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养生重点是补脾胃 聚足阳气冬天不受寒邪侵袭
8 月 7 日是廿四节气的 “ 立秋 ” 。它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每年 8 月 7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135° 时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季节意义上来说,立秋也就是说这一天起秋天开始了。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中医学认为,秋季外环境中已经逐渐有寒气产生,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从立秋开始,就要逐渐开始以 “ 养 ” 为主的保健原则,饮食上多辛少酸,忌寒凉、受冷。 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首先,秋季的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 “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 。 夏季人容易心血难安,睡眠不安稳或多梦、易醒,而秋季由于阳气容易泄漏,更要注重睡眠的调整。早卧能顺应阳气的收敛,而早起则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的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
秋季包括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6 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气候变化经历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立秋、处暑、白露的四十五天,其气候特点是:一方面暑热未消,秋阳似火,另一方面早晚有秋凉;在秋分、寒露、霜降的四十五天内,其气候特点是:暑热已消,秋凉逐渐加重而转寒。这个季节,雨水少了,自然界万物收藏。到了深秋时节则是枝枯叶黄,碧草干枯的景象。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气候特点
俗话说 “ 立秋之日凉风至 ” ,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似乎立秋就是凉爽秋季的开始。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时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天气仍然十分炎热,故有 “ 秋老虎 ” 之说。加之阴雨绵绵,湿度较大,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 “ 长夏 ” ,而长夏 “ 六淫 ” 之邪的主气就是 “ 湿 ” 。所以,这个时期的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还应特别注意防止湿热、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尤其不可在阴寒潮湿之地长时间休息、乘凉和在外露宿,避免涉水淋雨和冷水浇头冲身,晚间睡眠腹部要注意盖一薄被,以防四肢、腹部引发麻痹、肌肉沉重疼痛、腹痛等。
拒绝秋膘防肥胖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给不足。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
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秋季养阴防滥补
根据中医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的原则,现在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慎食秋瓜防坏肚
民谚 “ 秋瓜坏肚 ” 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防止秋泻:多喝酸奶
经常感到肠胃不舒服,消化不良的人在秋季容易发生腹泻。预防这种情况应该多喝乳酸菌奶,但不能是冰酸奶。乳酸菌可以分解鲜奶中的乳糖而产生大量的乳酸,使人体肠道呈酸性。这种酸性环境可抑制腐败菌在人体内的产毒作用。同时乳酸菌奶中所富含的乳酸菌还具有清理肠道、促进消化的作用,从而保护肠胃的健康。
立秋伊始早防 “ 燥 ”
尽管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颇多。正所谓: “ 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 ” 秋日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 应该多吃润肺的食物 .
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
饭前多饮鸡、鱼汤等。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萝卜、西红柿、豆腐、藕、蜂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及干燥的膨化食品,因为此类食品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
秋季吐纳健身法
进入秋季,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锻炼项目,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 36 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 30 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食谱
1. 生地粥:
[ 配方 ] 生地黄 25 克,大米 75 克,白糖少许。
[ 做法 ]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 30 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 100 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 功效 ]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2. 黄精煨肘:
[ 配方 ] 黄精 9 克,党参 9 克,大枣 5 枚,猪肘 750 克,生姜 15 克,葱适量。
[ 做法 ] 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 功效 ] 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病后体弱者由为适宜。
3. 五彩蜜珠果:
[ 配料 ] 苹果 1 个,梨 1 个,菠萝半个,杨梅 10 粒,荸荠 10 粒,柠檬 1 个,白糖适量。
[ 做法 ] 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 50 毫升清水中,置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 功效 ]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4. 醋椒鱼:
[ 配料 ] 黄鱼 1 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 做法 ] 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 功效 ] 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 友人邮件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