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12021-11-14 18:49:54

从新冠疫情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人类基因工程

 

我在去年四月指出美国CDC和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压平曲线策略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仅在美国将造成两年死亡60万到100万人经济损失数以万亿美元,正确的方法是隔离或者反向隔离。

 

今年四月我分析了辉瑞和莫德纳新冠疫苗在以色列和美国的数据,指出辉瑞和莫德纳新冠疫苗的战略效果甚微,也就是说对疫情控制和死亡人数没有太大的作用。

 

没有人相信我。方向性错误,损失惨重。

 

由此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人类基因工程。那时,斯密斯(Hamilton Smith)提出了用基因测序的扫射法(shotgun method),也就是说把基因打成碎片,然后对这些碎片测序,再用计算机拼凑成完整的序列。他申请NIH基金,屡试不成,专家们都把它当成笑话。没有科研经费,他夫妻俩自个测序。有个人叫温特(Craig Venter),原来是NIH的科研人员,后来出去了。他觉得斯密斯的扫射法思路有前途和钱途,忽悠了投资者三亿美元成立了Celera,宣称在三年内完成人类基因测序。人类基因工程的政府投资是30亿美元,现在一个私立公司以十分之一的经费叫板NIH为首的一个美英法等国家的全球科研项目。NIH坐不住了,只能也改用扫射法来竞争,最后克林顿总统出面调停宣布打了一个平手。

 

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人类基因工程的主流科学家最初未能选择更好的方向。面对新冠疫情,欧美的主流专家也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事后有些人反思NIH的项目评审方法。其实这种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是很难采用专家评审的。评审者的问题是你怎么证明你的方法可行?总不能因为你得过诺贝尔奖就网开一面?数学上证明是很困难的,只能凭直觉。顺便说一下斯密斯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然后读医,当了两年医生后改搞生物。

 

网上搜索,一般看到的是温特抛头露脸,出席活动典礼获奖。媒体甚至说是温特的扫射法,就像很多人说乔布斯发明了iPhone一样,当然温特作为企业家有至关重要的组织作用。斯密斯非常低调,之前,因为分子剪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人家打电话来通知他,他说你再打过来。89岁时身体不行了宣布退休,未能完成他人造生物的目标。

 

润涛阎生前曾写过一篇博文,一人打败全球的科学家,就是斯密斯的故事。原文链接: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666/200902/12794.html

julie1162021-11-14 21:15:57
期待印度几个月后的结果
周老大2021-11-14 22:13:00
没啥奇怪的。当年有人说粒子加速困难,一学生提问为啥不对撞?哄堂大笑。后来就有了粒子对撞机,似乎跟那学生没啥关系。
SAR2021-11-15 11:20:33
s探索是认真的 关注应在是否有道理而非资历!能启发就好,即便错又怎样?认知进步不常始于被否定 探索也有特权特许吗
''''''2021-11-15 11:47:54
同意楼主是在认真做学问。但他提出的隔离和反向隔离,在多数国家是行不通的。
SAR2021-11-15 12:01:22
您指出了问题,这正是讨论,赞!学习了,谢谢!
6ba62021-11-15 20:30:27
如果前景不明,NIH可以多个项目都押注,一个成了就锦上添花,最坏情况下都不成功也好交待。风险基金,天使投资人不也用这种策略吗?
julie1162021-11-15 20:39:07
不大规模强制性人体应用没问题
时不时来看看2021-11-15 20:54:47
至少有几千万不愿意打疫苗的人会相信你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