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 2200 多年历史。,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被 13 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赞叹为 “ 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 。杭州古称钱塘。隋开皇九年 (589 年 ) 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杭州 是个自然跟人文结合最好的美丽的城市,西湖西边,那是有着迷幻色彩的自然,沉淀了太多的历史 。 1949 年 5 月 3 日 , 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车行几十分钟即到达杭州火车站 .
【 ( 杭州火车站是原两淮盐运使汤寿潜( 1856—1917 年,浙江萧山人)为公司经理,着手筹办浙江的铁路建造事宜。时年 50 岁的汤寿潜就这样进入了浙江铁路甚至中国铁路的史册。他顶住来自清廷和列强的重重压力,通过动员 “ 工商各界、缩衣节食、勉尽公义 ” 来公开投股。在爱国激情的召唤下,从绅商到普通百姓认购极为踊跃, 1909 年(宣统一年)开始修建 杭州 城内的火车站, 1910 年才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 “ 杭州站 ” ,因是城内之站,所以人们又习惯称 “ 杭州站 ” 为 “ 杭州 城 站 ” 。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同年 8 月 13 日,淞沪战事发生, 10 月 13 日、 15 日,日本鬼子对 “ 杭州城站 ” 进行了两次轰炸,大部分站房被炸毁, 1937 年 12 月 24 日,杭州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
杭州城站 后经修复,再搭出临时棚才勉强维持运营。 1941 年日伪当局出于自我的需要和迫于社会各界爱国群众的压力,不得不考虑重建 杭州城站 。据收藏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日伪资料中查出: 杭州城站 于昭和十六年(公元 1941 年)三月二十六日开工,经过整整一年的建造,于昭和十七年(公元 1942 年)三月二十一日竣 工,不久就投入了运营。
原杭州火车站建筑于 1909 年 后毁于 1937 年 8 月 13 日淞沪战事发生, 10 月 13 日、 15 日,日本鬼子对 “ 杭州城站 ” 进行了两次轰炸,大部分站房被炸毁。 1941 年 3 月开始重建。新建的杭州城站采用日本奈良时期的古建筑形式,砖木混凝土结构、大屋顶、绿色琉璃瓦、清水墙体、斗拱飞檐,檐口角上有 4 个铁铃,寓意吉祥如意 . 摘自于网络 ) 】 .
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杭州古城交相辉映,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建筑一直延用到 1997 年。进入火车站广场 , 公车停下了 . 司机说 :” 已经到了杭州城站火车站 , 前面显现出火车站建筑结构的都市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但样式甚古典。我们在火车城站广场下车后,见车站上已有很多来往的串联学生 . 有一条的红布横幅的标识张挂着 , 在寒风中摆动 , 是欢迎全国学生来杭州串联的接待站 . 看来已经挂了有一段时间了 .
我们旋即去此接待站排队登记去广场串联学生接待站报到,被导入一离火车站不远处一接待站住宿,离西湖不远 . 园舍甚整洁 , 一切设备也很周到 . 有摆通铺的寝室 , 有食堂 , 还有阅览室 . 每天七 , 十二 . 六等时进食 . 安排好住宿处已过午 12 时 , 中餐时间已过 , 因未进食 , 感觉肚甚饿 , 难耐 . 我们被旋即安排用午餐 , 因饥饿的原因 , 吃的饭菜还算丰富味道佳 . 口味清淡 , 好象有清蒸鱼 , 炒肉丝 , 炒青菜 , 盛满大米饭的大木桶旁 , 还摆有一大瓷盆素汤味鲜 .
饭后 , 我们两个人 , 新和我 , 各人手提着一个小包 , 走出了接待站大门 , 跟着众人一道走向大路 . 有不少行人 , 这里离西湖不远了 --- 先往那儿去呢 ? 我向新商量 ---- 到西湖去逛逛吧 . 我们沿着马路朝前走 , 也经过了些小街 . 最引人注意的是文革中或文革前的城市大多数都是矮陋的街市房屋居多 , 但杭州也是这样整个城市显得破破烂烂的 , 有时在矮陋街房之中每每突然有现出一两幢中西合壁式的建筑 . 看起来 , 实在有点不大调和 . 彷佛把十几个世纪的街景浓缩在一个镜头中 .
然而通往西湖的大道是现代 , 宽畅 . 突然走过一段路口 , 前面显现出西湖一泓碧蓝的湖水 . 那白堤上的深浓翠绿色的垂柳 , 肃穆而葱笼地呼吸着西湖的翠绿 , 使得那西湖翠绿的神秘意也就更加深厚了 走过断桥上了白 堤 ,两边的垂柳在细雨中格外娇嫩。湖对面层山起伏,在雨中显得朦胧而诱惑。一路前行 . 我们沿着白堤往西走,我们的心境有点暗淡了起来,已是初冬季节。
含孕有相当浓郁的阴冷的气息。途中观赏了一些景致,自然是有些冬景的味道,如象垂柳有些枯色之类,,但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感触到西湖风景秀逸的地方。如果是 春暖花开的时节来,景色则会迥然不同 , 则 堤上 万条垂下绿丝绦,莺哥燕儿在草地上嬉戏,在柳树丛林中歌唱,歌声清脆婉转。穿过绿地,来到西湖边上,这天 是 阴沉的,一湖碧水春波荡漾,美丽极了。 堤两边都是垂柳 , 白 , 苏堤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 . 我们缓步 , 把苏堤 , 白堤绕了一圈 , 在一亭子处略坐片刻 , 便起身朝灵隐寺方向走 .
我们想顺便再参观一下灵隐寺,往东北行 , 不一会儿到达灵隐寺大门 , 只见寺内满园迸着青绿的枝叶 . 庙宇凝重,气韵浑厚。庙墙上涂抹着青灰色,已经斑剝了。庙宇建筑时一定是费尽心血的 . 可惜文革时期无法维护 , 颇显荒芜的景象 . 游人说,他前次来时这座千年的古剎时,它差一点儿被一把火焚毁。文革初期 , 当杭州市中学红卫兵在文革的激风暴雨骤然兴起之时 , 立志要扫荡旧世界遗留下来的一切 , 已串联了众多的红卫兵打算奔赴灵隐寺 , 把它焚之一炬 . 在此关键时刻 , 浙江大学学生急电周总理要求派兵保护 . 周随即指示杭州驻军与浙大红卫兵合作 , 围住灵隐寺 , 使之免于被焚烧而毁于一旦 . 假如当初灵隐寺被焚毁了 , 望着眼前掩映在这初冬季节中仍浓绿的树木丛中的寺庙 , 我们将会留下多么遗憾的感觉 .
西湖靠近城区的话 , 虎泡泉寺就紧贴在山蔍 . 比起西湖的秀丽来 , 虎跑泉寺是更为俗化了 . 这么样有名的一座古寺就近在眼前 , 山道并不高 , 山道多由年代已久的石板铺就 , 多少带有些古意 . 一望满山的松柏树已经成为蓊郁的树林了 . 坡上颇多乱草,受水气润泽,特为茂荣。庙宇和墙壁都涂成了青灰色 . 山门上的装饰和庙内的佛像已荡然无存 , 这或许也就是所谓 ” 破四旧 ” 一种表现吧 . 因为年代久远 , 记忆较模糊 , 寺的正殿背后是一泓清澈的虎跑泉 , 正殿有一座宽敞的茶室 , 前面的窗下摆着一排茶桌 . 来这儿吃茶和游行的人不少 , 但大都是来杭的串联学生 , 这倒也并不是很坏的事 . 窗外是满山遍野的树林。应该是风光明媚的地方,但不知怎的却没有引起新同学的美感。可能是他思父母亲心切。他嫌这里还不够幽静,林深,植被茂。假使是在蜀地的峨眉山的清音阁,山高,林深,苔滑,幽谷,逸林,瀑布流水潺潺,茂密的植被看起来会更有一番情趣的。这也是很难得的一方静土,特别是在那“文革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也算是一方圣地了。
茶喝到口味清淡的时候 , 我们起身下山转去浙江大学。【 1897 年初,即光绪二十三年,杭州知府林启在汪康年、陈汉第和浙籍朝廷官员朱智的大力协助下,建立新式学堂,经 浙江 巡抚廖寿丰同意,定名为 “ 求是书院 ” 。书院位于杭州蒲场巷(今 大学 路)普慈寺 1928 年 2 月 28 日,中华民国大学院发布训令,决定将国立第三中山 大学 改称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 校长蒋梦麟致函大学院,提出: “ 请钧院提交 大学 委员会后议修正,准于 大学 名称上仍加 ‘ 国立 ’ 字样。 ” 蒋梦麟的提议经 大学 委员会议同意, “ 国立 浙江大学 ” 这一名称从此得以确定。举校西迁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进袭卢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的 大学 也面临选择。一些 大学 宣布解散停办,一些 大学 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面屈辱求存,而 浙江大学 选择了举校迁徙流亡办学的艰难长征。
从 1937 年 11 月 11 日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的搬迁,行程 2600 余公里,足迹遍及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先后在浙江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于 1940 年 1 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于 1946 年 5 月返回杭州。其间还在浙江龙泉创办了分校。 摘自于网络 】 好象著名的电视剧 " 围城 " 所描写的故事就以浙大抗战时期西迁时发生这段轶事为背景展开的 .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历时 8 年半,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基本同步。浙大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于炮火声中弦歌不断,为中华民族保留和培养了一批科学文化精英;避居乡野而励志科学创新,因成果卓著而被称誉为 “ 东方剑桥 ” ;确立 “ 求是 ” 校训。 离西湖不远的浙江大学区域,当时应该算得是杭州的文革中心之一吧。
1966 年风云突变,从 “ 文革 ” 运动一开始,浙江大学就立刻被抛到了漩涡中。因为浙江大学在全国造反特别早,在聂元梓大字报发表的第三天,浙江大学就贴出了一大片大字报,矛头直对着院党委。学校就此分成两派,一派要打倒旧党委,一派就开始保。这个划分很明显,原先的一批班干部成了保守派。浙大红暴会(全名 “ 浙江大学红色暴动委员会 ” )的命名和成立 .
天空是阴沉的 , 走进浙大校园 , 看见到处都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大字报 . 感触是有点眩目 ---- 我在当时浙大行政大楼东南一楼走廊拐角处走过来 ------ 迎面所见大字报栏上张贴着的打倒校党委书记刘丹 , 陈伟达和省委书记江华的大字报 , 阐述的内容有推行资产阶级 , 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 , 反对毛泽东思想等等 , 资料内容极为丰富 ,真令人目不暇接。
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浙江省 , 杭州市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真实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向, 这些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对公众舆论究竟发生过哪些有益的影响?对文化革命之前和之后的负责任的祥尽理论,在中国多如牛毛的出版物中还不多见 . 当今时代的变化在中国或在世界对文化大革命存在的看法已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我认为文化大革命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历史的挑战应当在中国现代史,世界的思想史上占领一席之地,因为通过分析与定量分析来验证引起世界震惊与争议有关文革 10 年的书籍和杂志文章的有理性化和说服力的文章内容不多。
浙大的校园也是很大的 . 我们在校园内转了好一会儿 , 终究感到有些疲惫 , 慢慢步行出校园 回接待站。回接待站后吃了晚饭,疲惫不堪躺在上休息。有人进来,是刚到的串联学生。他们是才从上海赶过来的,已经将近六,七时。晚餐时间已过,因未进食,大家又饥又饿,甚为难耐。安顿好自己的床位后,足足等了半个钟头,连腿都很发软,无力了。伙房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忙碌,为他们准备可口晚餐,很快就端出晚餐,他们旋即狼吞虎咽一扫而空。今知有饥饿,自是甚感愉快事。我实在佩服厨房的工人们的敬职敬业的精神。
晚间新同学对我言明,他明日将离开杭州返回成都将与父母亲团聚,特此向我告别。他送我一枚串联途中买的毛主席纪念章上面有浮印的毛带军帽,穿军装的头像并配有抽象的闪光的装饰。留作纪念。自从我们踏上大串联之旅以来,新同学以一贯的情谊关切着我们,我很感激他。我希望他平安地回到成都,把我的真诚祝愿带给他父母亲,并祝愿我们友谊长存。第二天早晨,在接待站大门外彼此分手。我们互相握手道别,互祝旅途尊重。依依不舍地目送他渐渐远去。
因新同学早建议我从武林门码头乘夜船,沿苏杭大运河前往苏州,再转道去上海,感觉着这一定是一趟浪漫之旅。我欣然的接纳了此建议。我返回接待站整顿行装。退了铺位。出接待站后,乘公交车搬去了武林门码头附近一个接待站,安顿好之后 , 我走出接待站 , 去市内盘恒了一会 , 又回到武林门接待站 , 休息了一个钟头的光景 , 已忍饥耐渴的等待接待站食堂要开晚餐了一 --- 不一会接待站工作人员过来告诉我 , 叫我快去进晚餐 , 接待站的工作人员这样在细微的地方 , 事事关注 , 使我感激 .
我进了食堂 , 坐在食堂里的一席 , 我对工作人员说明我钱不多 , 他说不要紧 , 接待站不收我的钱 . 我便很高兴地怀着谢意 , 去食堂窗口取饭菜 . 好象有清蒸鱼 , 炒肉丝 , 炒青菜 , 外加一大碗白米饭 , 我狼吞虎咽 , 一扫而空 . 餐后回住房休息 , 又遇见新来的串联学生 , 互相表示敬意 , 简单地自我介绍一番 . 可惜我依然客气着 , 没有攀问他们的姓名 . 我太疲惫不堪 , 好好休息了 . 决定明天晚间乘苏杭运河客船前往苏州 , 转道去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