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革命家”孙中山的“卖国职业史”
作者:何新
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孙中山从辛亥革命前,到他死的那一刻,都在致力于破坏,拙于建设。辛亥革命后不久,失去总统权位的孙中山,由于没有当上皇帝,心理严重失衡,开始了所谓的“二次革命”。从此,中国更是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其根源无不与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有关。
为夺取最高权力,当上“皇帝”,孙中山通过革命手段,希望乱中求机会。为了得到自己发动革命暴乱的资本,孙中山为出卖国家权益,周游列国,换取日本,德国,苏联的金钱,把中国一次又一次地推入内战的血海。
辛亥之前,他接受日本政府津贴,游走于英、法、美政府之间,以东北,新疆,西藏,外蒙领土为条件,试图换取列强支持。不果。
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的孙中山主动与日本政府签订十一条(原件为普大教授Jason于1986年在日本档案中发现),是为二十一条之源本。为此,孙得到日本军部140万日元资助。
1917年,孙通过留英学生曹亚伯从德国政府拿到200万鹰洋,在广州建立政府,向支持英法的段祺瑞政府宣战。又不果。
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大使越飞签订“孙文越飞宣言”,放弃中国对外蒙和中东路的权益,换取苏俄三千万卢布援助,以资助北伐。
正如梁启超所说:“孙文晚年已整个做了苏俄傀儡,没有丝毫自由”。苏俄花费巨款,支持孙中山革命,用心险恶,是要“立足于日美中三国利益发生冲突,要采取 一切手段来加剧这种冲突”。(维辛斯基)同样,许多支持孙中山的“日本友人”也并非真正把他当做朋友。“彼等虽是一批废物,但现在愿以重金购置之”。(犬 养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