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苏俄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国家体制,这种体制后来严重助长了苏俄干部特权的滋长。
而对于苏联后期的腐败现象,许多苏联史学家有一个固定印象,即苏联领导干部的腐化行为主要是在苏联迈入经济繁荣时期开始的,也就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但随着俄罗斯官方文献的解密,一些事实也逐渐浮出水面。
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苏俄国内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因此,为遏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危机的情况,列宁决定将战时经济政策废止,实行新的经济政策。
正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过程中,苏俄的一些干部堕入泥潭,在诸多方面出现了不同的腐化现象,这些腐化现象在现在看来都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显示,腐败现象是随着新经济体制的确立而产生的。当时为了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成分的积极性,苏俄国内对经济战线的干部待遇极为优渥,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干部享受高福利,而且他还有权独立组织企业的生产。或许正因为如此,有些苏俄经济干部才会滋长不正之风。
1923年11月5日,时任苏俄中央工农检察院主席的古比雪夫在《致苏维埃与经济机关领导人》一文中指出,经济干部的腐败现象已经极为突出。他指出:“尽管国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但是我们的某些苏维埃机关和企业家(指经济干部)却随意的对待一些支出,而且这些支出往往都数额巨大。”
古比雪夫的批评确实符合事实,当时几乎每个机关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当地财政置办小轿车,怎么豪华怎么来。
除此之外,苏俄干部浪费公款的现象也极为普遍,表现在吃、住、玩等诸多方面。据1923年苏俄中央发布的《关于同浪费作斗争》一文指出,个别地方负责人的住宅装饰的过于奢华,而赛马出行、玩纸牌的现象更是无处不在。
事实上,有些苏俄干部在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确实一心想谋取私利。根据古比雪夫的报告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苏俄国家政治安保总局已经掌握了不少贪腐干部的信息,时任苏俄纺织工业托拉斯主席的勃拉戈夫就是其中之一。
据悉,勃拉戈夫在任期间不断收受商人财物的贿赂,包括几串钻石项链、金表、金烟盒。当然,勃拉戈夫并不是个例,反面例子还有苏俄银行的首脑克拉斯诺谢科夫。他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扶持弟弟发财,以此来维持放荡的私生活。
实际上,贪污腐败、挪用公款是苏俄干部最普遍的职务舞弊行为之一。某些苏俄干部在掌握一定权力后,就打起了挪用公款的主义主意,相关情况可以在1925年间莫斯科省法庭的卷宗中表现出来。
据悉,仅在1925年3—9月间,莫斯科省法庭就接受了786个关于挪用公款的案件,而整个苏俄在1925年7月间接受的公款挪用案件,就有6698件。看起来是不是触目惊心,但这只是列宁时期贪腐之风的部分表现。
针对苏俄经济干部的贪腐问题,许多苏俄代表曾在1920年召开的苏俄九大上予以揭露。他们愤怒地指责中央和地方经济干部的腐败现象,称其行为“不比老牌的资本家那样逊色”。这些腐败的种类也有很多,包括公车腐败、医疗腐败、住房腐败、公款腐败等等。
当然,最高当局也不是没有采取过措施。十月革命后,列宁就率先对领导干部的工资待遇问题做了明文规定,要求一切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为推行这项政策,列宁亲作示范,只领500旧卢布,相当于一个铁路工人的最高工资。可结果如何呢?贪腐之风依然不能杜绝。
从现在来看,列宁时期苏俄国家干部的贪腐现象为此后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奠定了最初基础,这也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