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读朱先生的文章, 感觉特别亲切。因为我小时候也住在清真寺街附近。
清真寺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 北边通大西路, 南边几条巷子通向不同的地方。附近有不少回民居住,附近的杨家门估计就是回民聚居处。 我上的小学, 穆源小学就是由回族实业家金恒仁, 杨白山等出资,于1906年创办的。文革期间, 改名为燎原小学(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附革命寓意)但是大人们一般还是常常称之穆源小学。文革后又改名为杨家门小学。 再后来,又改回了最早的名字。穆源小学有一个很有才的校友: 范用。 他是一个出版家和杂志人。曾筹备创办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等,巴金的随想录, 傅雷家书都是他策划出版的。范先生的最高学历就是穆源小学的毕业文凭。
清真寺街的北头并不是直通大西路。左右各有一条小巷通出去。 清真寺坐落在街的西北角。很安静。靠清真寺的那条小巷通邮局。 邮局旁边就是大华电影院。我们上小学时, 学校经常会包场电影,基本都是在大华电影院。记得有一次看的是西安出土文物金丝玉镂木乃伊,解说还提到尸体里发现了南瓜籽。那天看完电影回家恶心得根本吃不下饭, 也打消了我原先想步我母亲后尘做医生的理想。还有一次和同学去看香港恐怖片《画皮》。晚上电影结束从清真寺街回来,吓得要命,总感觉身后有脚步声跟着。因为听说清真寺里经常停有去世的人,回民也会在里面礼拜,当时太小,搞不清楚这些,总觉得里面的人和事都很神秘,所以特别害怕。
清真寺往南一些,就热闹一些。朱先生外婆家的老虎灶就在那里。老虎灶是上海的叫法。镇江一般称之为茶水炉子。虽然这里并不卖茶水。以前家家用蜂窝煤烧饭烧水,一家一炉,难免热水到用时方恨少, 就去茶水炉子去买几水瓶热水。我也帮家里去打过热水。茶水炉子斜对面有一口井,是一个很热闹的所在。每天都有附近住户在那里洗衣洗菜。井水冬暖夏凉。靠近水井就是一家烧饼油条店。我常常去那里买早点。直到现在,油条豆浆还是我最喜欢的早餐。再往南边一点,有一个粮店。我也光顾过。把米口袋等在一个金属容器出口处,卖米的称好米,手一拉, 米就出来落入米袋里了。我还有个姓孙的同学住在油条店旁边的小巷子里面。她跟姐姐妈妈住,从来没听说过她爸爸。油条店对面住着我另外一个姓钱的同学。她爸爸妈妈都是小学老师。应该跟朱先生的外婆是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