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浮云写过《大明劫》,其实我以前也写过。但我写的,重在疫情,和崇祯的性格为什么容易导致明亡。今天周五,要发个电影,刚好这两天对对联,写了个“魏公公公大明大明公非公”,和大明、和崇祯都有关系,就也上这一篇吧。
大疫之年,在家中自我隔离,推荐看一部国产好电影《大明劫》。看看大明崇祯年间的抗疫故事。
别说国产没好电影,这一部就不错,只是好电影如凤毛麟角而已。王竞导演的,就是拍《万箭穿心》那位。余少群演崇祯,戴立忍演大明(崇祯)最后一位柱石孙传庭,冯远征演抗疫名医吴又可。说是他的方子,2003年SARS时都在用。
大明亡国,理论有好多。其中一个就是病毒。
中国最大的疫情之一,是217年,建安七子中的五子,在这一年死绝,就是因为传染了病毒。曹操当年还下令发粮,对70岁以上没有小孩的寡妇,12岁以下无兄弟的孤儿,以及没有家庭和产业依靠的残疾人,国家将终身提供粮食保障。
张仲景钻研了这个病毒,给它取名叫伤寒,写了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上千年下来,大大小小的瘟疫,医生都用这个经典。
可是到了明末崇祯年间的瘟疫大流行,用这个却不行。疫情首先于1633年在山西爆发,传到山西全境,“瘟疫盛作,死者过半”。接下来几年,再传播到河南、陕西、河北,1643年传到北京,说是北京城当年死了五分之一,“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又出了个名医,苏州人吴又可。他的家乡江南亦无幸免,在他的《瘟疫论》中写道:“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崇祯时期的大明,就是在疫情之中,既要剿灭李自成,又要对付关外的清军。灾民太多,失业率奇高,国库空虚,不仅缺钱打仗,军人还感染病毒,战斗力大打折扣。而关外的大清,则没什么疫情。
这个疫情,对大明极为不利。
疫情来自于北方连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老鼠和人都成为难民,到处去找吃的,就传播上了鼠疫。难民走到哪里,鼠疫就带到哪里。山西人往东去河北,往西去河南,河南人发生大饥荒,就喜欢投奔陕西。
陕西本来是干旱重灾区,又传染上了疫情,那就雪上加霜了。尤其是陕北榆林、延安这些地方。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这里的。
李自成本来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在银川的驿站递送公文,崇祯一上台,除了杀掉魏忠贤、打击阉党,面对经济困难,还搞了一次基层公务员大裁员,李自成就是其中被裁掉的一位。
失业无EI,疫情无补助,这些都容易让人陷入困难。曹操当年都有抚恤的。李自成失业回家,就欠了债,吃了官司,被亲友营救出来,发现坐牢期间老婆出轨,又杀了奸夫淫妇,去甘肃投了军,做了一名光荣的军人,而且很快因才干得到提升。但是打仗,和弟兄们出生入死,却总被扣薪水,觉得这个世道做人不易,干脆就反了。
李自成是崇祯朝的基层公务员和一名军人。当然,他是个农民当上的。其实不一定会走到反这一步。主要原因,还是没饭吃。
关外大清,则和崇祯没太大关系,很早努尔哈赤看大明在衰落,开始自己搞。到了皇太极,没想到大明看似强大,实际上如入无人之境,有了入主中原的雄心。
很奇怪的是,你说大明这么多内忧外患,但实际上,大明依然是人口大国,忠诚良将无数。
唐明皇得一个郭子仪,可以干掉安禄山,慈禧得一曾国藩,可以干掉洪秀全。崇祯得了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孙传庭,甚至他煤山上吊时还有史可法,以上全是能文能武的进士,是封疆大吏,有统帅之才,崇祯却把江山丢了,丢给了李自成。
非常奇怪。
虽然有“攘外安内”的困局,虽然有天灾,虽然也有土豪的掠夺、吏治的腐败等人祸,但崇祯帝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个重要原因。
《大明劫》虽然讲的是游医吴又可,到军中帮孙传庭抗疫的故事,但实际上,从孙传庭与崇祯的互动,吴又可与孙传庭的互动,可以看出为什么大明将失败。
大明其实并未气数已尽,不过是积弊太深,不能进行改革而已。乱象丛生时,重驭世之术而轻经世之道,其实是舍本逐末,背道而驰。表面上正确,实际上是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先不说改革。
就说崇祯的性格缺陷。他爷爷在位初期,有张居正,做了税制改革,大明一时国库充盈,又有了中兴。在张居正死后,还出兵朝鲜,打退了丰臣秀吉。因为临幸了母后的一名宫女,生下他父亲。父亲是长子,却是宫女所生,保受歧视。爷爷想立喜欢的女人生的儿子为太子,可大臣们不愿意,认为会动国之根本。
一争就争了十五年。这15年,父亲都过得不如意,谨小慎微。崇祯的母亲是父亲的一个婢女。五岁时,被父亲打死,又害怕被父王知道,草草葬在西山。所以崇祯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所幸,他有一个多他很好的同父异母的哥哥。
1627年,爷爷驾崩,父亲刚即位,才一个月,也死了,就是“红丸案”,有怀疑被谋杀。因为父亲当年就不被爷爷待见,所有他哥哥也不怎么被待见,几乎都没怎么读过书,没当将来的太子进行培养。他哥哥还没册封太子,就继位当皇上。
哥哥没怎么读过书,但喜欢木工,是个木工天才。因为乳母的关系,他重用了魏忠贤。哥哥每天做木工,魏忠贤这个时候就去奏报国家大事,哥哥心不在焉,久而久之,魏忠贤阉党独大。哥哥的三个儿子都夭折,崇祯是他唯一弟弟,被封信王,尚且年幼。在那个年代,他也活得胆战心惊。
哥哥只当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崇祯继位,很快杀了魏忠贤,铲除了阉党,重新启用东林党人。他也励精图治,想要大明中兴。
可是他性格上很矛盾。他自己每天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十分节俭,但在军国大事、灾民抚恤上,有点舍不得银子。你得发钱,解决失业率,你得减轻税负,你得开仓赈粮。李自成为什么成为打不死的小强,“迎闯王,不纳粮”、“均田免税”嘛。
每次都十分隆重重用一个名臣良将,给他们尚方宝剑,让他们感激涕零,但份信任和重用,往往维持不了多久,很快走向极端,变成猜疑,催命,甚至杀戮。典型例子就是袁崇焕。皇太极最恨的就是袁崇焕,最怕的也是袁崇焕,结果给崇祯自己处死了。
不过那时崇祯的确还年轻,性格特别急。经常对将帅进行过多干预,催促他们仓促应战。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都是这么战死的,作为国家主帅战死。
你能想象郭子仪、曾国藩战死么?
为什么?总担心你拥兵自重,害怕多给了钱粮银子,不受节制。所以眼睛里容不得下一粒沙子,一旦行足踏错,就可能问罪。不允许犯错误,这是不可以的。刚好那帮人呢,又特别有气节,一个个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崇祯还少给名分。
没多少利,你可以给名。这帮人,都是把名节看得更重用,你就在他死后多给点名也行。
所以到了最后,朝中栋梁都没了,没人了,大厦即倾。大明给了崇祯十个郭子仪、十个曾国藩,又怎么办呢?
当然,崇祯也很有气节。但如果以社稷为重,其实他也可以逃亡到南京,还有史可法护驾,和大清划江而治。可是他没有,自尽了,自尽之前,还把妻女杀了,不入贼手。
所以大明亡国之君,十分特别。别的亡国之君,要么是残暴无比,要么是骄奢淫逸,要么是昏庸无能。崇祯却不是,励精图治,一生勤勉,颇有气节,亦有干才。
就是那性格中的缺陷,反反复复,前后矛盾,把人先感激了,觉得好英明,然后又让人悲催,最后给整得没话说。这样性格的人,可能咱身边也不少见。除了与生俱来的习性,与家庭成长背景,也肯定是息息相关的。
不能太缺失爱。缺失爱,容易不自信,容易多疑。还得大方、包容一点,不要急躁和刚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