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采菊人2022-06-08 23:44:48

整个北方的大大小小城市, 大概没有不吃杂粮的吧, 该农场是个男人每月45斤白面, 女人孩子少些, 所以基本没有缺粮户, 只有那种只有自己一个小家在农场, 其余兄弟姊妹很多又都在农村的, 时不时要接济他(她)们, 才会感到粮食不够。

正式职工中, 除农业级的是属于妾身不明, 其余的都是“商品粮”。

最最大的福利, 是比任何城市都好的, 是可以把原在农村的家属包括配偶未成年子女与年老的父母接到农场来,享受与农场职工相同的粮油待遇,并且老婆可以到丈夫所在单位做家属工,根据工作年头, 每天七毛至一块,甚至年纪还不算太老还有了劳动能力的父母, 也可酌情安排点事干干, 比如打扫厕所喂猪, 有的老头原来就是菜把式,便放到每个单位都有的蔬菜队当“指导”,家属工薪水。子女的户口属于“自筹粮”,学校毕业考得取外面的学校就去读, 但郑汴洛平等城市的技工学校,必须是正式商品粮户口的才行(这是当时教育部门队技工学校的规定),记得好像得是1956(?)年前户口就迁入农场的才行。

若是子女读不上去, 可以在农场就地安排成身份不清不白的工作, 既不是职工也不是家属工, 一旦有机会, 想方设法也得给这些人转正,美其名曰“要给自己的孩子解决问题”。

油按国家规定, 每人每月半斤,不轨粮站管, 单位自己设法,主要是棉籽油, 现在说有毒, 那时吃了那么多也好像没事。

每个二级单位有自己的蔬菜队,极为便宜, 大致是一分一斤, 也喂得有猪, 逢年过节麦收等会杀猪分肉, 要钱的但很便宜, 可以自己喂鸡生蛋, 除了割资本主义尾巴那阵, 限每口人只能喂一只鸡, 上级不追底下不管, 爱喂多少为多少,但鸡饲料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三个单位的人就有油水了, 酒厂的碾米车间, 面粉厂, 粮站。

碾米车间有糠, 面粉厂有麸子,粮站的机会是粮食出入库后清扫清扫仓库的地面。

住房, 是那种排房, 一间, 和一间半两种, 每家一个厨房,旁边自己可以搭一个鸡窝和小储藏室。

劳保用品记有工作服肥皂毛巾手套帽子。

小日子真的很好过哎

 

chufang2022-06-09 00:05:40
好像以前有本小说就是黄泛区农场的,“垦荒曲”,退伍军人搞农场。
chufang2022-06-09 00:20:25
《垦荒曲》这部上下两册,1963 年12 月,《垦荒曲》由作家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当时好评如潮,尤为黄泛区群众称道。
delta20202022-06-09 02:10:39
娱乐活动如何?可不可以钓鱼打猎?
华府采菊人2022-06-09 02:33:40
三十年代上的海既是画家又是作家的白危,五十年代到黄泛区农场兼任了好长时间的副场长, 写的这篇小说
华府采菊人2022-06-09 02:35:09
可以钓鱼, 也可以打野兔子不过很少,当地人的娱乐就是看豫剧和生孩子
chufang2022-06-09 02:54:29
这本书宣传味道不浓。我记得最后是他带着人打蝗。
公鲨2022-06-09 03:19:08
联合国救济署打下的底子?
信笔由墨2022-06-09 04:44:35
尼罗河三角洲也属于河流泛滥区。洪水过后,留下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有利于种植作物的成长。
hkzs2022-06-09 08:13:18
我有个同学是崇明农场的,似乎日子不怎么滋润。
borisg2022-06-09 10:29:34
我想有两个区别。
小百脸2022-06-09 15:43:46
生棉籽油造成男性不育, 对女性子宫内膜也有直接作用
华府采菊人2022-06-09 18:25:11
二战后,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在这儿组建的机耕队, 发展起来的
大文嚎2022-06-10 05:10:10
这很奇怪,中国人过去都是炒菜熟食,谁会吃生棉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