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战乱频繁,政权反复更迭的近代历史,国民党军总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国民党军以抗日英雄的身份出现时,人民悼念他们。但当国军毫不留情地镇压罢工工人与游行学生,并把痛苦施加于人民头上时,他们就成了人民最憎恨的敌人。
这样一支复杂的军队,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其内部甲、乙、丙三种不同编制的区别,在朦胧的历史迷雾里,难见真相,更加引人好奇。
国民党军队中甲、乙、丙三种师差别到底有多大?想要从历史迷雾里一探究竟,还得先从这三个编制的由来谈起。
兵祸频乱财政难,裁军整兵定编制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大地上战端难歇,不同政治派别的军队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或联合作战,或彼此厮杀。
这些政治势力为了赢取战争的胜利,不断扩充军队,原本满清时期人数尚少的军伍,在短短几年后日益膨胀,军费支出也随之滚雪球般增长,沉重的财政负担成为每一个当权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这些数量庞大,形色相杂的军队在带来沉重的军费负担时,也因为军纪不严,经常仗着自己手中有枪,为祸地方,给军队驻地的人民带来极大的伤害。
特别是战败后大量出现溃兵,因为失去约束,祸害更加严重,成为这个时期里特有的人为灾害——“兵祸”,变成那个时代人民的一个噩梦。因此,削减军队数量,重新整理军伍的要求在民间也有着极大的呼声。
在民间强烈的呼吁与严重的财政困难面前,裁军整兵,收缩全国军队数量成为当务之急。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后,中国在名义上大体完成统一,原本为了北伐而扩充的两百万军队似乎也无用处之地,裁军节饷、重定编制很快成为南京政府急需讨论的议题。
而对于地方势力而言,虽然他们与中央政府同床异梦,但部分地方军人在家国情怀的驱动下,对于这个议题也予以支持,裁兵整军计划似乎很快就能实现。
在次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蒋介石为了排除异己,削弱地方实力派的势力,提出了对于地方势力极为不利的方案,被削减的军队多是地方所属,而中央军队不伤分毫。
这种赤裸裸削弱异己的方案,自然引起地方势力的极力抵制,会议虽然在争吵中勉勉强强通过一些决议,但很快就不欢而散,之前会上通过的决议也在现实中难以执行下去。
不久后爆发的中原大战,更把原先一切的纸面计划打翻,裁减兵员并重新编制军队的计划就此停歇。
1930年冬,时长一年多的中原大战终于结束,诸多地方实力派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南京国民政府占据了上风,军队整理计划得以重新进行。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陆军整理会议负责人,负责调查军队真实情况,并据此制定军队编制。
国民党高层筹谋已久的整军行动总算得以落到实地,而甲、乙、丙三种师的称号也在此出现。
嫡系精锐甲种师,地方异己属乙丙
在这次整军行动中,国民党制定出了一个新的军队编制——民国十九年编制,并开始将军队分成甲、乙、丙三种不同的类别,而这种分类也就此在国民党军队内一直沿用下去,直到国民党窜逃台湾,还可以看到这种分类的身影。
在编制上,甲种师下辖步兵3旅,每旅2团,共计6个步兵团,同时还配备有炮兵、工兵、辎重兵各一个营,骑兵、通信兵、师特务连各一个连。
而乙种师则是下辖2个旅,每旅3个团,与甲种师一样共有6个步兵团,而炮兵、工兵等特殊兵种的编制也与甲种师相同。丙种师下辖步兵2旅,每旅2团,共有4个步兵团,其他特殊兵种编制也稍比甲种师小一些。
如若从编制层面上看,乙种师与甲种师除了在旅团的设置上稍有不同外,其他并无差别。而丙种师除了兵员数量较少外,其他倒也过得去。然而,在实际的历史中,甲、乙、丙三种不同编制的师,所受到的待遇天差地别。
国民党军的编制不同,其待遇装备也差别极大,一个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把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放入到甲种编制内,而中央军旁系和地方军则归属乙丙编制。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特别是掌权的蒋介石而言,虽然重整军队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削减军队数量,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明面上的借口。
蒋介石真正的想法是借着重整军队编制,削减军费支出这个名义,利用当时社会上要求裁军的呼声,迫使其他异己势力主动接受裁军,自废武功,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让自己一方占据军事上的优势。
只是在1929年时,各个地方势力派都对蒋介石的这套小心思看得明明白白,不肯中了他的计谋,直到中原大战之后,各个地方实力派无力对抗中央政府,蒋介石的这套方案才得以继续推行下去。
面对这个良好时机,南京政府自然不会错过,他们把对国民党忠心耿耿,由蒋介石亲信掌权的部队视为嫡系,在整理军制时许多都归到甲种编制。那些原本归属于地方势力,后为中央收编的部队则被视为半嫡系,稍微差一些,归到乙种编制里。
而那些归属地方掌控的军队,则是旁系部队,有实力的地方部队还可以被归为乙种编制,没有靠山的地方部队要么被裁军,要么就只能做一个丙种师了。
例如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关于红军编制的问题国共双方一时争执不下,直到日本侵略的态势越发明显,在战争的胁迫下,国民党方面才肯给出正规军的编制,而这个编制,也由于国民党的排挤,仅仅只是几个丙种师的编制。
丙种师的步兵数量相对较少,国民党高层的用意很明显,是准备用军队编制来限制中共在军事上的扩张。
正常情况下,甲、乙、丙三种编制的分配应站在国家利益的层面考虑,分配的目的应该是巩固国防。但令人遗憾的是,原本一个正常的军事措施,落在国民党手中,却成为一把不见血的杀人刀,成为限制其他异己的利器。
甲种部队军械良,乙丙军队劣枪炮
除了纸面上的编制差别外,在实际的历史中,甲种师的后勤补给更加充足,更容易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自然能收获丰硕的战果。
在30年代时,南京国民政府曾经和德国开展军事合作,进口了许多德式武器,这些精良武器常常由甲种编制的部队先补充,而这些甲种编制的部队,十有八九恰好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嫡系。
全面抗日战争初期,苏联援助中国大批军事武器,这些宝贵的军械最后也多到国民党嫡系部队的手中。
而地方势力手下的乙种师和丙种师,却与之相反,有时得面临中央压住军饷少发或不发,武器装备自然更是差了一大截,许多地方部队手里拿的,还是落后的老套筒,有些时候连枪支弹药都很难补足。
至于士兵作战的必需物品,诸如军粮,也躲不开缺斤少两的情况,士兵饿肚子的情况比中央军嫡系部队更加普遍。
如果乙种师和丙种师背后的地方势力有实力,还可以获取到一些较好的军械。地处云南的滇军,由于临近法国殖民地越南,又加上掌控云南的龙云提供大批军费。
因此,其武器装备多采购自法国,军械精良。在充足的武器装备支持下,出自滇军的60军虽然属于丙种编制,却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绩。
拥有这种好运的旁系部队只是少数,更多的地方杂牌军只能忍受劣质的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艰难地使用手中的老套筒,和拿着三八大盖的日本士兵对射,至于敌人的掷弹筒、山炮和坦克,则毫无反击之力,只能用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上的差距。
御敌时虽然艰难,总有结束战斗的时候,乙丙编制的部队咬咬牙,还勉强能撑得过去。但战斗后的遭遇,对于乙、丙编制的部队来说,是漫长的折磨。
一场战争打完后,因为部队本身为国民党政府重视,甲种师损失的兵员、弹药和武器很快就能得到补充,战斗力恢复速度较快。
同样的遭遇换到乙种师和丙种师身上,想补充兵员和武器弹药,难度系数骤然拔高。原本补充给乙丙编制部队的兵员武器,可能会被甲种编制截留,也可能会被中央政府各层卡扣,最后流到他们手上的东西,往往只剩下那么可怜的一点。
国民党军队里,甲种编制多为嫡系部队,是蒋介石的心头肉,总是不愁吃不愁穿,而归属地方势力的乙种师、丙种师,同后娘养的孩子一般,总不受中央政府待见。
编制差别悬殊大,排挤异己为因由
甲种师与其他两种部队差异巨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甲种师归属中央、身为嫡系,而乙、丙种编制的部队里很多都是脱胎于地方军队,受地方实力派影响大,蒋介石对他们不太信任,将之视为潜在的敌人。
这种对于地方势力的敌视,在一个正常的国度,在一个正常的政府里是难以想象的。但在近代的中国,江山破碎,政府腐败而无能,偌大的一个国家,只是表面上空有一个统一全国的南京政府。
但在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政府,不过是几个派别的利益集合体,政府内的运作模式半封建半近代,能管辖到的地盘也仅仅只有一部分南方地区。
长期身为南京政府领袖的蒋介石,也并非是一个有开阔心胸的政治家,毫无现代的政治思维,仅仅只是一个旧式封建政客。
通过金钱、权利、美色等外物收买人心,与放高利贷的银行家-地主阶级建立联盟,他才能当上南京国民政府的领袖,成为当时中国名义上的首脑。
显然,这样一个脑子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的人,并不能挽救当时破碎的中国,只会把局势弄得一片糟,整军行动也是如此,抗日战争也是如此。
在当时其他西方国家,重新调整军队编制,虽然也会牵扯到军队内部大大小小的利益,但军队却能为了国家利益而欣然接受,军队高层也几乎不会敌视手下的某支部队,故意留扣部队的补给后勤,将自己的士兵当成敌人一样防范。
而在民国时期的中国,这种被中央政府一视同仁的待遇,是地方部队做梦都梦不到的,能把部队保留下来不被中央军吞并,就已经很幸运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附属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甲种师和乙种师,时常被国民党保留下来,不愿意轻易动用,而地方势力影响大的乙种师、丙种师,常常得上前线当“炮灰”,或者是被中央政府找各种借口分化吞并。
在这种种窘迫的处境下,地方势力出身的乙种师、丙种师只得艰难度日,他们不但需要在民族大义下在前方勇敢抗击日寇,同时还得来自后方的各种阴枪冷箭,有时还得遵从蒋介石的调令,去和中共搞摩擦,挑起事端,简直是蒋介石手里一块专门擦地板的“脏抹布”。
这些不受国民党高层关注的乙种师、丙种师,就这样在漫长的战争中,一边忍受着各种困苦,流干净了鲜血,一边看着嫡系的甲种师把武器装备从德械换到美械,心里暗暗叫苦,却也无可奈何。
毕竟,在蒋介石眼里,他们无论如何都是除之而后快的异己势力,清理他们都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去关心支援他们。他们就这样成了一支支不受人待见的“孤儿”部队,携带着无数士兵在漫长的黑暗中渐渐沉沦下去。
结语
国民党的实质是几个军事集团利益联结的产物,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内部也做不到团结一致,齐心抗日。勾心斗角、尔欺我诈才是这支军队的日常,阴谋算计总和这支军队牢牢连在一起,而国民党军队内部差异巨大的编制,就是一个明证。
国民党军队中甲、乙、丙三种师之间天差地别,源于蒋介石对于异己势力的排挤与提防。无数国军的旁系部队,本可以获取到更好的武器装备,拿到更充足的后勤补给,在抗击日寇时能留住更多士兵的性命,却时常因为来自后方的阴枪暗箭,让无数将士白白送了性命。
这些旁系部队在气愤之余,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困在一片黑暗之中,直到1949年,才迎来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