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员能力并不强,工业化程度越高,兵力动员程度就越高,而日本只比法国,意大利强一点,和苏联和德国比就相差很多,德国甚至从未真正意义上战争动员。
先说一说二战时期,日本的战争动员能力。
日本在赢得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尝到了战争的甜头,这比老老实实种地发展快速多了,于是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开始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看到了西方强大的兵力动员能力,在结合西方的规定经验后,于1918年4月16 日,日本修订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未来战争将是长期的国家总体战争,应有这种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必须全力动员国家的资源潜力、科学技术和工业能力进行战争;这种长期的大规模补给战争将是不可避免的。1918年9月8日,日本制定了“军需工业动员法",正式以法律形式使战争动员合法化、制度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战争动员的法令。可见日本首先在法律规定上已经准备好了进行一场大战。
然而法令建立早,不代表日本动员的能力就强。什么在限制日本的动员能力呢?除了人口问题还有资源,虽然有那么多人,但是没有那么多资源制造出枪炮,军装,军需,总不能让士兵拿着锄头就上前打仗。
所以我们先看看动员兵力受几点影响。
1.人口
人口是红利,苏联能在损失数百万军队的情况下依然打赢德国,主要原因就是苏联当时人口已经众多,损失得起,如果换做其他国家,可能早就被德国击败。日本在1940年时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七千多万人,在我们眼里是岛国的小日子,放到欧洲可是了不起的大国,当时英国本土也才四千多万人,法国这样的欧洲老牌大国也是四千多万人口,德国也不过是七千多万人。可见只是人口而言,在世界范围内,日本算是大国,加上日本当时拥有的殖民地,日本势力范围内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4亿之多。这是日本能够战争动员700万人的基础因素,然而为何日本“九一八”之前军队数量却不过32万?这就涉及到了动员的第二点因素。
2.资源和社会工业化程度
即便坐拥如此众多的人口,日本却无法将其转化为军力,主要原因就是经济,资源和工业化程度。
日本虽然在明治维新时焕发新生,国力强大,但是毕竟是岛国,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制造武器所需要的原油,钢铁,煤炭,橡胶等物品都是进口而得。所以当世界范围内发生经济危机时,日本自己并没有多少抗压能力,这点在历史上已经连续两次被证实。
关东大地震,导致日本损失惨重,祸不单行,1931年时爆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更是让日本群众苦不堪言,经济上的问题,日本选择通过开战解决。
在“九一八”事变前,也就是在1931年时日本军队总数在32万人,还没有东北军人数多,这也是张作霖敢于和日本人叫板的信心所在,他不信日本敢孤注一掷来向他进攻。这32万军队总数中,陆军23万人,通过计算以日本的经济能力和工业化能力如果只是依靠本土,最多支持十万军队在海外作战。
张学良挽救了日本的经济危机,通过占领东三省,日本获得了一大片土地,富饶的东三省让日本有了煤炭,矿产。依靠东三省日本将军力翻了三倍之多,从32万人,一跃涨为11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日本就算出台再完善的法律规定,日本老百姓再吃苦耐劳,也无法达到出兵百万的实力。
1937年日本又相继发动“七七事变"和 “八一三”事变,全面扩大侵华战争。随着战争的升级,日本投人中国本土的兵力不断增加,在不到二个月时间内,其兵力增加到14个师,到1938 年,投入兵力达24个师。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日本于1937年10月5日发布“军需动员实施训令"。陆军从事军事生产和科研的人数不断增加,最后发展成为一支军民约150万人的大部队
所以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时,是希望速战,因为以日本的实力无法长期维持如此巨大的军队开支。
中国著名的战略家蒋百里先生就在1937年时在其书籍《国防论》中阐述了在与日本作战时所需要的战略观,对于日本的缺点先生看的十分清楚。
内容如下:
归纳起来有三: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虽然国军在抗战初期连续输掉了几次战役,损失惨重,然而日本想要快速结束战争的想法也被打破。1938年在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虽然不愿意承认此时他们已经输了。虽然占领了东北,华北,华南等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但是因为敌后运动的不断袭击,日本很难将占领区化为战力,以战养战的想法破灭。
此时摆在日本眼前只有三天路
1.要么继续拖直到日本本土破产无力支持军队,日本战败。
2.要么退出中国大片占领区,只保留东北全部,华北一部,华南小部,中国工业基础好,经济优秀的地区。和中国人讲和,直到完全消化占领区在开启新的侵略行为,然而这一想法遭到了陆军的反对,每一寸抢来的土地都是他们陆军士兵性命换来的,怎么可以白白扔掉。
3.开启新的战场既东南亚战场,获得大量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以战养战赌一次,赢了就大东亚了。
我们知道日本最后选择了第三条路线。
眼看对华战场难有突破,1941开始日本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南亚地区。并开始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总动员。
得到了东南亚地区的战略资源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战争动员,1941年前日本拥有军队150万人,1942年扩兵241万人,以应对太平洋战争。1943年达到了380万人,到了1945年军队总数达到了715万人。服兵役年龄从17岁到25岁,扩充至17岁到45岁,到了战争末期更是将年龄延长至15岁到60岁。动员超过了1000万人。
然而兵力虽多但因为日本本土工业化程度低,产能受限,即便日本已经要求工厂24小时运转,也不能停,依然无法保证所有士兵都拥有一把步枪。更不用说冲锋枪,坦克,火炮一类的军械物品,日本并不是不能设计出性能优秀的,皮厚,抗揍的重型坦克而是他们没有那么多原材料做出来。
日本巨大的战略动员是以全日本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换来的。
日本竭尽全力缩减民用工业,大幅度地减少对民用工业的原料供给。例如,日本历年所耗费的钢铁,其中用到军用工业的数量,1940年占70%,1944年以后上升至83%。当时日本国民受天皇号召家里除了做饭用的锅菜刀外,几乎家中所有的金属都捐赠给国家。
然而这种行为就严重打击了日本的民企,导致日本的棉纺织、制革、面粉、木制品、竹制品、植物油、漆器等23种轻工业生产严重不足,工厂数量与产量均呈急剧下降的态势。
吴其荫在《日本战时经济》一文中指出:“战时日本的轻工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扩充军需品之生产的影响,其所受之打击至为惨重“ ·
1937年,日本的棉纱产量为72万吨, 1945年时下降至5万9千吨,下降了十倍不至。日本纺织业从20世纪30年代以前占工业总产值的40%下降为 1945年的5%。
日本大量征用了日本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导致农村地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劳动力,大片农田被荒废,粮食减产,百姓食不果腹,甚至出现饿死人的事件发生。
1937年日本的耕地面积达610万町步,1945年则仅有529万町步,减少了14%。农用牲畜如马匹等也被军队征用。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日本国内农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导致日本农产品产量指数急剧下降。若以1935年的农产品指数为100的话,1937年为107,而1940年降至82· 4,1945年进一步下降为58· 2,将近降低了50%。
1941年又对日本工人实施军事警察统制;两年后进一步废除工厂劳动的时间限制,要求工厂二十四小时不停止生产,进而又迫使中学生参加劳动;19年又规定 12岁至40岁的妇女以及12至60岁的男性均须服劳役。将全日本民众的生活绑架在军事战车之上,使日本全国变成一座军事苦役营地。
因为军费的严重超支,政府不得不增加税收,1937年至1945年,日本民众的纳税额增加了12倍。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1939至1945年间上涨了147%。
即便如此压榨百姓,日本因为工业基础的薄弱,以及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后,海外资源无法进入国内,日本产能依然无法增加。
我们看看二战时期,各国军械生产数量就可以知道。
日本只比意大利强一些,和苏美德强国比根本上不得台面,这也是诺门坎战役中,日本为何被苏联的钢铁雄师痛击的原因所在。二战期间日本虽然动员了700多万人员却只生产了350多万支步枪。所以即便有庞大的人口作为基数,却依然无法转化为战斗力。
总的来说日本之所以能动员700多万人进行战斗,主要原因是
1.国内自1918年就开始准备,并出台法律法规用来试行。
2.实行兵役制度,男子到了17岁就必须要服兵役,使很多成年男子即便退役依然可以在战时再度服兵役,补充兵源。
3.中国东北,华北,东南亚地区为日本提供了 战略资源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使其能生产出足够700万人使用的枪支弹药,服装,食品。
4.就是严重压榨国内百姓的生活质量,甚至说是没有质量,牺牲全民经济,全力以赴用来军工生产。
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连连失利,日本失去了诸多资源。动员能力开始下降。
和日本相比,苏德的战争动员能力就强大得多,德国甚至不需要动员。
进入20世纪开始,欧洲各国为了应对全面战争的爆发,对本国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我们用一战时期的德国为例,德国在和平时期只有75万常备军,但是在一战期间德国军队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扩编动员至200多万人,建立预备役成为欧洲各国认同的制度得以推广。
1939年苏联只有100多万常备军,1943年结果因为大清洗运动导致军事主官损失惨重,以及德军的强悍攻势下,只是1943年苏联就损失了230万军人,德国为了扣压苏联俘虏不得不连续扩建数座集中营。
同一年苏联就扩招了260万军人,用以补充之前的战役损失。
强大的苏联工业也开始运作,虽然德国占领了苏联主要的工业基地,但是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成功,让苏联有时间将工厂搬运到中亚,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广的战略纵深,二战期间苏联军工共生产出,1200多万支步枪、自动步枪以及轻重机枪、83.4万门火炮、10.8万辆坦克、自行火炮、15.8万架飞机以及170余万辆汽车,
日本人看到这个数据估计会喷血怒斥,苏联人开挂,世道为何如此不公。苏联不仅数量多,质量上也远超日本。
当然苏联能够如此强悍和美国的援助离不开关系。
德国只有7000多万人口为何能动员1300万军队?
一战的失败让德国在军事上被严重限制,德国不能拥有超过10万人的国防力量,希特勒是钻空子的能手你说不能有10万以上的国防军,那我就以别的名字存在,于是一时间,德国在国内成立了诸多“希特勒青少年团”“国家劳动奉献团”,借着参加国内建设的名义,将国内大多适龄青年进行军事化组织、管理与训练。
德国还将老兵利用起来,平时工作外,也参加军事训练,保持战斗力,德国将全国编成,13个防卫区,每个区都有老兵组成的防卫师,德国在二战期间曾连续35次从这些防卫区中抽调老兵参战,所以德国军队当时的单兵战力在世界范围是绝对的第一。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输在前线而是因为战争,让国内经济破产,国内自己发生了叛乱从而输掉了战争,希特勒对此非常谨慎,他一直希望让德国群众有一个基础生活质量,防止过度压榨百姓揭竿而起。
所以德国整个二战期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动员,最多是放宽服兵役年限,扩充兵源。因为德国占领了欧洲最富裕的地区,工业上,原材料上并不缺少,德国自己工业化程度高,所以能解放更多的青壮年参军。
怎么说明德国在战争期间,国内依然是平时的工作状态,从一个工人的工作时间就能看出,日本已经开始军事化管理工厂,24小时不能停工,而德国我么们看看,
1939年,德国工人平均劳动时长47.8小时;到苏德战争的41年9月达到49.5小时;到43年9月又降为49.1小时;44年更进一步降低到48.3小时。战争开支在总预算中所占的比例,1940年已经达到70%。可以说第三帝国的战争似乎只是军人和纳粹党的战争,和国内的百姓毫无关系。
其实德国不是不愿意战力动员而是希特勒的纳粹只是一个平衡的产物,德国各部门官员们严重的不作为且官僚主义严重,各部门不配合,且政府管理混乱。如果德国能像日本那样战争动员,不说赢得战争,至少将战争继续延续许久还是十分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