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1-02-24 12:56:11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学家蒋方震,曾总结到“在中国,山东省当兵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直隶和河南”。庞大的陆军人数使政府经济往往捉襟见肘,长期拖欠军饷成为了军中常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争频发,各派军阀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便大肆扩充军队,伴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费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兵愈多则饷愈少。北洋元年“当时南北双方兵力共有九十五万九千八百零八人(约合九十个师),饷数共有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二千八百六十多元”,相较于满清而言,军费增加了几近一倍。

至1916袁世凯称帝之时全国军队共有“八十七万八千零十人”,军费预算则为“一亿四千二百二十五万多元”,占当时北洋政府年度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1919年起,自直皖相争始,北洋各系军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战争不断,军队和军费的规模也更加庞大。1919年“全国军队人数达到138万多人”,“

对数目庞大的车费支出,中央和地方对于军饷往往横征暴敛,但仍无法补空庞大的军费窟窿,“故每月应领额数,往往不能如期照发,甚至延欠数月始行补给。数年以来大率如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军队,长期积欠军饷为常有之事,“甚至中央直属的劲旅吴佩孚的第三师,从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三年年都要追索欠饷”,军饷问题成为了刺激军队内部变乱的重要因素。

士兵当兵打仗是为了吃军粮,但士兵本身待遇就很低,“像我们当弟兄的辅兵顶多的四两八钱,正兵顶多五两二钱。这四五两银子,扣去伙食,还不够零用,更不能养家”,养家糊口尚且不足,而仅有的军饷常常积欠,发下之后又被克扣,难以保证温饱,长此以往,军队哗变不可避免。

1913年3月2日,“驻周口之防军因饷到稍迟,全营哗变,史管带现尚不知下落”。1920年4月4日夜,吴光新在信阳的驻军5营,因超过8个月未曾发饷,士兵每月仅能得饷元5枚或8枚,仅够士兵喝粥而己。至3月底,吴军曾暂发军饷两个月,数万元,军心稍安。但军饷发下之后,经过层层盘剥,“至发放时每棚仅得钱千文,兵士得钱八百文,全军大哗,仍将饷钱全数退还旅长,声言情愿解散回家,不能在此挨饿,旅长赵汇福置之不理,酝酿三日夜,遂如炸药之爆发不可收拾矣”,军队恼羞成怒,遂趁势哗变。

1920年驻归德之毅军己有4个月饷未曾发饷,军队时常有变乱风声。5月上旬“驻扎马木集之毅军突又发生第二次之哗变,一时枪声隆隆,喊声不绝”。1922年7月14日,驻卫辉之北洋第二十四师,“因不发饷银哗变,肆意抢劫纵火”。1926年5月10日,驻马店所驻之袁家骥军队“忽于五月十日因饷未发给,发生问题,袁家骥统率甚严,立传团长问题,而团长恐有意外,煽惑军队肇事,适袁之卫队操切从事,以致激起新招团部军队之哗变”。

总之,军饷的拖欠和克扣是激发兵变的最直接的原因,因军饷问题所造成的兵变贯穿整个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无论是河南本省军队或是客军都无法避免军饷的拖欠。北洋军中曾传颂一首“兵变歌”:“莫打鼓,莫打锣,听我唱个兵变歌。处处兵变有原因,提起原因脑煞人。今日杀,明日战,替官长做了一碗现成饭。官长日肥兵日瘦,半年军饷全刻扣。你督军,我司令,装满腰包不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