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先天后天文化认识和实践。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道德伦理,从本质来说,从道德经来看,还是基于对天道、对宇宙本质、对先天后天的认识。
而某些流派和学派,空谈道德,列出各种道德规范。自己的经典仿佛一本道德和行动操守指南。所以,老子略有微词。时变势则变,很多规则和道德守则也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关键的,不是这些具体的守则,而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认识。
我们认为,道德首先要从先天文化和后天文化来认识,尤其是结合了道德经的论述,原旨更加清晰明了,而不落入空泛。
因为从先天文化来认识宇宙,宇宙的本质就是太乙一气,从中国的宇宙生成观来看,就是五太的演化,以及太一生水的演化形式。从虚无一气中来,落入太极,分两仪,合冲和之气,乃成三演万物的模式。这就是基本的天道观,这就是基本的宇宙认识。
我们说,人要返璞归真,归真归的就是这五气混元归一的“一”这个真,从后天有形有质逆返回到先天世界,无形无质。因为有形有质,所以都不坚固。因为无形无质,所以含真化虚,可以万千变化。
所以,道家道教首重“先天”,首重逆返先天世界,先天境界。这个原则定下来,那么对后天形质定型的东西,就不再看重,也提倡不再迷惑。我们简单说,就是对后天世界,对后天物欲,对后天有形有质的东西,看淡放开,不再执着迷恋,难以割舍。再简单说,就是不贪恋,不多占有,多利益别人,多付出,多舍弃—求上善至德,求上善若水的品格和行为方式。初步看,这就是道德经提倡的基本的“道德”---少占有,多付出,多利益天地和别人,多舍弃,少迷恋。
对物质,对珍宝,对名誉的放淡:
民心不亂。“
对贪生,对肉体迷恋的批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对贪好,贪全,贪大,贪万事如意,发达富贵迷恋的批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对感官迷恋的批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对兵伐的批判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对所谓道义的批判
等等,大家可以自行研读经典,必有所悟。这一切,都是对后天沉迷,对后天物质,对后天欲望无法割舍的批判,苦口婆心地劝大家,多利益,少占有,少迷恋,少执着-------断然不可迷恋后尘世界,迷恋形质坚固的后天物质世界的东西。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后天的,有形质的,就是要消亡的。当人们都去追去这种有形质的,都在后天这追求,那追求,背离了道德经宗旨,违背了道德经的训诫,空谈修道,空谈修丹,空谈长生,无非是自己骗自己罢了。人们都去满足于有形有质的善,人人都可以看到的善,也就不善了。所以要知道这些后天的和先天的是一一对应的,混沌相抱,所以,无形无质、无为之事和无言之教才是长久的,至善的,才可能是坚固的。迷恋这些后天的名和利,人就有贪欲和妄意,所以就要改变人的思想,不要太关注这些物欲,了解这些“难得之货”和“贤”的本质并努力改变自己,修正自己,放淡了后天的执着和得失,乃至名利,才可以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