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2009-03-16 06:40:53
易中天品三国》(十一) 海纳百川
曹操很早就意识到,要想成就一番霸业,人才是关键,所以曹操曾连续三次颁布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这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几乎颠覆了当时人们传统用人观。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曹操的“唯才是举”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海纳百川》。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战役,而对于袁绍来说,却是至死难忘的成败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这位曾经横扫河北、称雄一时的大军阀,就此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本来,袁绍是完全有机会赢取这场胜利的,甚至可以进而夺取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袁绍究竟输在哪里?有人认为曹操胜在善于用人,可是想成就一番霸业的袁绍不会认识不到人才的重要性,况且他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将,人才济济。那么,曹操袁绍的用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为您细品曹操的用人之术。
  今天这一集我们讲曹操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内容。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我们今天就讲用什么人,下一集我们讲怎么用。我们还是要来比较一下袁绍和曹操,在这两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都是不一样的。
  袁绍这个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会用人这个道理的,实际上袁绍从小就喜欢结交豪侠,他年轻的时候住在京城里面,仗着自己“四世三公”这样一个社会地位,成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儿,然后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当时就有人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响应政府的号召,就是当时官方要袁绍出来做官,袁绍不出来,在家里面就会宾客。所以他们就对袁绍的叔叔说,你那个侄子“不应乎召而养死士”,不接受我们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他想干什么?他叔叔就去找袁绍说,你这小子这样搞下去,我们袁家要灭门啊!袁绍这才有所收敛,这才到了大将军何进的麾下效力。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大家都看出来袁绍在模仿谁呢?模仿战国时代的那些公子。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有四大君子,齐国是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这样的,在家里面养很多的门客,袁绍学习的就是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绍的这个做派我们可以称之为“哥儿做派”。但是袁绍学习这四大公子,他只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这个问题,曹操的谋士荀彧有一个说法,荀彧是这样说的: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
  就是说袁绍凭借他“四世三公”的这样一个优势,一个家族的优势,结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节下士、礼贤下士的样子,干什么呢?骗取一些名誉,因为袁绍结交这些人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只见名人,不是海内知名的人袁绍是不接待的。这是干什么呢?这是做秀,这是摆谱,他就等于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随随便便见一见的,我只结交名人。袁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装点门面,是抬高自己的声誉,并不是真心诚意地希望有人来帮助他,因为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的,他不认为天底下还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他用不着找很多人来帮助他,他只要让世人觉得他这便人才济济就可以了,这就是袁绍的做派。那么袁绍的做派,我们可以总结成这么十六个字,就是:做秀演戏、沽名钓誉、装点门面、自鸣得意。
*事业的成与败、兴与衰,不外乎平时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发点和境界却是不一样的。袁绍也同样是用人的,他也是敞开胸怀,接纳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也是谋臣如云、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却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声。那么曹操用人与袁绍用人,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
  曹操的做法刚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也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一般情况下是艺妓,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娼妓。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曹操不管,因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曹操生了好儿子,草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后来草丕被立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么呢?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什么功劳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一些东西,他带回家以后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因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珠宝这类。曹操就奇怪,就问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等的,什么原因呢?卞夫人说,挑最好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等的。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曹操很欣赏她。
  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曹操要处理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我们应该选哪个?传统的说法呢,首先我们要德才兼备,这个话没错,但是不能兼备呢?传统的做法是先德后才,但是曹操这个时候相反,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我们要略加说明,曹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样一个口号,而不沿用传统的德才兼备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规的这种取才的办法来做。所以曹操有一个说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是一个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够把所谓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有德无才,道德上倒是无可挑剔,老好人一个,啥也干不了,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第二种可能,求全责备,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什么毛病,我是用还是不用呢?第三种可能,就是弄虚作假,一个人才为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东汉末年因为把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嘛,这个是不行的。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曹操在这个非常时期就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所以曹操不能说德才兼备,必须说“唯才是举”。
  所以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是一个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所以曹操在处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可是人都是有缺点的,当面对一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 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
  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廉与贪”的关系。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啊,那么曹操委托他们去做什么呢?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重用。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结果他干什么事呢?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他干这个事,结果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只是他要解释为,不管它偷不偷东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
  第四种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操的人。那么这两种人曹操是怎么处理呢?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曹操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子绑着,老远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曹操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公啊,你最视为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让我吕布率领骑兵,明公你率领步兵,那天下还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曹操还没有反应,吕布一眼看见曹操旁边坐一个刘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操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刘备在旁边说话了,刘备说曹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一想,对啊,这个吕布他投奔谁他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他原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实际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曹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谋臣也好,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么背叛自己的呢?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毕谌,毕谌的家人被张邈扣留了,张邈和曹操原来也是一伙的,后来翻脸了,那么毕谌的家人都在张邈手上,毕谌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曹操就跟毕谌说,哎,令堂大人还有你老婆孩子都在张邈那儿,我看你还是到张邈那儿去吧。毕谌跪下来磕头说,毕谌决不背叛明公,曹操也很感动,流下眼泪,谁知道一转背毕谌就跑了。跑了以后最后曹操和张邈作战把张邈打败了,毕谌做了俘虏,大家都说这毕谌肯定要倒霉了吧!曹操叹了一口气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他既然是一个孝子,那他一定是一个忠臣,毕谌不杀,派他去做官,做什么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鲁国去做个丞相,孝子嘛。
*曹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他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是如果这种人才可以用,那种人才也可以用,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吗?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才,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这个度的呢?曹操用人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 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
  第五个关系,是“大与小”的关系,所谓大小是指什么呢?大德和小节。那么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比方说有个叫文聘的,这个人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派他驻守北方。刘表死了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接班,这个时候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南下,刘琮马上就投降了曹操,然后跟文聘说我们一起投降曹操吧。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文聘非常严肃地说,曹公啊,我原来是跟随刘荆州——刘荆州就是指刘表——我是跟随刘荆州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就是指刘表,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就是指刘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是个忠臣啊,这样吧,你做江夏太守吧。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当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击败了关羽,击败了孙权。那么曹操看重文聘的是什么呢?大节,忠啊,忠就是一个最大的道德,所以不能说曹操不重视道德。
  但是对于小节呢?曹操主张睁只眼闭只眼。曹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做郭嘉,郭嘉这个人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的,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就是曹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那这叫什么呢?这就叫抓大放小,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但是曹操又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你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所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讲什么?讲“有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这就是曹操在处理五种关系的做法,在这个做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曹操的大气,其实曹操的用人之术也好,用人之道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大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嘛,大海为什么大?就因为江河流入大海的时候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鱼龙混杂。一个大海它能不能说,我大海是不能够接受污水的,我只能接受清纯的矿泉水?那就不成其为大海了。曹操恰恰就是有这样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君自我要,小人我也用,用什么?用其所长,只要大德不亏、大节不亏,什么生活作风问题、行为做派问题、言行举止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去管他。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有什么清一色的队伍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差则无徒,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把自己弄得太纯净、太干净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作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千万不要追求什么清一色。
  曹操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这样的一种作风使他广纳了人才,有人统计,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如果来检索以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五大谋士基本上都是自己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是从敌营当中投奔曹操的,贾诩来投奔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个张绣。这些人来到曹操身边的时候是有原因的,郭嘉离开袁绍的时候对袁绍身边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说出了他为什么要离开袁绍投奔曹操的原因,而这句话十分重要,那么郭嘉究竟向袁绍的谋士们说了什么?他这番话里面又隐含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请看下集——天下归心。

《易中天品三国》(十二)——天下归心
 上一集我们讲到,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尤其是一个准备做谋士的人,要能够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老板。你要是老板选错了,那你这一肚子的学问、知识、谋略,那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选对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第二层意思,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为什么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么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他正在洗头,突然有人通报说有一个人才来了,马上停止洗头,把头发抓住去接见。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人通报说人才求见,马上把嘴巴里的饭吐出来,然后出去接见。洗一次头他三握发,吃一餐饭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贤若渴。郭嘉说,这个样子袁绍是学会了,但是没有学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绍的礼贤下士是靠不住的,何况袁绍本人还有一些什么毛病,所以袁绍不是好老板。还有第三层意思,郭嘉没有明说,我们可以猜出来,那就是曹操是个好老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底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老板呢?易中天先生又为什么认为曹操是一个好的老板呢?
  那么曹操怎么就是个好老板呢?也有以下几点表现: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伴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而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这难道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独家秘诀吗?那么,曹操那么多用人之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其实重要的不是曹操怎么做,而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用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太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因此有“以功归人,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点的,也都是有缺点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宽容人”。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术,那些具体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而在于他对人心、人性的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这些信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动摇分子,都给我揪出来,曹操没有,曹操发现有这么一堆书信以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这个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你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曹操说,哎呀,算了吧,说老实话我和袁绍作战是以弱胜强,袁绍是强势,我是弱势,那个时候连我曹操自己老实说心里都没底,我都没有把握能不能打胜这一仗,何况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这手做得实在是聪明,聪明在什么地方呢?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就是他说的那个情况,那么既然是那样一个情况,当时秘密和袁绍有来往的,肯定不是一个小数,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弄不好就是几十个、上百个,这些人你都清算,你清算不了,既然清算不了,不如干脆不清算,我不但不清算,我连把柄我都不拿在手里,我当着你的面我没有拆封,我没有看,我不知道有谁在勾结袁绍,我现在把证据全部烧毁,大家放心好了,只要以后你跟着我曹某人,忠心耿耿,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人情做到底了。曹操很清楚,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有些时候是要装糊涂的,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叫做老白姓有句话说“不哑不聋不做阿公”,有时候就是要装聋作哑。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已经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更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比方说他销毁这些证据,他奖励他手下的将领,他给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检讨,他感谢那些给他提意见的人,他做这些所有事情的时候,他做得坦诚,大气,自然,实在,一点没有装腔作势的样子,这就太难了。
  曹操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么。当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够给予人才什么。因此说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么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几个原因,第一点,曹操聪明,他知道一个搞政治斗争的人,一个在战场上作战的的人,全讲真话那是不可能的,全讲假话是行不通的,这样一个人必须把握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对谁说真话,对谁说假话。对敌人,你肯定要说假话,兵不厌诈嘛,你不能说实话;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谋士,他们可都是聪明人,那你要说真话,你说真话你才能换取信任,你换取了信任他才会尽心竭力地为你出谋划策,你才能克敌制胜。曹操他能够把握这个真假之间的这个度,这叫做聪明。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和,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诗人,他身上既有军事将领的素质,他也有诗人的气质,他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一个做领导的,太严肃了不好,太严肃了,人家觉得你不可亲近;太随便了也不好,太随便了你没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这样,需要威望的时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时的时候他又亲切随和,这样就使自己的下属既尊敬他,又爱戴他,这个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经常把正经事用开玩笑的口气来说,比方说他有一个人在他敌人那边,自己的父亲被曹操下了大狱,曹操就给他写封信说,令尊大人在我的监狱里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呢,国家也不能老掏钱替人家的爸爸养老啊,你看着办吧,非常好玩儿。
  第三个原因,他的真诚,曹操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希望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他确实感到自己一个人是孤单的,是势单力薄的,这是他的真话。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这个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第三个原因是他的真诚。
  第四个原因是深沉,曹操是一个很深沉的人,我们去看一下这首《短歌行》,他的开头的句子是什么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朋友来帮助我。所以他的用人之道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的高度产生出来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用人之道,所以曹操这个人是很随和的,也是很深沉的。郭嘉对曹操有这样一个评价,叫“外易简而内机明”,就是表面上看着他随随便便,实际上里面内心深处很深很深,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他可以和你谈笑风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背,但是请你注意,当他和你握手言欢嘻嘻哈哈的时候,他在观察着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会把他对面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然后他知道怎样来对待你,或者说怎样来对付你。曹操看人是很厉害的,袁绍那么气焰嚣张,袁术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没有放在眼里,唯独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后来寄人篱下的刘备另眼相待,曹操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今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这句话是很奇怪的,刘备是不是英雄?如果刘备是英雄,那么曹操说这句话等于明说争天下的就是我们俩了,不该说啊,应该烂在肚子里。那么如果刘备不是英雄的话,那曹操说这个话干什么呢?所以我们就很想弄清楚曹操看刘备看得准不准,刘备是不是英雄?曹操有没有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

请看下集——青梅煮酒。

在上一集我们讲到,曹操是非常会用人的,曹操会用人是因为他会识人,也就是因为他会看人,他看人可以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所以对于不可一世的袁术、气焰嚣张的袁绍他都不放在眼里,惟独对刘备另眼相看,而且说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这个故事后来被《三国演义》演绎成一段非常精彩的小说情节,这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里面大概是这样的——

  汉献帝的丈人,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也就是汉献帝在衣带里面藏了一份密诏给董承,要他把曹操干掉。那么董承就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搞这个宫廷政变,其中就找到了刘备,找到刘备以后,董承和刘备歃血会盟,就是弄一杯酒,然后把血搁进去,喝血酒,然后“立券书名”,写了一个叫做“义状”,大家都来签名,我们一定要保卫皇上、消灭曹贼,大家签名:车骑将军董承、左将军刘备。这个事儿干完了以后,刘备就跟董承说,这个事情是很机密的,我们要小心一点,不要引起曹贼的怀疑,于是刘备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就开始种菜。

  那么这一天刘备正种菜呢,曹操派人来请他,刘备只好跟着来人到了曹府,曹操一见刘备第一句话就是,将军在家干得好大事啊!当时吓得刘备大惊失色,结果曹操说你为什么在家里种菜啊?哦,原来是这个事儿,刘备才放下心来。然后曹操把刘备带到花园里面说,说我当年行军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儿,就是没有水喝,于是我就跟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片梅林,那里面有很多青梅可以止渴,所有的将士嘴巴里面都生出唾液来了,这就是“望梅止渴”这个典故的来历;那么现在梅子又成熟了,我想起这段往事,觉得这个青梅又正好用来做酒,我就用青梅煮了一些酒请你来和我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天上开始起了乌云,曹操就说,你看这个“龙从云,虎从风”,有云它就必定有龙,有风就会有虎,老虎是和风在一起的,龙是和云在一起的,你看天上这个云多像龙,龙它是什么特点呢?龙它变化无常,雄心壮志,就像英雄一样,哎,我们是不是来讨论一下当今谁是英雄啊?刘备说,你看我刘备哪有资格讨论英雄啊呢,我也认不得几个人嘛。曹操说不要紧啊,你不认识这些人你听总听说过吧,你看看都是哪些人使英雄啊?刘备说比方说袁术啊,曹操说“冢中枯骨”,袁绍啊,“何足为虑”,刘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路数下来,曹操都说不是英雄。刘备说,那刘备就不知道谁是英雄了,那么曹操用手指了一下刘备,又指了一下自己说: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当时刘备正在吃饭,可能是一只手拿着筷子一只手拿着勺子,“啪嗒”,筷子和勺子就掉地下了。曹操说你何至于此呢?正好天上打雷,刘备说哎呀,你看这打雷啊,这雷把我吓的。那么刘备回到住处以后就跟关羽和张飞说,这地方咱不能待了,因为曹操这句话等于说将来和他争天下的就是我啊,他能容得下我吗?我们得找个机会走。那么正好曹操需要有人去拦截袁术,刘备就去了。这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大概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这一段从文学的角度讲写得非常精彩,从历史的角度讲大体真实,因为它的所有的这些说法都是有来历的,比方说曹操说的那句话这个是《三国志》里面有记载的,董承受献帝的衣带密诏《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有记载。

  我的看法是这样,衣带诏这个事情是《三国志》和《后汉书》都记录在案的,估计可能有,我们来看看《三国志》是怎么记载的。《三国志》的记载是这样:
             “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衣带中秘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就是刘备开始的时候没搀和这件事。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碰巧这个时候曹操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莫名其妙跟刘备说了这句话,于是刘备怎么样呢?
                      “遂与承等同谋。”
它有“遂与”两个字,也就是说于是刘备才和董承结盟了。碰巧刘备又被曹操派出去打袁绍,“未发”,所以又没有搀和进去。这两个碰巧,太巧了,逻辑上有问题,所以《三国演义》就把这个次序颠倒了,是刘备先参加了董承的密谋,然后曹操又说了那句话,所以刘备就跑了。这样一来从逻辑上讲是通了,但是刘备的人品就可疑了,你不是和董承赌咒发誓歃血会盟立券书名铁了心要干掉那操贼吗?怎么事情还没开始,你才见了一根井绳就像见了蛇一样的就溜之大吉了呢?你应该留在京城观望一会儿,看看有没有机会下手啊。那么对于刘备来说是万岁爷的性命重要,还是你刘备的性命重要呢?你就是这样做忠臣的吗?忠臣不是应该为国献身吗,为国捐躯吗,为皇上分忧吗?你怎么拔腿就跑了呢?又有了问题。那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就是刘备去拦截袁术,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还是曹操派他去的?

  《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让我们感觉到是曹操派他去的,叫做“会见使”,这个“会”就是碰巧被派出去了,所以刘备不是贪生怕死,不是背信弃义,是身不由己,这是为刘备做了一个掩饰。但是《三国志·程昱传》的记载不一样,《程昱传》怎么记载呢?就是刘备带兵去拦截袁术以后,程昱和郭嘉得到消息,马上去找曹操,然后程昱说了一句话,程昱说什么呢,
             “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借之以兵,必有异心”。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是刘备不但主动地要求出去截拦袁术——因为当时袁术准备和袁绍会合,而且还向曹操借了兵,曹操还借了军队给他,程昱说这就是刘备有异心的证据。曹操听了以后后悔,派人再去追,追不回来了。然后刘备一到徐州就把徐州刺史车胄杀了,自己占了徐州,当然他运气出奇地好,碰巧这个时候袁术又死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刘备是主动要求去拦截袁术的,而他去拦截袁术是一个借口,实际上是要逃离曹操的控制。

  刘备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一个英雄,既然是英雄,他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寄人篱下,他迟早要走。直接原因则是曹操说了那句话,戳穿了他的心思,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再韬晦下去了。那么由此推出来的结论,应该是曹操说了这句话。但是曹操又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曹操说这句话等于挑明了,争夺天下地就是我们俩,既然曹操是这样认为的他就应该把刘备杀了,不是少一个争天下的吗?即便他不把刘备杀了,他也至少要把刘备扣起来软禁起来,怎么把他放跑了呢?为什么方跑了他不说,还要借给他军队呢?你这叫做什么?放虎归山还如虎添翼,以曹操之狡诈或者说聪明,他不该干这个蠢事啊。这样一推论下来我们反过来又觉得整个的事件都很可疑,整个事件都是可疑的。

*事件的可疑之处在于,曹操青梅煮酒,认为普天之下只有他和刘备才算得上是英雄,但刘备既然参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带诏密谋,却在消灭曹操的阴谋展开之前先行离开,这算得上是英雄的所作作为吗?其次,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竟然当着刘备的面暗示出对方是自己将来争夺天下的对手,以曹操的深谋远虑,他会说出这句话来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易中天先生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我的结论是,第一,刘备是英雄,第二,曹操说了这句话。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刘备是不是英雄?说刘备是英雄,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刘备这人是一窝囊废,也就两大本事,第一是会哭,第二是会跑,所谓刘备哭荆州,大家都知道,他借了荆州以后鲁肃来讨还荆州,刘备就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说很简单,你就哭啊,你一哭鲁肃不就没主张了吗。其实这是不真实的,第一,刘备也不是只会哭和跑,他还会别的;第二,哭和跑也不丢人,也不能证明他窝囊,证明他不是英雄。因为我们要看他为什么哭、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很正常嘛,打不赢我不跑我等死啊!那当然要跑,是不是。那么哭也要看他为什么哭,比方说关羽死了他哭,那不丢人,那是他的情意啊!实际上我们去看曹操,曹操跑不跑?曹操也没少跑啊,对不对,曹操刚开始起兵的时候也是打不赢就跑啊,有一次还是曹洪把马借给他他才跑掉的;曹操哭不哭,郭嘉死了曹操也哭啊,还有很多他的朋友比如鲍信死了曹操也是哭的。怎么曹操的跑和哭就不丢人,刘备跑、哭就丢人呢?这不公平嘛!

  但是怎么说你都觉得刘备这个人不像英雄,好,我们先看刘备不像英雄的表现,四点。

  第一点,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刘备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的,是中山国的两个大商人叫张世平和苏双资助了刘备一笔钱,刘备就招募了一些军队,但是估计这个军队规模很小,因为刘备带着这个军队去讨伐黄巾军以后得到的赏赐是什么呢?就任“安喜尉”,就是安喜县的县尉,换现在话说是副县级公安局长,可见人马不多。以后刘备也一直没有太像样的军队,所以我们在史书上经常看到的是刘备借兵,刘备那个时候向别人借兵,还借将,比方说借过赵云,刘备借兵借将说实话,比我现在借钱还方便,张口就借,现在咱借个钱还真不好意思开口,他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我们知道那是一个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乱是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刘备没什么枪他就不是草头王,他怎么是英雄呢?这是第一点。

  第二,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他老在那儿飘着,好容易得到一块地方它很快就没了,比方说徐州,陶谦也让给他,其他的人也赞成他去代理徐州的政务,那刚刚得手吕布就把它拿走了。所以他只好东奔西走地投靠他人,朝秦暮楚地寄人篱下,所以刘备有一次喝醉了酒以后他痛哭流涕,说我刘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基本,基本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就是根据地,我刘备要是有一块根据地,现在那些人哪里是我的对手。

  第三点,刘备也没有像样的战功。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啊,这些赫赫有名的战绩那是罗贯中帮他打的,而我们看《三国志》正史的记载经常看到是四个字:
                         先主败绩
打败了。当然他也打过一些胜仗,小仗,没有什么有名的仗。前期军阀割据,诸侯混战的时候,荡平天下的是谁?是曹操啊,哪一个军阀,比方说吕布也好、袁术也好、袁绍也好,哪一个是刘备干掉的?而且刘备打仗也是不行的,刘备从曹操那儿逃走以后得到了徐州,得到消息说曹操要打他,刘备还不相信,说曹操要跟袁绍打仗,怎么会来打我呢?等到他出门一看看见曹操的旗子亮出来了,开过来了,他自己吓得掉头就跑,所有人都顾不上。这怎么像英雄呢?

  第四,刘备也没有太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非常蔑视地说,“术生年以来,不知有刘备”,就是我袁术活了一辈子没听说过什么刘备的。还有个事情可以证明刘备没有名,就是刘备当平原相的时候,孔荣当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了,没有办法,派太史慈突围出来找刘备,请刘备去救援。太史慈找到刘备,刘备的反应是什么?《后汉书》的记载是:
                  “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
很吃惊地说,孔融还知道天下有个叫刘备的?这个情节在《三国志》的描述是:刘
                  “备敛容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
敛容就是很严肃的脸。那么这两个记录哪一个更真实呢?我认为是《后汉书》的更真实,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这两种表情。太史慈来说我们孔北海被黄巾军包围了,请刘将军派兵救援,刘备肃然起敬说,哦,孔北海还知道有刘备啊!这是一种表情;“惊曰”是什么呢?啊,孔北海还知道天下有刘备啊!可见没有名嘛,而且希望有人知道。

  所以刘备是没有强大的队伍,没有稳固的地盘,没有像样的战功,没有太大的名气。可是这样一个人所到之处却倍受欢迎和尊敬,举两个人就可以了,一个是曹操,刘备投奔曹操以后曹操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
                      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就是出去以后坐一辆车子,进来以后坐一个席位,待遇高吧!后来他去投奔袁绍,袁绍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出城二百里相迎。那么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人都认为刘备是英雄,除了袁术。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英雄吗?

  是。有什么证据?四个证据。

  第一,刘备有英雄之志。刘备投奔刘表以后有一次和刘表纵论天下英雄,有个叫许汜的人就发表一个议论,就说到一个叫陈登的人,陈登的字叫元龙,许汜说陈元龙这个人没有礼貌,他说我到下邳去见陈元龙,陈元龙半天不跟我说话,最后自顾自地跑到一个大床上去睡,让我睡小床。刘备就发表意见了,说许先生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素有国士之名,大家都把你看做国士,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正是需要你这样的国士出来为国家分忧,来平定天下的,可是你整天干什么呢?“求田问舍”,整天买地买房子,这样的人元龙先生是看不起的,他怎么会跟你说话?实话说,你也是运气好碰上了元龙先生,你要是碰到我刘备这样的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楼上,让你睡地下!还说什么大床小床!

  有英雄之志。而且这个例子还说明什么?说明刘备有英雄之气。刘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窝窝囊囊、只会跑只会哭的窝囊废,他也是性情中人。

  第三点,刘备有英雄之魂。我们知道刘备的前半生是很糟糕的,史书上的说法是八个字:
                      五易其主,四失妻子。
不停地投靠他人,又不停地遭到挫折和失败。说实在,换了别人,尤其是一个以英雄自诩的人,不说是早就自杀了吧,至少也早就灰心丧气了,早就不耐烦了。但是我们看看史书上的记载,何曾见过刘备灰心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不甘心啊,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有英雄之魂。

最后一点,刘备有英雄之义。对于刘备这个人,史书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一个评价是吕布的部将的评价,因为刘备短时间地投靠过吕布,吕部的部将当时就跟吕布说,刘备这个人
                         反覆难养
这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养不住的白眼狼,你别养他了,叫做“反覆难养”。另一个评价是袁绍做出来的,说
                       刘玄德弘雅有信义
说刘备这个人是很讲诚信和义气的,袁绍也还是会看人的,也不是那么差。那么这个评价是相反的,但是不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呢?很简单,看对谁。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的人,所以他绝不会心甘情愿地、长时间地、永远地寄人篱下,所以对于他的投靠对象他是“反覆难养”;但作为一个英雄他肯定要广纳人才,团结一批人来完成他的事业,所以他对于他的依靠对象他是“弘雅有信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羽和张飞,关羽和张飞跟了刘备以后就跟了一辈子,关羽还来了一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是刘备重义啊。

  刘备是英雄,关羽看出来了,张飞看出来了,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那要说曹操看不出来恐怕讲不通,应该说曹操也看出来了,那么问题在于曹操看出来不等于要说出来啊。 

  他为什么要说出来呢?我们现在也只能提供几种猜测性的意见供大家参考,不能是定论。一种猜测性的意见,是曹操这个人还是不够稳重,因为他毕竟是性情中人,有诗人气质,可能哪天酒喝多了一点,一不小心就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了,有这种可能。第二种可能也可以理解为火力侦察、敲山震虎,那我就跟你说出来,看你认不认,看你怎么行动,且看他如何动作,这也可以解释。意思就是说,咱俩谁也别*****,咱俩心里都明白,咱俩谁也不比谁聪明,谁也不比谁傻,天下英雄就咱俩,你看着办。果然刘备孙子装不下去了,找个机会溜之大吉。

  那么刘备逃走是可以理解的,搁我们也得逃啊,人家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你还不走,等死啊。可曹操为什么要放呢?这个又想不通啊,也只能提出一点猜测性的意见。第一种可能,曹操现在还不是奸雄,他还不那么心狠手辣,等曹操到了晚年变成地地道道的奸雄的时候他杀起人来真是不眨眼睛,包括杀掉了人品一流的崔琰和智慧一流的荀彧。第二种可能,是曹操这个时候还要做容人状,当时程昱他们建议曹操杀掉刘备的时候曹操的回答是这样的,说:
              “方今收天下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现在正是收买人心的时候,刘备他又孙子装得很好是吧,你找不到他什么过错,大家又认为他是个英雄,你把他杀了,你失天下人之心,这个不行。那么第三种可能,是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最大的一种,就是曹操虽然看出了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是个英雄,但没有用武之地,没有地盘,没有军队,没有自己的军事集团,而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可以不算是英雄,可以不必太防范,可以等他将来像模像样是个英雄的时候再收拾不迟。我个人认为这一种可能性也许较大,反正不管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总而言之曹操是把刘备放走了。

《易中天品三国》(十四) 天生奇才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智者云集的时代,对于各路诸侯来说,高明的谋士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刘备时来运转,走上成功之路;然而,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去世开始走下坡路,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他的去世对曹操集团有那么大的影响?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 ——天生奇才。

  公元207年,一直不走运的刘备终于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取得了用武之地,刘备不但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且地盘还越来越大,最后和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而曹操集团却开始走下坡路,这个??
落地窗2009-03-17 12:09:42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很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