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去上海是七九年秋天,至今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当时参加国家科委的一个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最后的试制工作在上海的一家研究所进行。我作为北方几家单位的代表,被派往上海配合他们工作。一位朋友的叔叔是当时上海市的领导,他给他叔叔写了封信就把我给安排在当时上海市委交际处的东湖招待所,也就是现在的东湖宾馆。
东湖宾馆有三栋楼,靠近东湖路的两栋是高档的别墅小洋楼,而最里面的那栋 3 号楼一看就是给马仔住的。当时招待 所把东湖路上的大门都封住了,在 2 号楼和 3 号楼之间 有个大圆门洞,漆黑的大铁门开在新乐路上。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住进这里已经是很不错了,主楼是想都别想了。我被安排在 3 号楼的顶楼。
前些日子看网友的文章才知道原来那里曾经是上海滩黑帮老大杜月笙的别墅“杜公馆”。 上世纪 30 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大力发展航空业,资金不够就向全国发行航空奖券。杜月笙利用宋子文透露的消息,帮助“伙友”金廷荪包销航空奖券发了横财。金廷荪“知恩图报”,耗资三十余万美元, 1934 年在东湖路(当时称杜美路)建造了这幢富丽堂皇的独立式花园住宅送给杜月笙。 公馆中西合璧,既显示了法国舒适典雅的别墅建筑特点,又展现了中国南方的庭院建筑风格,与爱穿长衫的“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杜月笙的身份恰好吻合。正当杜月笙准备搬进住时,恰逢“八·一三”战事爆发,这幢新公馆杜月笙一天也没有住过。抗战胜利后,这幢房子一度被国民党军统占用,后来杜月笙索性把它以 60 万美元卖给美国新闻处,以后又被用作美国领事馆。
还记得我当时住的是一间共有四张床的很大的屋子,漆得非常亮的地板,两个朝西的大窗子整对着院子的花园。屋里只住着我和一位四五十岁干部模样的人。他是 XX 部来上海开会的,他曾经是解放上海时三野的一位营教导员,在上海工作过几年后来调去北京工作。他告诉我东湖招待所在文革期间曾经是四人帮的黑据点,王洪文他们经常在这里开黑会。现在才明白,原来黑社会的头子都喜欢住这里。
要说那次可是名副其实的一桩美差。 每周只去那个研究所两三次,都是上午九点才到办公室十一点就走了,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也没有做,典型的人浮于事。当时刚刚定下来第二年结婚,于是逛大街转商店反倒成了我每天的专职工作了。四年前第一次来上海转的是第一,第二,第 N 机床厂,这次则是第一,第二,第 N 百货商店。什么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静安寺,四川北路。。。当时所有的大商店都逛遍了,到不是要买多少东西,主要是一天到晚闲着没事, KILL TIME 嘛。想起七七,七八级的同学们当时还在起早贪黑的做功课,背单词,对付考试,咱只好在这里偷偷地幸灾乐祸一下了。
那时“杜公馆”的餐厅设在 2 号楼楼下的大厅里,伙食很好。早晨有稀饭油条馒头还有肉松和酱菜。午饭和晚饭是四个人一桌,两菜一汤或者三菜一汤,都是小锅现炒,色香味具佳,和四年前捧着大饭盆在大食堂排队相比,真有天壤之别。而且我们一天只交 1 元的伙食费,减去六七毛钱的出差补助,非常经济合算的。我想我们是沾了住在 1 号 2 号楼里的领导们的光了。“杜公馆”不愧是市委的交际处,里面的服务员都非常漂亮,因为客人大多是领导(当然也有像俺这样混进来的马仔级的),所以她们的服务态度都很好,总是面带笑荣,这在当时的服务行业是不多见的。
那时物质供应还是比较缺乏的,买商品还要布票或者纺织卷(记不清确切名字了)。而上海的纺织和日用商品不但质量好,而且式样“洋气”,所以是最热门的抢手货。对于外地人,当时的上海布票可谓是一卷难求啊。不过听说因为上海沙厂的棉花是浙江省提供的,所以浙江的布票在上海可以使用。
没有事的时候就在“公馆”附近转转。当时的东湖路很安静没有很多行人,东湖电影院好像也不大演电影,我不记得在那里看过电影。不过“公馆”里面经常放一些所谓内部片子,那是每天晚上最大的乐趣。出了新乐路上的大铁门往东走,就是襄阳公园的北端。当时好像是蔬菜公司的一个调拨批发地,总可以看到许多送蔬菜进城的大马车。向南穿过襄阳公园便是淮海中路了。记得在马路南面有一家“哈尔滨食品店”,那里的西点口味很好。在“杜公馆”的悠闲生活持续了一个月,这是我在上海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次。
整好二十年后,九九年的秋天朋友带我到“杜公馆”吃饭,那时已经是对外营业的“东湖宾馆”了。又过了十年,这次恰好是三十年了,于是再次故地重游。那个月里乘坐得最多的公交车是长乐路上的 26 路。这次在宾馆院子里照了几张照片后又往北面走,突然看到一辆 26 路就跳了上去。往金陵路外滩方向坐了几站,一过瑞金路路口,看到路南面有块“向明中学 ”的牌子。哈哈,原来文学城大腕杜马的母校就在这里啊,可惜没有来得及拍张照片汽车就开走了。
99年回国时在1号楼门口拍的照片,(片中为友人)
这次回国时在2号楼门口留影。79年来上海时,一日三餐都在这栋楼里。
下集预报:回国系列 - - 上海印象(三)上海的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