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不扯淡,直接说中法战争大结局。
有名将孤拔的指挥,加上法军准备充足,第二次基隆之战,刘铭传亲自上前线督战也不顶事了。激战半天,法军拿下了基隆,刘铭传退往台北。
与孤拔的百战百胜相比,指挥淡水之战利士比又现眼了。在清军守将孙开华的指挥下,利士比又重蹈了第一次基隆之战的覆辙——炮轰、登陆、挺进、遇伏、撤退。
淡水之战,法军失踪和阵亡17人,受伤48人,清军伤亡近三百人。然而,对于清国来说,这仍然是一场大捷,这也必须是一场大捷。
淡水之战刚一结束,刘铭传指示下面的人写了一篇战报:斩首二十五级,内有兵酋二人,枪毙三百余人,敌乃大溃。我军直追至海岸,敌兵溺海者更七、八十人……。
英雄人物刘铭传啥时候学会吹嘘了?
第一,在大清,不吹的官员是不存在的,这是大清的传统;
第二,大清正处于全面抗击法国侵略的紧要关头,此时必须坚持正面宣传,哪怕夸张,绝对不能出现令人泄气的言论,这是大局;
第三,在大清国,没有谁会闲的蛋疼,去关心具体的伤亡数字,大家只会记住胜利负结局。
鉴于兵力不足以征服台湾,孤拔决定改变战略。
法国远东舰队到处作战,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绑票大清一两个城市,逼迫大清交赎金。远东舰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都是没有战略意义的胜利。
孤拔决定这次要玩一票大的。
10月20日,孤拔下令封锁台湾海峡。意思很明显:以台湾为质,逼迫大清屈服。
这一次,孤拔的手感很准,一下子就触碰到了大清的痛点。
02
得知台湾被困,清廷不淡定了。
台湾孤悬海外,很多必备物资都需要从大陆运过去,现在法国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如果不打破封锁,驻台清军迟早得玩完,台湾则会被法国占领。
如何救援台湾?
清国决定利用中立国的船只偷偷穿过封锁线,向台湾军民输血。显然,这种方式只能轻微缓解饥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0月26日,督办福建军务的新钦差大臣左宗棠上奏朝廷:要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运输行动,具体而言,就是从南洋水师抽调5艘军舰,再从北洋水师抽调5艘军舰,合力为满载援兵和物资的商船护航,援助台湾。
11月,清廷同意了左宗棠的建议,命令李鸿章和曾国荃两位大佬配合。
李鸿章反应很积极,派出了北洋水师的王牌——超勇舰和扬威舰。
老李,不是说好的5艘吗?怎么才2艘?北洋水师的灵魂级战舰定远舰和镇远舰呢?
别玩穿越好不好,此时北洋水师还没成军呢,牛逼的战舰还在德国的造船厂,战争打完后才德国才交货。此时北洋水师就这两艘船拿得出手,所以也别怪老李小气。
曾国荃也很配合,与李鸿章商量后,从南洋水师派出了5艘新锐军舰,包括开济号、南琛号、南瑞号3艘巡洋舰和澄庆号、驭远号2艘炮舰。
到了12月,南北洋军舰组成的混合舰队也要出发了。然而,关键时刻,朝鲜这个拖油瓶又扯大清国的蛋了。
上次是壬午政变,这次是甲申政变。
政变的过程很简单:
12月4日,以金玉均为代表的开化党人,在日本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他们暗杀大臣,冲击皇宫,劫持国王,企图夺取朝鲜政权,推行改革。
金玉均等跳梁小丑还胡说什么朝鲜跟着大清混没前途,要挟朝鲜国王与大清一刀两断,倒向日本帝国主义,走向他所谓的新生之路!
很显然,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疯狂举动是注定会失败的。在广大朝鲜人民的泣血祈求下,在朝鲜政府的殷殷期盼下,袁世凯率领驻朝清军果断出手,一举粉碎开化党人的反革命政变。
虽然袁世凯雷厉风行的镇压了开化党人的政变,但是这次政变的幕后主使日本人却不甘心失败,一直蠢蠢欲动,想找大清的茬。
为了震慑日本人,稳定朝鲜局面,袁世凯电告李鸿章,请求派北洋水师来朝鲜压阵。
李鸿章权衡利弊,决定调超勇舰和扬威舰前往朝鲜。
03
失去了2艘主力战舰随行,南洋水师剩下的5艘军舰顿时没了底气,然而军令如山,不能违抗,这5艘军舰也只得硬着头皮南下,一路磨磨蹭蹭,心情比上坟还沉重。
得知南洋水师南下援台,孤拔当即把封锁海峡的任务甩给了利士比,然后亲自率领舰队前来截击南洋水师。
不要问孤拔是如何知道南洋水师南下援台的情报的,对任何一个强国而言,大清国是没有秘密的。对大清民众而言,只要法国人给钱,参加法军打清军都是没有问题的。
茫茫大海,一支舰队要找到另一支舰队谈何容易?
不知是孤拔太猛,还是南洋水师运气太差,1885年2月13日凌晨,两支舰队在檀头山(今宁波市象山县檀头山)附近海域相遇了。
看到杀气腾腾的法国舰队,南洋水师明白:完了。
主帅也很英明,果断下令逃跑:3艘巡洋舰航速较快,一溜烟跑出了老远,2艘炮舰航速较慢,只得朝另一个方向逃跑。
孤拔当机立断,命令3艘偏小的军舰追击炮舰,自己亲自带领4艘大舰狂追巡洋舰。
海孤拔的速度不可谓不快,然并卵,海面突然起雾,巡洋舰趁机逃的无影无踪;不过炮舰就没那么幸运了,被法国舰队堵到了附近的石浦港。
2月15日夜,已成惊弓之鸟的两艘炮舰以为敌军偷袭,不分敌我,胡乱开炮,互殴半夜,双双over。(此事至今存疑)
孤拔收兵,继续封锁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被封锁四个多月了,清国依然没有屈服的意思。
不得已,法国只得再下猛药。
2月26日,巴黎又来了命令:稻米禁运——任何国家的船只都不允许在中国沿海载运稻米。
中国缺粮食吗?当然不缺。
为什么禁运稻米呢?还是为了逼迫清廷屈服。
在说太平天国的时候,我们讲过大清的漕运。简单说来,就是北方物资匮乏,南方物资充足,取长补短,清政府会通过大运河和海运将南方的物资运往北方。
在这些运往北方的物资中,稻米占了很大比例。法国禁运稻米,就是为了截断通往北京的粮道。南粮不能北运,北方的粮食和食品价格就会飞涨,同时,漕运线上的工人就会失业,两者一结合,社会就会动乱。到时候,大清连维稳都顾不过来,还会有精力和法国交战?
接到命令后,孤拔再次亲自带队,准备前往长江口执行拦截运粮船的任务,途径镇海时,孤拔猛然发现了之前逃走的南洋舰队的3艘巡洋舰。
冤家路窄啊!
3艘军舰也很机灵,一头扎进了镇海港,打死都不出来。
镇海港有一套完整的防御工事,兵多,炮台多,还有水雷阵。
3月1日,孤拔的舰队和镇海炮台相互炮轰一阵后,镇海之战结束。
孤拔明白,这仗没法打。镇海港的防御很严密,而且镇海附近海域水太浅,不利于法国军舰靠近炮击。于是,法国军舰围而不打,将这3艘巡洋舰死死困在港口,直到战争结束。
按照惯例,大清又出现了一篇振奋人心的新闻——镇海大捷!
镇海之战后,为了给远东舰队找个合适的家,孤拔于3月31日带队攻占了澎湖,至此,中法之间的海上战争基本结束。
04
中法在东南沿海大打出手时,越南战场上的陆战也在继续。
1884年6月23日观音桥事件之后,随着谈判陷入僵局,中法关系日趋紧张,云南和广西的清军也开始分路集结,向越南推进。10月,法军兵分两路反击,轻松击败了清军。
1885年2月,为了配合远东舰队,驻越法军再次发飙。
尼格里准将率军突然向重镇谅山发动进攻,广西提督苏元春败走,而后,法军一鼓作气连下文渊、镇南关,杀进了中国本土。
巴黎的茹费理闻讯连忙制止:快点给我撤回来!
在巴黎的命令和清军的反击下,法军最终毁关而退!
对大清而言,打一两次小规模的败仗是不算什么的,大不了换人,增兵,继续再来。
连续增兵,使得镇南关的清军数量突破了四万人。这些军队来自滇、皖,鄂、粤、桂等好几个省,派系林立,一个比一个拽,主帅潘鼎新根本玩不转。
更要命的是,潘鼎新一败再败,威望一落千丈,已经没人买账了!
中法战争形势图
没有能够压阵的主帅,还怎么打仗?
广西按察使李秉衡在龙州召集诸将召开军事会议,选举主帅。
最终,清军元老、七十岁的老将冯子材众望所归,被与会诸将一致推举为主帅。
冯子材成为主帅后,大力整军备战,修筑工事,积极准备反击法军。
3月19日,冯子材得到探子密报:法军正在集结兵力,打算进攻龙州。为了打乱法军的计划,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21日,冯子材派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文渊,小有斩获。
清军竟敢主动进攻?尼格里大怒,决定报复。
23日,尼格里集结了谅山前线的所有兵力——2100多名法军,向镇南关进发。
人一愤怒,智商就会捉急。
纠集两千人就敢朝数万清军的阵地猛攻,真当自己以一当十了。
老冯也不是庸人,清军也不都是废物,更何况清军还占着地形优势呢,尼格里凭什么赢?
镇南关一战,以尼格里的败退而告终,此役法军死伤275多人,其中战死74人(此数据是法军自己统计的伤亡人数,清军一向没有具体数字,只是“歼敌数千”云云),清军伤亡超过1500人,是为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之后,冯子材命令全线反攻。
28日,清军追至谅山,由于尼格里负伤,指挥权交给了尼格里的副手赫本哲。赫本哲经验不足,心理又太脆弱,面对数万清军的追击,他只能干一件事:撤。
于是清军相继占领了谅山、谷松、屯梅、观音桥等地,把战线推进到了郎甲、船头一带。
相对于之前法军个位数的阵亡,镇南关大捷一下子击毙了几十枚法军,的确算得上是一次大捷。
根据经验,如此轰动的胜仗,会有很大的宣传空间。于是,众口一吹,镇南关大捷成了彪炳史册的大事,在晚清屈辱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事实上,相对于整个北圻而言,镇南关大捷后清军收复的地方是很小的,换句话说,镇南关大捷并没有怎么改变中法在越南的态势,要知道,此时驻越法军还有两万多人。
05
镇南关大捷没有给驻越法军造成毁灭性打击,但是却对巴黎的茹费理内阁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法国的反对党抓住法军在北圻的失利大做文章,大打舆论,法国媒体满嘴跑火车,他们使用夸张手法渲染法军的失败,吸引民众的眼球,于是倒茹费理的人越来越多,茹费理内阁岌岌可危。
3月30日,茹费理内阁提出了一项追加军费预算的议案,不料遭到反对党群起抨击,最终议案没有通过。内阁遭受信任危机,茹费理不得不辞职。
从巴黎公社到纳粹占领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70年的时间里换了无数个总理,茹费理只是其中一个。在民主国家,尤其是在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换总理和换内裤一样频繁也不奇怪,变不了天!
茹费理下台了,战争还得继续,不过也难以为继了。
对清国而言,战争进行到现在,已经花费了几千万两银子,再继续硬扛,国家有破产的可能,更严重的,宝岛台湾至今还被法国人绑架着。更何况,朝鲜也不太平,日本虎视眈眈,让人不得不防。
对法国而言,虽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却没有打趴清国,这让法国在国际上很没面子,况且,政府花了那么多钱,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回报,这样的结果也难也向纳税人交代。
战争打成胶着状态,双赢的办法只有一个:和谈。
事实上,一直以来,不论前线的战斗多么激烈,中法之间的接触和谈判都没有彻底断绝。在清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及清国海关驻英国办事处主任金登干等人的斡旋下,清国和法国开始和谈。
1885年4月4日,法国外交官毕乐和金登干在巴黎签订了停战协定。然后,清军分批从越南撤回,孤拔则解除了对台湾海峡的封锁。
6月9日,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内容嘛,与一年前的李鸿章与福禄诺签订的《中法简明条约》差不多,只是更加细化了。也就是说,双方大打了一年,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对大清国而言,战争过后,既没有割地,也没有赔款,感觉有点不习惯。
最后,交代一下主要演员的结局:
孤拔:就在《中法新约》签订两天后,一代名将孤拔挂了,病死在了军舰上。当然,从政治上讲,孤拔是不能病死的,于是孤拔之死演义出了很多版本,在这些版本中,孤拔无一例外的都是被清军击伤不治而亡的,只是具体击伤的方式不同。
刘铭传:中法战争之后,刘铭传如愿以偿的成了台湾首任巡抚,1891年刘铭传因政治斗争失利,被迫去职。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刘铭传郁闷而死。
冯子材:中法战争后,冯子材自然老去,卒于1903年。
刘永福:中法战争后,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之后成了一名大清军官,甲午战争期间,曾率领黑旗军赴台抗日,卒于1917年。
唐景崧:中法战争后,唐景崧去了台湾搞大开发,甲午战争期间,唐景崧任台湾巡抚,后来台湾军民成立了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出任大总统,抗日失败后,唐景崧逃回广西老家,从此潜心研究桂剧,终成一代桂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