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的思想,来源于西方,苏联共产党,就是基于最大的左派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建立的,后来传到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应该说,左派的目的是好的,但左派的思想,和人性格格不入,所以,基于左派思想而建立的传统社会主义,最后都失败了,全世界只剩下两个国家,朝鲜和古巴还在实行传统的社会主义。
所谓左派,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但讽刺的是,传统社会主义为了实现公平性,采用了非常不公平的方法,将人分为不同的阶层,而且阶层固化非常严重,制造了系统性的不公。例如,农民的后代,绝大多数只能是农民。
自我记事以来(文革中后期),极左越来越严重。农业学大寨那几年,地方领导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农业学大寨,学习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全面开展劈山造田,大修水利工程的运动。劈山造田,就是把小山挖平,再种庄稼。只要有点头脑,就知道这是愚蠢行为。其一,不是什么土地都能种庄稼的,种庄稼的土地,有一定的土质要求,特别是种稻谷的土地,更是需要肥沃和充足的水。其二,简单的几何知识告诉我们,劈山后的土地面积,比劈山前的土地面积要小很多。极左不管这些基本常识,只要能完成中央布置的任务就行。那几年,我们县都在搞劈山造田运动,我们周围几个大队尤为如此。我们地处丘陵地带,劈山造田比较容易些。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几次参观了劈山造田的运动。当时,也没有机器,完全靠人力挖山。那个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几千农民干得热火朝天,到处插着红旗,上写“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休息时,领导一声高喊:“把地富反坏右押上来”。可怜的地富反坏右们,一个个被农民押到工地上,接受农民的批斗。可想而知,劈山后造的田根本不能种庄稼,尤其不能种水稻。我假期经常上山捡柴,路过那些地方。庄稼都是惨不忍睹。
兴修水利工程,目的是好的,但当时是盲目地修,根本没有可行性研究。读小学时,我们县大修水利工程,在全县修水渠,想把县里一条河流的水引入各村,用于农田灌溉。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终于修好了。第一年,还有水,后来再也没有了。原因是那条河上有座电站,必须蓄水发电,没有过多的水用于分流。
那几年,还有比农业学大寨更荒唐的事,那就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啥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虽然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就是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是农民每家都有一个小菜地,这个菜地是属于农民的,由农民自行管理。此外,农民家周围一片有限的小区域里,农民是可以自由种任何东西。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大队首先把每家的小菜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我的记忆是减半。我外婆以前有一个大菜地,我每年种不少的菜,包括茄子,白菜,黄瓜,萝卜,红薯,花生等。后来的菜地,只能种非常少的菜。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后,农民家周围再也不能随便种东西了,只能种指定的几个东西。
文革中后期极左胡搞,是在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毛当时意识到三大差别越来越严重,就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他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两手抓,一是将城里的年轻人下放到农村,支援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他加紧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是搞“斗私批修”。斗私,就是要消除私心,批修,就是批判苏联修正主义。很显然,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制造新的问题。要减少三大差别,本质上要提高科技水平,搞工业化,提高生产力。要提高科技水平,就要提高教育水平。而毛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不仅缩短学制,还把大学当技校办,这样能提高科技水平吗?
毛的才能,在于打江山,他善于用兵,善于鼓动民众造反,但他不是治国的人才。根本原因是他性格比较偏激,容不得不同意见,刚愎自用。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在建国后期,表现得尤其明显。此外,他缺乏科技知识,对西方根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建国后除了去过苏联一次,再也没有出过国。他也知道农民的艰辛,但他为了他的主义,不想让步,不想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
治理国家,需要老邓这样的现实主义者。所有理想主义者,包括毛,最后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