸡丁,所以学会了这个词。坐定之后菜单先上,居然中英双语,小二也川味hello不离口,让我刮目相看。一会儿菜来酒上,中国同事又起哄让美国同事尝尝某鞭酒,他当仁不让连干三杯,然后前后左右拍照,倒把我和泰国女同事弄个大红脸。

 

美国同事说来了中国他学会的第一个最重要的词是发票”---“做任何事情你都需要它,他谆谆嘱咐我,没有它中国会计一分钱都不会给你报他可怜兮兮的说有一次他忘了留下火车票的票据,结果只好自掏腰包。酒过三巡大家都有了些国际情谊,美国同事大赞四川伙食吃得好中国厨师都是艺术家!他说,在美国走到哪个麦当劳吃的都一样,在这里,哪个餐馆的辣子鸡丁味道都不一样。甚至同一家馆子不同日子去,味道都不同!他话锋一转说自从来了中国他没吃过美国饭,只有三个孩子时常要求麦当劳,简直是抢劫!又贵又难吃!他义愤填膺。他虽然接地气,但抱怨太太高高在上家里雇了两个保姆,她只参加美国人的太太聚会,唯一本土化的是学会了天天检查我手机。这到情有可原,我一来就听说好几个驻扎成都的美国同事都离婚另娶了中国女孩。现场因为边远,开始村民们都当美国人当风景看,渐渐得也有年轻女孩凑上来要手机自称学英文其实另有目的,美国同事的太太们闹了一通现在都敬而远之。

 

酒足饭饱中国同事邀请大家搞搞娱乐,唱卡拉OK。美国同事又感叹,临来公司进行文化教育说中国人非常含蓄很害羞,他感觉工作中确实点到为止他有时一头雾水。但工作之余大妈的广场舞和大爷的公园卡拉OK令他看到了中国人极为奔放的一面。我和泰国同事有点劳累,就先行回到驻地。驻地的宿舍楼那时候还没有盖起来,租借了村里唯一的一座招待所改装了一下先凑合使用。所谓改装就是每个房间外加了一个马桶和淋浴。一进屋我就打了个寒战,门下缘离地足有好几厘米,冷风倒灌。赶紧打开空调,温度调到30几度,空调也不吹暖风。想了想没脱大衣又盖上被子昏沉睡去。后来才知道泰国同事冻惨了,半夜只好开开淋浴器热水流了一夜,借点水蒸气暖和。

 

第二天一早起床冻手冻脚,赶紧去食堂吃早饭。大家都在,还多了不少当地工作的中国美国同事。早饭两种,一种美式:冰牛奶冷鸡蛋切片面包凉火腿;一种中式:热气腾腾的红油小面荷包鸡蛋。中国同事全都第二种,老美们有吃热面的,也有人忠实得无论多冷照常坚持美式早餐,令人见之胃痛。我和一位吃热面的老美打了个招呼,他向我感叹中式早餐的丰富。说我们公司一开始来不熟悉当地情况,从外面请了个厨师班子又贵又难吃。后来中石油的同事们难于忍受,请愿让中石油自己的厨师来,结果又便宜又好吃过上了好日子。在中国,光有钱不行,你得找对路子他和我交心,你来主要做什么?我回答做环境评估,送交国家环保局。他语重心长得嘱咐我:工作其实谁都能做,你的优势也许是帮助我们找对人,谁说了算。。。他继续说:比如四川环保部门和国家环保部门每个人说的要求都不一样,一样的是都不明确,只说做好了递上本子来自然会给意见。。。我问:中石油的同事怎么说?他们以前的流程是怎样的?美国同事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的国家环保局对中石油和对美国公司要求是不一样的。。。

 

        这倒也合情合理,要求一样了也不会请美国公司来中国开采油气田。后来和中石油的同事们熟了,他们也解释,当初请美国公司来是因为中石油在这里出了重大安全事故,但X公司在安全方面记录非常好,所以请来学习。中方原以为是美方有什么高精尖技术设备,没想到秘诀只是严格的安全生产流程和环保控制,这方面国家也没有太多相关经验,所以只要求按美方最高标准来,造成了一些实际情况和理想要求之间的困扰。这一点后来在我们考察废品填埋场点的时候,我才深有体会。

 

        话说我们一行打算考察三个废品填埋场,从书面递交的材料来说,三个填埋场都符合国家标准。但X公司有自己的考察标准,中石油同事认为都达不到,为了符合流程,我们还是决定实地看看,然后作报告。第一个填埋场其实就在村子的尽头,一个天然的山谷,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一股脑儿都倒了下去。这算村里的资产,所以有一个村民看管,严格的来说只能算垃圾坑,不能算填埋场。第二个是一家回收利用厂。倒是有模有样,但是工人们都赤手直接拆卸酸碱电池毫无防护,我悄悄问一个大婶:工厂不发手套吗?大婶憨憨地说:有发。新手套拿回家慢慢用。我手不怕脏,直接干就行。。我连忙告诉她:不是脏,你拆卸的这些东西有腐蚀性,要保护自己啊。。。按X公司的标准,这两个自然都不合格,据说第三个是县里新开的,门类齐全,但手续还没办下来正在申请,所以只能去看看设备流程。中石油的同事说这家最有希望。我们一行鼓足信心,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终于到达。只见机器轰隆,车来车往,这家正在审批的填埋场已经垃圾如山。负责人向我们解释:许可证只是时间问题,但我们是贷款建厂,得赶紧开工。四处看了看,各项设施倒还算到位。我们几个中国人和美国同事认为这家可以使用,和上面说明情况即可。泰国同事却坚决反对,认为不符合公司规定。讨论半天没有结论,该吃饭了。填埋场的负责人请我们就在内部食堂吃点便饭,这里荒郊野外数十里地没有饭店,美国同事有些为难,这确实违反 X公司的要求。中石油同事微哂: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礼节!到点吃饭,不会非要你签合同!不过他们也理解,就又出主意:自己凑点钱,到老乡家里吃吧!

 

        我倒觉得新鲜好奇,美国同事泰国同事也甚为佩服。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杀到山脚下的几户人家。中石油同事四川话一讲,一家村户点头同意。杀了一只鸡,切了些腊肉,地里摘了新鲜的豌豆苗。一会儿饭菜得当,我们围桌坐下,刚要动筷子。中石油同事起身邀请农民一家和我们同吃。美国同事和泰国同事连声称赞中方同事想得周到,一时间气氛融洽起来。中石油同事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呀,理想是好的,但不能照搬美国经验,在中国的具体操作,还要因地制宜,考虑实际情况。这回连泰国同事都若有所思了。

 

半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在现场朝五晚九(因为只有现场办公室的空调吹暖风),和大家一起工作,虽然不无文化冲突,但能感觉到大家都是想把工作做好。临别时泰国同事主动邀请大家吃顿饭,定在某广东风味酒家。中石油同事大笑:别装B,广东风味在四川又贵又不好吃。然后领我们一行去了一家眉山风味小馆,胡吃海喝一番结账便宜的惊人。后续的后续是油气田最后还是使用了那家没拿到许可证的废品填埋场,但X公司提了若干条安全环保意见要求他们整改,并备注到了调查报告里面。希望他们能够说到做到,保护我们当地的资源和村民。

十一臭名昭著 Richmond炼油厂

 

我刚搬到湾区的时候,我们部门在Richmond租借了一栋二层小楼做办公室。去之前听说 Richmond是有名的湾区危险城市,枪击暴力时见报端,所以心里很是忐忑。 于是第一天特别拜托LD送我一程到办公室,结果一下车我就被办公室的周边环境惊艳到了:安静崭新的社区,街道上人很少,公司小楼就在海边,离沙滩几十米,会议室都是落地窗,一拉开窗帘就能看见碧蓝的海湾,停着点点白帆。我一边熟悉工作环境一边被这度假村似的办公室赞叹不已。一会儿大老板,那时还是前文所述的老头子,走到我的工位问我:第一天上班感觉如何?对Richmond城市有什么印象?我赞叹道:眼见为实啊,Richmond蓝天碧海,一片祥和,与传闻大不相同!老头子狡黠一笑:你直接来公司的吧?没进城?我老实回答说是。老头子意味深长:再看看吧,有一句俗话;没见到drug dealer,你就没来到 Richmond! 一语惊醒梦中人。

 

从第二天起我开始坐 BART城铁上下班,才算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Richmond。首先城铁站口的台阶上三五成群站着无所事事的无家可归者,多数是黑人,到也并不伸手要钱,好像只是单纯的小聚,但经过他们身边总是令人胆战心惊。特别是冬天下班的时候天已经擦黑,有时要走到跟前才注意到几个黑人挡在面前。大概是为了让乘客安心,每个城铁出口都有两个以上膀大腰圆的警察坐镇。他们明显警惕戒备,频频扫射进出人员,说不出是增加了安全感还是不安全感。从城铁出口到公司有一段距离,会经过一所小学。小学门口约十米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Drug Free Zone! 停车场上的车俩都破破烂烂,很多没有车窗玻璃,只是蒙着一块塑料布。还有贴着标识的:Nothing inside!打消小偷的妄想。跨过一段高速,就是我们部门当时所在的小楼,高速这边满目荒凉,高速那边却鸟语花香。和同事们渐渐熟悉之后我问:为什么Richmond老城会变成这样?一位同事一本正经回我:那当然是因为我们臭名昭著炼油厂的毒害了!

 

话说公司在 Richmond有一家百年炼油厂,那时候那里人烟荒芜,所以认为工厂是建在荒郊野外。渐渐地人烟越来越稠密,当地的环保主义者就把炼油厂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我也是环保工作者,但我相信科学和数据,不得不说现在美国有的环保主义者,只讲情绪,无论其他。比如他们提出Richmond为什么这么多枪击暴力?因为炼油厂排出的有毒物质毒害了居民的大脑,使人们变得狂躁易怒。他们不看每年都有实际的数据报告炼油厂的出水和烟气排放都符合严格的环保标准,也不管炼油厂实际给地方交了多少税收解决了多少就业,双眼一蒙只是心心念念拔除这家工厂。X公司对此其实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每个月炼油厂有开放日让公众参观解释各项环保措施;有各种热线电话举报污水气味的排放;有专项给Richmond学生设立的奖学金只要考上大学学费全包。。。但即使这样,炼油厂仍然是负面形象。一次厂里失火不得不令社区居民疏解,然后公司包下了当地的麦当劳供居民免费休息和吃喝,这又上了报纸: Richmond炼油厂用垃圾快餐毒害人民!

 

听来滑稽可笑,但背后推手令人深思。究竟是城里的普通居民真的觉得受到污染,还是Richmond 山上的富人觉得炼油厂影响了市容降低了房价,我是旁观的外来者,难于判断真相。但我参与过 Richmond炼油厂的很多水处理气味控制的项目,都达到或超出了最严苛的湾区标准,但这些事实,是大众不想听或者媒体不想让大众听到的。

 

环境保护,是很美好的初衷。但任何不讲科学的主义,都有可能变成一种虚伪的宗教

 

 

十二 开卡车的女司机

 

有一次组里聊起来印象最深的一次出差经历, M说:最难忘是去夏威夷炼油厂出差三个月,住在酒店,工作完就沙滩冲浪;A说:最难忘是去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第一次坐公司的直升机;S说:最难忘是去哈萨克斯坦的油气田,住在营地里面没有女厕所。。。轮到我了,我想了想说:大概最难忘的就是生平第一次也许也是唯一一次开着卡车在戈壁滩油田飞驰吧。。。

 

话说有一年我和哥伦比亚人伊万一起去公司新开发的页岩气田采集水样。这些页岩气田都分布在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地势广阔,风景荒凉。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地延伸到天边,稀稀拉拉得长着一些灌木杂草,天是蓝的,地是黄的,道路又窄又直像是用尺子画出来的,远处移动的车辆各个如蚂蚁般渺小。伊万租了一辆卡车,装了七八个空桶,我俩就从办公驻地往油田开。办公室离油田大概五六个小时,然后要再开五六个小时才能达到油田盆地中唯一的营地。早起两个人都很有精神,伊万和我就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来。伊万年纪和我差不多,头发早已一根不留,光溜溜的像一个鸡蛋,他个子不高,穿着整洁,工作服又新又挺,相比之下,灰头土脸的我像个小跟班。我俩先是例行公事得聊了工作、家庭、孩子;话匣子一开,就逐渐谈起公司内部的勾心斗角不合作,油田对我们环境项目的不情愿不配合,接着说到外国人在 美国生活的喜欢和不满,在吐槽大会中,我俩的国际友谊得到升华。

 

将近中午我们终于到达油井。一名白胡子红脖老大爷像欢迎亲人一样热情地迎接我们。一边采水他一边和我们解释:他已经十多天没见一个人了,就他一个人驻守这个油井,二十八天回一次家,所以他特想我们能多呆一会儿多和他聊聊天。在一口气讲述了他的工作史婚姻史开讲他和老伴儿准备庆祝三十五年结婚纪念日的安排时,叮的一声水打满了。老大爷恋恋不舍的帮我们把桶装上车固定好,我们走出老远还一直挥手作别。彼时已经过午,我和伊万都饥肠辘辘。又开了一两个小时,我们停在方圆百里唯一的小镇。伊万早已打听好镇上最著名的饭馆:珍妮大妈的德州BBQ。两间破破烂烂的小平房外停满了脏兮兮满面尘灰的各式卡车。我俩进去,餐厅里挤满了穿着油迹斑斑工作服、足蹬牛仔长靴的石油工人。按照珍妮大妈的推荐,我们点了当天的特色烤肉套餐。很快餐盘端上来,热气腾腾的烤肉淋着BBQ酱汁,炸薯条滴着油,满满当当堆了一座小山。我和伊万相对无言,吃了一半打包了另一半,因为根据晚上我们到达营地的时间,很有可能食堂已经关门。所以另一半就是晚餐。

 

伊万不好意思的和我说有点困乏,一会儿开车要十分注意。我想了想小心询问要不要我来开一会儿,心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他总要推据一下,我就见坡下驴。没想到伊万一口答应:你来开吧!我心里暗暗叫苦,只好抖擞精神爬到驾驶座上。坐定开始细细询问各种仪表功能在哪里,心想伊万没准儿会被我的无知吓回去,没想到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信任我这个女司机。战战兢兢我总算启动了车俩,一边看后视镜一边让伊万帮我看前后左右终于把卡车开上了乡村公路。伊万头一歪睡了过去,从没开过卡车的女司机捏着冷汗疾驰在荒野中。那时还是冬天,天黑的早,没开一会儿就擦黑了。我手忙脚乱开了大灯,按照GPS根据经纬度的指示(因为新营地还没有地址)不管不顾的往前开。渐渐的我发现路上几乎没有其他车,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卡车,车也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在黑暗中蒙头往前开,路边黑魆魆的什么也看不见,也确实什么都没有,偶尔碰见一辆对面过来的卡车颇有都是夜归人的亲切感。恍惚间自己好像存在于年轻时的狂野梦想中,千里独行,黑漆昆仑,找寻茫茫戈壁上的唯一落脚点。。。不好意思扯远了。开到夜里十点终于到达了没有地址的新营地。伊万居然一下子醒来精神抖擞,惺惺道谢,令我对他的革命友谊彻底破产。

 

入住营地。食堂确实关了。我也没心情再吃冷冰冰的烤肉薯条,就在行军床上胡乱睡了。第二天醒的很早。想起来没给座驾拍照留念,赶紧出去咔嚓了几张照片。家人都知道我是著名的马路杀手,看到我的壮举纷纷点赞。也许此后再不会有机会百里开卡车,也算难得的人生体验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zuoerzuoyi

 

攀山舞水2020-12-08 01:17:14
写得好看!
gaofengny2020-12-19 15:29:19
结合工作写美国经历很好,在文学城难得看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