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与财富成反比2021-05-31 23:52:39

 

抗日战争中,日军在武器装备上较我军最强者其实是火炮。

抗战初期,日军除了独立的重炮兵部队外,在步兵师团编有炮兵联队,在精锐步兵联队编有炮兵中队和速射炮中队,在步兵大队还有一个炮兵小队,通常装备2门92式步兵炮,因此该炮也常被称为是“大队炮”。

对比日军编制完善、数量众多的炮兵部队,中国军队只有少量的重炮部队,虽然其中个别型号火炮的性能不错,但是火炮数量及弹药量则严重不足。而除了独立炮兵部队外,在中国军队绝大多数的军师级单位,连山炮都是极少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师属炮兵营其实只装备了迫击炮。

而在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重火力更为贫乏。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还是以国内战争中缴获的数门山炮,加上从滹沱河中捞出晋绥军遗弃的8门山炮,才以此为基础编成的。

此后在抗日战场上八路军陆续缴获有山炮、步兵炮、迫击炮,这些缴获的火炮便是总部炮兵团及各大根据地炮兵最宝贵的武器。但也正因为十分宝贵,而且数量较少,山炮、步兵炮大都集中于军区一级,在团级以下部队中,最好的装备基本就是迫击炮,而且迫击炮的装备量也特别少,绝大多数步兵团甚至连这个都没有。

即便是有迫击炮的部队,弹药也往往很成问题,比如山东军区八路军在一次实力统计中,滨海军区的第4、6、13团,三个主力团一共只有1门迫击炮,炮弹也只有12发。

在这种情况下,若非是极为重要的战斗,否则连迫击炮弹都打不起。因此日军但凡是遇到有迫击炮投入作战的八路军,都会判断为是主力部队。

同样地,也正是因为欺负八路军炮少、炮弹更少,其才有底气在华北大力推进碉堡战术,以星罗棋布的炮楼为点,道路为线,然后将敌后战场分割为若干小块,不断出动兵力“扫荡”,以挤压八路军的生存空间。

以当时日伪军炮楼的构筑标准而言,其实并不算复杂,但依靠步枪、手榴弹去打往往牺牲不小。所以有炮很关键,可炮又从哪里来呢?

自国府处自然得不到,我军有限的兵工厂也造不出很复杂的炮,因此只能是以缴获为主。

而本文标题中所说的“八分区两大宝,七团加大炮”,其中的“大炮”便是缴获来的。我们也从当年根据地群众口中的这句话,来讲讲其背后的一段抗战史。

八分区,第八军分区的简称,抗战时期敌后战场这样的军分区有很多,这里的八分区指的是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

而七团指的是在1940年八路军整编后诞生的第115师教导第3旅第7团,而这个团可不简单,因为它是一支老红军部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其中红1军团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343旅685团,而红2师5团改编为685团的第2营。红5团有着南昌起义和井冈山的老底子,是红军的精华部队,有模范红5团之称。缩编为685团第2营后,首任营长为曾国华(开国中将)。

在平型关之战中,2营5连连长曾宪生牺牲、指导员杨俊生(开国少将)重伤,所在连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曾国华率2营加1营4连独立活动,随343旅副旅长周建屏(1938年旧伤复发去世)开赴冀西。

晋察冀军区成立时,周建屏为第4军分区司令员,而曾国华所率部队在笔者老家平山县,与平山游击第一大队合编为支队,史称曾国华支队。对内称五支队,对外称永兴支队,实际恢复了红5团的建制。

1938年,5支队先后转战晋东南、冀南,随后向冀鲁边进发;不久后,343旅政委萧华率200余名干部抵达冀鲁边,成立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下辖4支队、5支队和6支队。

1939年,由于日寇封锁、“扫荡”,冀鲁边粮食极度困难,5支队转入鲁西山区;次年与山纵第6支队合编为运河支队。

1940年底,115师系统部队整编,运河支队与独立支队第2团合编为教导第3旅,其中7团即是原5支队5团,亦即模范红5团的后续部队。

所以说,7团这种转战晋冀鲁的老红军部队肯定是一大宝,而另一大宝“大炮”其实指的是缴获日军的92式步兵炮。

大家可能会说了,区区92式步兵炮怎么也算大炮呢?

的确,按照正常理解,92式步兵炮确实到不了大炮的级别。可很多话,我们要放在当时的那个背景下去看。在我军连复装子弹都要数着打的那个年代,92式步兵炮还真就是“大炮”。

而且对日军而言,虽然92式步兵炮的级别是大队炮,但也是极为重视的。最关键的是这种炮不能让八路军给缴获了,因为只要丢掉这一门炮,就意味着附近方圆几十里的日伪据点不再安全,这个附带后果对日伪军而言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但凡是日军作战带炮出动的,一般都有较多兵力,我军也的确不好缴获此类火炮。但不好缴获,不代表缴获不了,要不然八分区这门炮怎么来的呢?

1940年底,当时还是鲁西军区时期,军区司令员兼教导第3旅旅长杨勇(开国上将)决定7团借着掩护9团开辟巨野以南根据地的机会,打击郓城县地区的日军。

当时郓城县地区的日军为第32师团的一个大队,还掌控了大批伪军,其以县城为大本营,在交通要道构筑据点,以分割我敌后根据地。

其中有一个叫做候集的据点内驻日军1个小队外加伪军100余人,这个据点属于中等据点,兵力虽不是很多,但防御工事坚固。每次候集据点的日伪军发现我军后,即向郓城县的日军大队通告消息,后者便携带92式步兵炮出动遥相呼应。

杨勇与政委苏振华(开国上将)、副旅长王秉璋(开国中将)、政治部主任曾思玉(开国中将)商议后,决定佯攻候集据点,吸引郓城县日伪军出动,然后围点打援,拿下日军的步兵炮,为此还向部队提出了“打胜仗,缴大炮,迎接1941年”的口号。

具体主攻的部队便是7团,此时团长为刘正(1942年牺牲)、政委为我们上面提过的杨俊生。

1941年初,杨勇、王秉璋、刘正、杨俊生等领导干部带营连长们分别化装成农民及小商贩侦察地形,发现候集东南的潘溪渡地形较好,决定在此打击日军增援部队。

具体部署是以旅特务营佯攻候集据点,7团占领预定设伏地域的村落,打一场村落伏击战,旅骑兵连及分区部队担负警戒和阻敌二次增援的任务。战斗前,部队在类似地形环境下提前组织了演练,并制定了各种情况的预案。

1月7日,我佯攻战斗打响,郓城县日军在候集据点的求援下派出了日军1个中队、伪军1个大队,携1门92式步兵炮救援。

当时全面抗战已经打了3年多,日军也极怕八路军打伏击,遂派出10余名伪军到附近村落打探,结果路口碰到的都是化装的八路军侦察员。这些伪军警惕性很高,又到村里盘问,群众配合得很好,说哪有什么八路,得到伪军回报后,日伪军大队才继续前进。

但是日军仍害怕被打伏击,让伪军大队打头阵,自己在后方跟着。而伪军完全进入我伏击圈时,日军才进入了一部分。而且有日军前导骑兵发现情况不妙,立即回撤,我战场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开火。

日军此行有4辆汽车,是我军的首要攻击目标,汽车打瘫后全线攻击。伪军战斗力差,最先被打垮,而日军则不好打,一部日军带轻重机枪到坟地里抵抗,另一部携步兵炮对我射击。

1941年的日军战斗力仍然是不弱的,但是有老红军底子的7团战力也同样不差,而且还是预先设伏战斗,兵力也占有绝对优势。

日军依托步兵炮对我射击,其实反倒令我战场指挥员非常兴奋,因为此战的目的之一本来就有缴获火炮。因此部队听到炮响,直接端着刺刀就冲了过来,最终战至黄昏,终于将被围日军歼灭,成功缴获了火炮。

在此过程中,郓城县日军再度来援,但被我骑兵连等部队阻击,只能是无可奈何。

潘溪渡战斗除了歼灭日伪军大批援军外,还毙伤候集据点及郓城再次来援之敌一部,共毙伤日军160余人、毙俘伪军130余人,焚毁敌汽车4辆,缴获1门92式步兵炮、2挺重机枪、6挺轻机枪,其他长短枪190余支、钢盔100余顶,我军牺牲32人、负伤106人。

这支战斗中,我军付出的代价不小,但日伪军的损失更大,不仅损伤了约1个中队的兵力,关键还丢了1门92式步兵炮和8挺轻重机枪。

当时的总体形势是敌强我弱,在判定鲁西区八路军有相当实力后,日军迅速发动了报复性大“扫荡”,并打出了“夺回大炮,活捉杨勇”的口号。

我们之前讲过的苏村阻击战便发生在这次反“扫荡”中,在潘溪渡战斗中担负佯攻任务的教导第3旅特务营,在苏村又以2个连的4个老兵排阻击日军数千人,激战一整天后自营长、教导员以下大部牺牲,日军又施放毒气,最终在苏村阻敌的八路军有126人牺牲,仅副教导员秦光等8人负重伤,经群众救回后生还。

敌后战场的反“扫荡”作战就是如此,虽然单次的战斗规模不会很大,但却异常残酷,整连整排的伤亡和牺牲几乎在每次反“扫荡”中都会出现。而部队的战斗力也便是在那一次次艰苦的战斗中,不断形成的。

敌军这次“扫荡”的目的之一是找炮,虽然说200多公斤的体量在火炮中算小的了,但对于运动转移中的我军依然很“重”。由于在战斗中没有缴获到能用的炮弹,而且当时刚刚缴到火炮,部队也不太会操弄,因此这门炮便被拆解开秘密埋藏了。

不过这门火炮的传奇可远没有结束,好不容易缴获的火炮,八路军又怎会让其一直深埋于地下呢?

borisg2021-06-01 01:33:01
1。九六式150榴弹炮。2。三八式75野炮
longmarch2021-06-01 04:37:48
二十万发日军火炮揍得国军无还手之力, 打赢了淮海战役
hkzs2021-06-01 08:42:43
苏联给的。
A老汉2021-06-01 15:55:00
缴获的掷弹筒也很不错
老生常谈122021-06-01 17:18:07
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40万发炮弹送到淮海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