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之丘2022-09-08 15:38:27

百年前,中国掀起的五四运动,最响亮的口号就是砸烂孔家店。学生砸,学者砸,国民党砸完,共产党砸。结果,到了文革,又砸一遍。可是历次砸,都没有严肃地提出要挖孔孟之道的根,孝道。因为,谁要是提出不孝顺父母,老人,谁就会被全社会醢(读海:古时把人剁成肉糜的刑罚)了,谁敢?

对比圣经,可兰经,体现孔孟之道的《四书五经》毫不逊色。都是建立教化民众的文明规范。只是由于孔孟并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研究人死以后的去向,所以就不能归为神学,就没有成为上帝之子,或者先知。但是,孔子被尊为圣人,是当之无愧的。

据说,人的脑袋有反骨,好寻衅滋事,抗上,是历代统治者头疼的事情。如何才能归化人的野性,把反骨软化掉,以便于统治,孔子及其弟子做了了不起的事情。

1. 来历:中国具有文化传承意义上有关孝的文字记载始于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而1300年即14世纪,衍生于拉丁语相对应英语概念是filial piety 大白话: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和义务。不论先后,概念相似。但是,究其社会意义,中国的“孝”却是极权统治者的法宝。历史称秦朝单一施行依法治国是霸道,那么,掺入儒家伦理的“以德兼人”则是王道。实践证明,王道胜于霸道。秦始皇十几年而后各个皇朝都延续百十年就很能说明问题。 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一套思想方法,提出“忠孝仁义礼智信”为主线的儒家学说。而这一切又以孝为本。 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又会犯上,这种情况少见。而不好犯上,却会作乱,则从来没有过。治人治本,驯服人心就要先软了骨子。在家恭恭敬敬孝顺父母,在外面见到长官,长辈也会谦顺和蔼。一个人如此驯服,哪有抗上,与皇朝对峙之理?明里是孝顺父母,实则是培养软骨。这也就是两千年来,统治者深得精髓不肯丢弃的治国法宝。孔庙两千年不倒自有道理。百姓骨头慢慢软化,还有一些脑后长“反骨”的人,只能杀,而且是凌迟。

2.《孝经》 把一个“孝”字讲得透彻。同时,以孝入手,“母为爱,父为敬”,进而推导出君主如父,敬父自然就要敬君,敬君若父。读完以后,感觉无懈可击,以理服人。孔子的理论着眼于培养官员为朝廷所用,是“君子之志。”既然是君子,那么就要有德,而德来自于孝,不孝则无德。所以,蔑视一个人,说一个人:“不孝之子”,也是判了他官场死刑。是想,一个非常孝顺的有德君子,必定服王法,言王道,行王德。至于具体作为,规则也都罗列清晰。不夸张地说,谈及中国文化,就必须读孔子,读懂孔子。你骂孔子可以,但请你耐心读完他的著作,揣摩之后再评判。

3)反孔:为什么后人反孔?说一句易懂的话:“一部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了。”两千年来,中国的皇朝家天下,一般人想出人头地只有辅佐朝廷走仕途一条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每个人的智力有不同,久而久之,这些官人就成了解读孔子思想的法官,自然掺杂进去很多私货。朗朗上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来讲的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让父母担忧,是大不敬。然而,后人却硬是把这个后改成没有后代,而且具体为没有生男孩就是最不孝的行为,实在荒唐可笑。把不能生出男孩列为大不孝是对充满仁爱德行孔孟思想的极大侮辱。 历史上还有走火入魔的选拔官员的标准,以德为主,而德的背后是孝。一个男人在他父亲的坟边挖一个洞,住进去,说是守孝。虽然满城皆知,可是三年没有遇到伯乐,又蹲了好几年才被朝廷巡视官员发现而提干。另外一个孝子,每天在床边扒开瘫痪在床父亲双腿,面对拉屎,臭气冲天,不怒不怨。若干年后也提了干。两个人都没有文化,就熬一个“孝”字,实则内心里满满的私心,想当官。人各有志,很多人梦寐以求要做官,可以理解。但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孝字扭曲成这样,实在令人难堪。他要是我的领导,也只能称他为伪君子。

4)孝行:既然孝字当头几千年,绝不能否认它原本的好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有家才有国,家是源头。但,凡事不能走极端,愚孝不可取,愚忠不可为。孝最起码可以团结一家人,是家庭串联在一起的纽带。孝只是一种教育,只是德化,与人性并不相符。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忘我的,为保护幼小甚至甘愿牺牲,反过来就不成立。扪心自问,如果父母需要用你的命来换,你会像父母为子女牺牲那样心甘情愿吗?即使有,也绝对不是天性,那是教化的结果,里面充满了计算。现在与过去讲的孝,简单的说,“只要心里装着父母,出远门前,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在家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有病的时候,关心他们,有必要就带着他们看病,不要对他们发火,不要强制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他们去世了,要使他们有安葬之地。”大体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有人问,如何治疗软骨症,我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答案在你我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