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lelong2022-03-07 13:41:27

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中药是中国乃至全球华人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根据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由于其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椬物类药比例最多,使用也最普遍,自古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古代众多典籍和文献资料均以本草命名,如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药涵义广泛,主要分为中药材和中药制剂,包含传统临床制剂、中成药、供配伍用中药颗粒等。

中药的主要功能当然是治病救人,也有养生保健的功效。但同时,副作用也是有的,即使副作用比西药少很多。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成药)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况下,产生除治疗作用以外的非预期且有害于机体的反应。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特异质反应,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突变作用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第一类: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机体危害性不大的不良反应。如当归有活血养血润肠之功效,当用其养血活血功效时,润肠则成为副作用,可引起轻泻或使慢性腹泻者症状加重。常山有截疟、涌吐痰饮之功效,当治疗疟疾时,截疟为其治疗作用。涌吐则成其副作用;麻黄有发汗、平喘、利水,升高血压,中枢兴奋等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平喘为其治疗作用,其它作用便成了副作用;相反,对低血压思者,升高血压是治疗作用,其他又成了副作用。中药的副作用可表现在多个方面,这是由于其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多样,因此其副作用是存在的,尤其是单味药的应用更为突出,而中药通过组方后,副作用可明显减轻。

第二类:中药的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成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称为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也可因长期用药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逐渐发生,称为慢性毒性,常损害肝、肾、造血器官和内分泌器官的功能。致畸胎、致癌、致突变三致反应属于中药慢性毒性中的特殊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应该尽量避免。

1、急性毒性反应

中药剂量过大或误用等均可引起中毒,据现代临床观察,因各种原因引起中药急性中毒的发生率日益增多,致死病例也不鲜见。临床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2)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气紧、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3)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唇舌和肢体发麻、眩晕、头痛、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意识模糊、昏迷、瞳孔缩小或散大,甚至死亡等。
(4)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饮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黄疸、肝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
(5)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腰痛、水肿、尿频、尿少甚至尿闭,尿毒症、急性肾功衰竭甚至死亡。
(6)造血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甚至死亡等。

此外,从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直接灌胃或采用注射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更为多见,且较严重。

2、慢性毒性反应

中药或中成药经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用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称为慢性毒性或长期毒性。现代医学临床也确实发现有些中药或中成药反复应用或长期服用对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其表现涉及面也广,如牛黄抱龙丸反复应用可致腹泻;大活络丸连服数日致上消化道出血;黄花夹竹桃等含有强心昔类中药长期应用可导致洋地黄样心脏中毒;云南白药连续服用可致血小板减少,皮肤斑痰点、牙龈出血或鼻衄等。

3、中药的特殊毒性反应

(1)依赖性
由于反复用药,长期用药,患者产生精神依赖,一旦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适量药物,症状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有个别中药和中成药长期用药亦可产生依赖性(或成瘾),如有报道21例患者因患习惯性便秘,长期服用番泻叶(5 - 9g开水池服,有的患者用药长达11年之久),停服则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失眠、瞳孔散大、厌食、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体重减轻等,其戒断症状类似吗啡依赖性的前驱症状,但程度较轻,此戒断症状可用其他药物如润肠丸等缓解或消除。因此对这些能产生依赖性的中药、中成药应严加控制管理。

(2)致畸、致癌、致突变

中药长期应用亦可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作用。如雷公藤为免疫抑制中药,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和红斑性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接触,可使人体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动物试验也证实,雷公藤的剂量超过25mg/kg可使小鼠染色体畸变。细辛挥发油有致突变作用。黄樟醚、半夏、板蓝根,喜树、花椒等均可引起染色体畸变。

第三类:中药的过敏反应

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中药或中成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中药、中成药亦可产生过敏反应,发生率与日俱增,有报道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中成药已达210种以上,其表现有轻有重,轻者表现皮疹、斑丘疹、红斑等,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致死者已不鲜见。

中草药成分复杂、品种繁多,其中不少具有抗原性,如动物药中的蛋白质、植物药中的多糖以及小分子物质、黄柏等中的小檗碱,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茶叶中的茶诚,颠茄中的莨菪碱等,均可诱发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其中以注射剂所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以过敏性休克最严重,死亡率高。从以上看出,中草药中只要含有生物活性基团的化学成分都有致敏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中草药过敏反应屡有发生,而且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起过敏反应报道的主要原因。

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一)药物因素

1、品种繁多
经历代本草不断增加,至今已逾万余种,这些药材来源复杂,其中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的也不少。因此,品种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药材的基原有数种甚至几十种,加白头翁就有16种,石斛有20多种植物来源,不同基原的药材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所出现的生物活性及毒性也就不同。
2、剂量过大
当今社会不少人片面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很小,在服用中药过程中认为用量多一点,时间长一点无关紧要。就目前资料所见,超剂量服药是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3、剂型改变
中药随剂型的改变,其理化性质以及药效,毒性也可能随之而变。一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效、毒理、疗效等不很清楚的情况下,尤其在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质量控制情况下制成针剂,应用时常发生不良反应。
4、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
中药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中药若不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入药.也是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5、药物不纯或受污染
中药材本身来自高山或农田、来源广而杂,包装和储运等都不根规范,容易造成霉变,虫
蛀、发酵、发芽、泛油等变化;中成药加工亦不够规范化,生产过程中控制不佳就易造成污染,这些被污染的中药服用后易导致不良反应。
6、方剂配伍不当
中医临床用药,多以方剂为主,一个方剂所用药味,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其功效应当是该方剂中所有药物的群体效应,若配伍不当,不仅降低疗效,还可能增加毒性。
7、中西药联用不当
近年来出现中西药共同伍用的制剂,由此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已时有报道。盲目的联用中西药物,不仅可相互产生拮抗,降低药效,而且还可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8、用法不当
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药物不同,使用方法则异,用法不当,就会导致不良反应。
9、药不对症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即指用药要因人因病因证因地因时而异,对症下药,随证加减,这是中医中药治病的精髓。同一药物,对证使用,可以治病,若不对证使用则可导致不良反应。

(二)体质因素

1、个体差异重视不够
由于患者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如种族、年龄、性别、体质、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精神状态等均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药物的敏感性、反应性、耐受性均有所不同。同时,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的长短以及有无兼证等都与中药的性味功效密切相关,若在用药时不加注意,也易引起不良反应。
2、免疫缺陷
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也可导致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
(三)其他因素
除以上因素可影响不良反应的产生外,还可收到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给药时间、给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患者使用中药需要怎么避免副作用?

1、掌握药物性味

患者如果想要单独使用中药,首先就要了解中药的性味,因为中药性味就直接决定了药效以及存在的不良反应。在中医使用药物的时候,一般是需要根据药物性味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药方是否起效的。所以首先想要起到养生效果,就要根据药物的性味来选择使用方法。

2、熟悉药物配比

大部分时候中药单独使用的效果往往有局限性,而且临床之中的病症表现或者是不良反应都比较复杂,并没有理论上那么单纯。所以患者如果自行使用药物,不论是进行护理或者是选择药膳,都需要熟悉药物的配比,这不仅仅能够充分发挥药物作用,还能够避免错误的药物配比引起中毒。

3、注意药物的炮制

目前临床中直接购买的各种中药,一般都是炮制之后的,所以患者就要注意药物的炮制方法。在炮制之后,药效会有一定的改变,就比如有一部分药物在炮制之后,可以更好的发挥活血补血的效果,而有一部分药物在炮制之后则是容易导致患者上火。因此要注意药物炮制方法,再选择使用方式,这样才能避免副作用。

4、注意药物的使用方式

大部分药物并非是单纯的服用就能取消的,所以患者在使用药物的时候还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方式,否则就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比如有部分药物需要碾碎后服用,而有部分药物则需要首先进行煎煮来去除毒性,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用法以及时间,往往就会导致毒性大大增加。

5、注意药物的清洗

患者如果是自行采摘药物来使用,则需要注意药物的清洗,因为有一部分药物可能会存在化学物质或者是农药残留,如果不能清洗的话,炮制过程中就会存在毒素风险,患者在服药后的副作用往往会更加严重。

如果患者要自行使用中药,往往就要注意中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各种中药在单独使用或者是进行烹饪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患者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用法,就更容易给身体带来影响。


中药副作用案例

女,34岁。看中医:坐月子期间,颈椎受风,排寒气中药。

喝了五天排寒气的中药,就突然失眠了;喝中药过程,全身发热出汗,上火;月经提前一个星期多;喝完五天中药;来月经后,经期没喝;经期吃了咳嗽药,抗生素消炎止咳类的;还喝了点五红汤,自己熬的,其它没什么变化的;已经20多天了,刚开始特别兴奋,完全睡不着,现在好点,隔天能睡着一次,隔天又睡不着,入睡困难,白天户外活动很充足(之前睡眠还可以,总感觉觉不够睡;本身虚弱,有点肝气郁结,但不至于影响睡眠);以前手脚凉,喝了药,手心脚心很热。

点评:

1,可能医师方子的热药和散寒药过头了;

2,中医:先把药物停了,看看症状和效果;建议采用逍遥丸(中成药名。为和解剂,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之功效。用于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3,营养疗法:色氨酸、GABA、维生素B、钙镁、辅酶Q10。


吃中药总流汗与发热的原因

1、 吃中药总流汗,全身非常热,有可能是服药不善而造成的。患者一定要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吃药,干万不要到一些中药店拿药来服食,那样有可能会出现服药不善,而造成的一些出现意外状况产生,一定要重视了。

2、 吃中药总流汗,全身非常热,有可能是剂量过猛而造成的。因此,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终止服食。也可能会给人体导致一些伤害,仅有恰当的服食,才会做到最好的实际效果。

3、 吃中药总流汗,浑身发热,有可能是一切正常状况。假如患者喝的是一些滋补养生的中药材,这可能是中药材药力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便会造成 患者出现流汗,并且浑身发热的状况,因此不必要太过担忧,它可能是一种一切正常的状况。


几类和发热相关的中药材:

1、紫苏叶

行气,和营。治疗感冒寒症,恶寒发热,咳嗽,喘气,胸腹胀痛,胎动不安。并可解鱼蟹毒。用以发烧感冒寒症,发热畏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气短不舒者。常搭配甜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具气滞血瘀胸闷气短者,多搭配香附、茯苓等,如苏散。

2、姜片

姜片温性,其独有的“姜辣素”能刺激性肠胃粘膜,使消化道血肿,消化吸收工作能力提高,能合理地医治吃寒凉食物过多而造成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吃过姜片后,人会出现全身发热的觉得,这是由于它能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系统加速,促进的身上的皮肤毛孔伸开,那样不仅可以把不必要的亚热带走,另外还把身体的病原菌、凉气一同带出。

3、茯苓中药材

茯苓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是茯苓,茯苓解肌降烧,生津解渴,透疹,生阳治腹泻,舒筋活血,醒酒毒。用以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干,解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脑中风,胸痹心痛,消毒杀菌伤中。冲调服食,一次1~2克,一日2~3次,可反复冲至无气味时连在残渣一起服食,可与别的药品搭配应用,或遵医嘱。

4、玫瑰花茶

玫瑰花茶 甘、寒,有活血祛瘀、通脉,散血祛毒,兼具益气养血功效功效,用以胃病、调理月经、麻疹、发热、黄胆、脾大等的医治。玫瑰花茶最普遍的食用方法便是泡水喝,比较简单好用,只需要取下适当的玫瑰花茶大约3到8根上下,添加沸水开展冲调就可以。


中药材不可以和什么同喝?

1,浓茶水:一般服食中药材时不必喝浓茶,由于荼叶里带有单宁酸,浓茶水里含的单宁酸大量,与中药材同服,会影响身体对中药材中成分的消化吸收,降低功效。

2,箩卜:服食中药材时不适合吃生萝卜(服行气化痰药以外),因箩卜有助消化、破气等作用,吃萝卜会消弱滋补功效,减少药力而达不上医治目地。

3,刺激性食物:性热刺激性食物性多湿热,耗气量动火作业。如服食清热解毒败毒、滋阴增液、散血补阴等中药材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内,须禁吃辛辣食物。

4,凉性食物:生冷食物类食材易刺激性消化道,影响肠胃对药品的消化吸收。

5,腥臊食材:一般中药材均有芬芳味道,带有很多的挥发油,赖以生存充分发挥医治功效,这类芬芳物质与腥臊味道不兼容。例如鱼、虾、海货腥味儿,牛羊膻味。对这些过敏性皮炎病人,在服食中药材期内务必禁吃腥臊的东西。

6,高热量食物:高热量食物性多黏腻,助湿生痰,润肠滞气,不容易消化和吸收,并且高热量食物与药品混和,更能阻拦肠胃对药品成分的消化吸收,进而减少功效。

7,吃中药不可以加糖:放糖服中药材会减少药力。首先,多食用糖会助热,假如患者有腹胀中满、舌苔厚腻等寒湿内停的症型时,一般禁止放糖,以防止副作用,喉咙有痰者也不适合服食。次之,白砂糖性凉、老红糖温性,假如把白砂糖添加湿热药物中,或把老红糖添加寒性药物中,都是变弱药效,阻拦药力的充足消化吸收,影响功效。


4种异常出汗一定要警惕

出汗是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天热或活动的时候,机体通过汗液的蒸发把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汗出得太多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过多会耗气,伤及津液而损心血。尤其是老年朋友,夏季常常有出虚汗的症状,此时更要警惕。

(1)手心脚心出汗多。平时手心容易出汗,脚汗、腋窝汗也出得厉害。《伤寒明理论》指出,“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这种出汗一般是脾胃、肠道不适的表现。如果伴有口干、牙龈肿痛,可服用清胃热的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如果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此外,也有一些外用的方法,比如用白矾或者葛根煎汤泡脚,或者用黄芪防风煎汤来洗手,时间久了,也会有所改善。

(2)头面部出汗多。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头顶出汗,宜滋肾清肺,可用麦冬等泡水喝;适当吃一点百合粳米粥,可以润肺止汗。每当吃饭时,就头汗淋漓,身体发热,这种要以泻胃火为主,并注意不要吃得太过油腻,多吃新鲜蔬菜,清淡饮食。也有人是因为湿气太重,额头部位爱出汗,平时要多吃利水排湿的食物,如薏米、山药、地瓜、冬瓜。

(3)白天动一动就大汗。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就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多食用山药、豆浆、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推荐一款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4)半夜出汗多。这种情况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较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盗汗”。这些人常有失眠、手脚心热、心烦、两颊潮红、口咽干燥等特点,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注意劳逸结合。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另外,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多汗,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长期服用中药,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吗?

适当喝中药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还能将体内的湿寒之气排出体外,并能减轻患病风险,对身体健康是很有益处。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经常喝中药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了呢?这类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长期服用中药治疗真的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吗。

如果你的身体比较虚弱,医生通常会让你选择服用中药来调理身体,因为中药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还能将体内的湿寒之气排出体外,还能缓解身体上的不适症状。

经常服用中药的确会使身体越来越虚弱,但身体状况可能也与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所以我们在服用中药时,尽量吃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才能更好的帮助调理身体,减轻中药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中药的副作用

1、肝脏受损:是药三分毒,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其中都带有毒素,长期服用药物会对肝脏带来刺激性,毕竟肝脏需要分解进入体内的药物,长期以往容易使肝细胞受损,增加肝脏负担。

2、肾脏受损:中药中的毒素和垃圾会对肾脏功能造成负担,而肾脏主要能帮助身体代谢毒素和垃圾,长期大量摄入中药,会使毒素和垃圾在体内无法排出出去,更容易使肾脏负担加重,长期喝中药,还容易加大患肾脏方面的。


中药毒副作用的防治方法

1、合理用药

由于一些药物的副作用较大,长期摄入或服用时间较长,很容易出现中毒等不良现象,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一定要学会合理用药。服药前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更要根据自身症状来对症下药,切勿过量使用或滥用药物。

2、使用合格药物

在购买中药时,一定要找到质量合格的中药,才能更有效的治疗疾病。中药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更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对于保证身体健康很有帮助。但我们绝不能因某一些重要的副作用就对重药全盘否定,实际上只要使用得当,副作用都是能有效避免的。


最后的话

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服用药物前不要盲目服用,一定要谨遵医嘱才能避免给身体带来伤害,避免出现得不偿失的效果。找到一个资深的健康管理师,既有中药西药的经验,又有膳食疗法和营养疗法的经验,还有运动疗法与音乐疗法的经验,可以做全面的全方位的全息营养健康管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