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在山西省原平县(今原平市)某部驻军服役。这年初秋的一天,我出差路过太原,抽空到山西省人民出版社探望政治理论组的编辑杨宗等同志。谈话间,得知出版社接到人民出版社的一个任务,要组织力量编写刘胡兰一书。后经省委宣传部批准,组织了一个由杨宗担任组长的工农兵写作组,运城解州化工厂的赵政民作为“工”的代表,在平陆插队的北京知青田岑代表“农”,我作为“兵”的代表。写作组一成立,就在杨宗带领下,雷厉风行地开展了调查走访等前期工作。
国庆节刚过,写作组全体成员队前往刘胡兰家乡文水县云周西村,住进了刘胡兰纪念馆的简易招待所,开展了走访当事人和收集核对刘胡兰纪念馆内全部文字资料的工作。在核对研究资料中,发现有些事件线索不甚清晰,有关重要人物前后职务称呼不一致等问题,杨宗即拍板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省戏协的郭恩徳带领,赴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找时任自治区妇联主任吕雪梅,了解核实刘胡兰的入党事实经过和细节,因为她是刘胡兰的入党介绍人。另一路由我负责,到四川成都找时任该省财贸组负责人米建书釆访询问有关史料。其间,还意外找到了山西南下干部刘芳。他曾任敌工站站长,活跃在文水平川,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军,是少年刘胡兰崇拜的抗日英雄之一。
至于《女英雄刘胡兰》 书中的插图和封面设计的人选,杨宗联系到了大名鼎鼎的《解放军报》 社美术组组长董辰生。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初次在刘胡兰纪念馆见到的老董,中等身材,一身军装,厚道朴实,沒有一点大画家的架子。董辰生的到来,惊动了山西著名画家杨力舟,他闻讯立即赶到云周西村与老董会面。那时的杨力舟比老董年轻得多,瘦瘦高高皮肤白净,说话轻言细语谦恭随和。就在当晚,我陪同他二人参加了云周西村铁姑娘战斗队的一次会议。在昏黄灯光下,两位画家开始了紧张的速写写生,他俩态度认真,画技娴熟,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魔术般地出现在他们笔下,令我惊叹不已。
第二年春季的一天,杨宗给我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原来是董辰生在设计构思刘胡兰书的封面时产生了困难,特意来太原希望我们再提供一些有关影像资料。杨宗灵机一动,想到了家住太原的刘胡兰胞妹刘爱兰。并且还得知,与刘胡兰同村的伙伴玉兰子,也在太原工作。杨宗给我的任务是,让玉兰子带我到刘胡兰妺妺家,设法借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交给老董作为设计封面的参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胡兰有生以来只照过一次集体相,但那张照片已遗失。而爱兰子与刘胡兰是同父同母的亲姐妹,据其家人和村里老人讲,无论是身材还是五官,俩人都十分相像。
很快,我找到了玉兰子。当我告之来意后,她很是热情,连声称好,立即请假放下手头工作,带我前往爱兰子家。途中,细心的她还特别告诫我,见到爱兰子后,千万别说自己是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只说是相跟着一块儿来玩的。否则爱兰子容易受刺激。原来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当天,云周西村全村男女老少都被阎军驱赶到现场观看,以达到其震慑人心的罪恶目的。十一二岁的爱兰子亲眼近距离看到姐姐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精神受到巨大刺激。事发后不久,作为英雄烈士的妹妹,被解放军西南文工团招收参军。但她毕竟年纪小,难以自我调整心灵受到的巨大伤害,以致影响正常工作,只得转业回到地方。来到爱兰子家后,我见到的她40岁左右,身材高挑勻称,皮肤白晰,五官端正,言语正常,衣着整洁,细看之下仍有文艺工作者的痕迹。只是在给我们倒茶水时双手微微颤抖。简短寒暄之后,玉兰子很快就将话题引到她在西南军区文工团时的情形。爱兰子一下子变得很健谈,立即找出一本相册翻给我们看。我突然看到一张她16岁时在文工团照的半身像,就称赞说这张照片真好。 玉兰子心领神会,要下了这张照片转交给我。对此,我如获至宝,将这张照片很快交给董辰生。老董看后十分满意,说有了这张照片,当年刘胡兰的形象就在脑中立起来了。他回京后很快就完成了刘胡兰一书的封面设计。
《女英雄刘胡兰》 一书定稿后,分别以人民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同时印刷出版在全国发行,发行数超过百万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先后两次播放全书,社会影响很好。 我参与这本书的写作全过程,成为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