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人的政治权利——在中国
The political rights of environmental activists—in China
戴晴 2016年7月
翻到这篇口述,映在读者脑海里的,无疑是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与繁华大都的中国人——阔绰、昂扬、睥睨一切、气贯长虹……。此景象,在19乃至20世纪最后几年之前,是不大看得到的。究其原因,无论出于艳羡还是憎恶,那答案,竟是一样:崛起啊,人家大国崛起了!
“崛起”:GDP飞速增长,“第二超级大国”,先进的、大杀伤力的兵器……都不错。问题是,这些,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说,这无比骄傲的“崛起”,要不要付出代价?付出的是什么?谁来付?
?21世纪的国际秩序,早已不是大英帝国以战舰开道,处处建立殖民地。中国之“崛起”,靠的是红色专制,以及专制下的巧取豪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啊,为这光鲜与放恣付出的,是整社会沉默的弱势底层,是不知自己基本权利的农民工;是沉默的大地、森林、矿藏、土地、河流。
但觉醒了、具有国际眼界与胸怀的知识人拒绝沉默。与世界上其他环保同道相比,爱憎、认知、勇气、责任心,不相径庭,差别在于——中国环保人的政治权利:可以得到真相么?可以发言么?可以集会么?可以筹建组织么?可以接受捐助么?可以走进政府的决策殿堂,直抒自己的见解么?
自然之友,这个仍然没有能够获得社团资格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上述诸项,不能说如现在正写着这篇导语的DQ一样全部遭褫夺,却须时时处处 “自我制约”。
就是在如此捆绑中,总干事张伯驹,撇下他那一代年轻人的热闹舒闲,走入“小南海”——这个谁都知道事关重大,但对其决策与推进已从徒劳走向冷漠的又一个灾难性大坝工程 。
在这篇口述中,读者感到的,是压抑着的愤怒与无奈。在想做的与被允许做的之间,差距难于想象。事实面前,叙述者克制着:不追问制度性蛮横,不深挖权钱交易,不坚持公众监督的权利,只把话题柔和再柔和……。
而小南海命运最终定夺,竟好像与他们的努力无丝毫关联;他们——如全世界所有环保战友们所为——调研、分析、寻求机会进言……在今天的中国,最多,也就是政客们手里的一张牌。而中国最珍贵的资源与环境的命运,只或悲或喜地落在上层政客权斗的结果里。
三峡工程正是前鉴。
权斗,哪怕朝代翻覆,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一时的热闹。但江河、森林和永远消逝的物种呢?
叙述者,把他的青春岁月,投进艰巨的、可能也是了无声息、了无痕迹的抗争中。在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如一张废纸的中国,我不敢为他们鼓劲。但是,艰难行走在沉沉的黑夜里,谁不需要理解与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