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屯堡王家2022-08-17 18:01:23

七月十五

       作者:太行山

       七月十五人们叫它中元节,说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这些说法我都是后来知道的。又说七月是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但与我们故乡的季节对不上,因为故乡庄稼成熟要到农历九月。又说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这个说法我也是后来听说的。

       故乡的七月十五在我的记忆里就叫七月十五,也是个节日,而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对于我来说很盼望,因为有好吃的。这好吃的就是面人人。七月十五几乎家家都要捏面人人,是用白面做的。那时候能吃到一顿白面饭是了不起的事情。

       故乡是山区,麦子种的很少,因为适合种麦子的平地很少,而且产量低,亩产也就一二百斤。故乡有句俗语,说‘四月八麦子苫(读san)老鸦(读wa,老鸦就是乌鸦。)’,就是说农历四月初八,麦子长高了,看不到落在麦地里的老鸦了。农历七月初麦子成熟了,故乡有一种杏儿 和麦子同时成熟,取名就叫麦黄黄杏儿。生产队赶着把麦子收割回来,赶着打场,扬场,把麦子分给社员,为的是赶着过七月十五,有白面捏面人人。

       社员们每个人分到的麦子很少,各个生产队也不一样,我们第一生产队最少,一般年景每人能分到十几二十斤。母亲拿出一部分麦子,筛簸淘洗干净,晾晒到麦子一咬发酥,就到旱磨上去磨。旱磨是相对故乡的水磨叫的。水磨是半机械化,不用人推,比较省力,适合加工较多的粮食,少量的粮食加工就的用旱磨。旱磨是人力推,很辛苦的,也可以用驴,乡亲们没有驴。磨白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遍数磨;一种是不分,叫一箩打到底,这样磨出的面叫全麦面。分遍数磨,前后磨得面要分开,要用铜丝大细箩筛面。前几遍是比较白的面,好看,筋道,好吃。后边的用马尾巴毛织成的粗箩筛面,就是比较黑的面,这黑的面不是很筋道,吃起来软希希的,口感不怎么好。为了好看,在做馍馍或面人人时常常是白面包黑面。

       七月十五做的面人人,有各种花样。有寿桃,福手,有各种鸟儿,有鱼,有牛羊猪,还有人物。给家里的闺女捏个汉罗汉,给小子捏个大闺女。这罗汉汉和大闺女的身子和头是分开捏的。罗汉汉有手有脚大大的肚子,大闺女则苗条顺溜。他们都有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眼睛是用一小点面团,上边按一个小的黑豆豆。这黑豆豆是扁圆的,大小和扁豆差不多,黑亮黑亮,像眼仁仁,非常逼真。这种黑豆豆我们叫它羊眼睛睛,是一种故乡特有的野花的种子,长得不高,有五六七八寸,河滩上地圪塄上都有,花很稠密,一长嘟噜,花有些像蝴蝶,明黄色,果实是一种荚,每个荚里有三四粒黑豆豆,用它的时候就去野外缀(故乡俗语,就是采摘的意思。)一些回来。把按了黑豆豆的面团儿粘点水安到头上就是眼睛了。上锅蒸出来,眼圈鼓鼓的,眼珠子黑亮黑亮的,身体白白胖胖的。用一根去掉皮,晒干了的细柳条棍,把头和身子连在一起,然后再用红颜色把他们点缀一下。这时大闺女丰满柔腴,杏壳眼,樱桃小口,白白的面皮,红红的脸蛋,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漂亮标致的大闺女;这时的罗汉汉肥胖富态,坛子一样的肚子鼓鼓的,两个奶头一个肚脐眼凸凸的,光光的头,长长的耳朵,大嘴咧着,眼睛笑眯成了一道缝,真是一个大富大贵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

       做这些面人人,用到的工具就是一把剪刀,一把木梳,还有一只自制的七星梅花点和一小团浸透了朱砂红水水的棉花。把那面团儿在案板上搓一搓,捏一捏,剪刀剪几下,转一转,梳子按几按,一团面就在母亲的手里变成了艺术品。上锅蒸出来香喷喷,喜朴朴,各种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不忍心吃掉它。女孩子的罗汉汉,男孩子的大闺女有的要放在锅巴巴里炕干,放起来,慢慢享用。

       七月十五蒸的面人人,有一样是一定要有的,那就是面猪猪。这个面猪猪是要送给猪倌的,乡亲们叫放猪的。那时候许多家庭都养猪,一是吃肉,炼猪油,二是积肥。那时有个口号,叫“猪多肥多,肥多粮多”。村里养猪是放养,由着猪猪们出去乱跑,自己去找吃的,从小培养它们自谋生路的能力。猪猪们不爱讲卫生,随地大小便,街上野外到处有猪粪,当然不喜欢讲卫生的还有牛羊骡马。于是就有拿着粪叉叉和箩头转悠着拾粪的。其实这种养猪法不科学,猪猪们整天乱跑容易减肥,有一句老话说‘吃不肥也跑瘦了’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放养出来的猪肉好吃。

       春暖花开,生产队开犁春耕播种,乡亲们在自留地里忙着安瓜点豆。栽种开始了,猪猪们就不能乱跑了,要关起来,一直到秋收结束。这半年的时间猪猪们要到生产队的大猪栏里过集体生活。村子里六个生产队,每两个生产队建一个大大的猪栏,把各家各户的猪猪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我们一队二队是一个猪栏,各选一个人做猪倌,从事放猪这项光荣的工作。

       要想把自由散漫,疯跑惯了的猪猪糊弄到集体宿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猪倌挨家挨户的动员猪猪参加集体活动,猪猪不听,猪倌就拿鞭子赶,猪猪还是不服从,猪倌就动粗。大的猪猪,猪倌前边拴着绳子拉,主人家拿着棍子在后边打着推着赶,猪猪好伤心,好痛苦,嚎啕大哭,哭的撕心裂肺;中等个头的猪猪主家和猪倌一起抬着走,猪猪四蹄乱蹬,哭天呛地;小一些的猪猪,猪倌就干脆抱着,小猪猪哪见过这阵仗,以为要给它做结扎手术,吓的屁滚尿流,哭爹喊娘,使劲的挣扎。那几天满村子里都是猪猪的嚎叫声,有那多情的女主人看着自己的猪猪如此受罪,少不了流下几滴眼泪。

       如是数日,猪猪们忽然明白过来了,感觉参加集体活动挺好。每天大家在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公的母的递个眉眼,丢个秋波;猪倌带着它们一起出去郊游,在草地上拱着吃草根,在沙滩上玩沙子,在小河里洗澡,中午就在河滩的柳树荫之下睡午觉。后晌又回到集体宿舍,大家又是推推搡搡,公的母的打情骂俏。一直玩到阳婆婆落山,主人们收工回来,猪倌就宣布放学,猪猪们发了疯似的朝各自的家里跑去。这一天顽皮捣蛋,可把它们饿坏了,你想早饭几乎没有吃,学校又不管午饭,一天在野地里运动,早就饿的饥肠辘辘了。其实回到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那时候连糠都让人吃了,猪猪们一般只能吃些不长膘的野菜,喝些泔水。猪猪们长久营养不良,个个身材瘦的皮包骨。只等着秋收后就可以吃到些营养的食物,比如小的山药,澄了粉的粉渣,做了豆腐的豆腐渣,灰灰白叶子,甜菜叶子,蔓菁疙瘩,蔓菁萝卜樱子等,把这东西铡剁到大祸里煮熟,猪猪们吃得腾腾赞赞的,肚子吃的圆鼓鼓的,吃饱了喝足了,回窝里躺倒就睡。等一个冬天下来,猪猪们长胖了,傻猪猪们的寿命也就该终结了。

       村子里有个乡俗,就是每当时节主人们要给做活的一些礼物,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人民公社化。七月十五给猪倌一个白面做的面猪猪,就是感谢他们对猪猪的辛勤付出,感谢他们的帮助。这一天,两个猪倌争先恐后的上门赶猪,跑的人家多得到的面猪猪就多。

       故乡的人们过七月十五,捏面人人,并不仅仅是为了好吃好玩,也不是仅仅为了感谢谁,而是有一个凄惨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的。

       元鞑子占领中原以后,也占领了故乡。这可不是传说,也不是听说,而是有活生生的历史见证的,那就是离我们村二三里地有个小村庄,叫鞑子营。那是一个高地,一个靠着大山的有利地形。当初元鞑子把营盘扎在那里,人们叫它鞑子营,一直延续至今。据说鞑子统治汉人非常苛刻,规定了许多戒律,实行联保,就是十户人家养一个鞑子,家家要好吃好喝供着,其中最让汉人不能接受的是可以随便睡女人,娶回的新媳妇,第一晚上要陪鞑子睡,叫初夜权是鞑子的。如果这个鞑子被害死了,这十户人家的人全部要被杀光。鞑子们为了防止汉人造反,一年四季不许使用刀具,只有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可以用刀切西瓜,切月饼来进贡月亮。刀具都是由鞑子们管着的。

       这种惨无人道的统治,人们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大家秘密的策划造反。最后决定在七月十五通过送面人人,在面人人里藏一个纸条,纸条上写着八月十五晚上切月饼时,杀鞑子。家传家,户传户,村传村,八月十五统一行动,晚上杀鞑子。 

       这是在我记事起就时不时听乡亲们说的一个故事,但是我相信是真的,现在仍然相信。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