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亵渎”属于孤证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借用吉祥剧院,召开了一场批判会。会议按原定计划进行不久,哲学所部分青年学者突然打破惯例,冲上主席台抢夺话筒,强行发言,当场指责坐在主席台上的党组书记关山复、刘导生等人搞假批判、真包庇的把戏。一时间会场搅成一锅粥,争吵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有高喊冲击会场者滚下台的,有支持冲击会场者行动的。最后,大会主持人只好宣布暂时休会。
第二天学部大院贴出第一批大字报,一部分人维护党组领导,反击冲击会场者;另一部分人则反对党组,狠批“保皇派”;其他大部分人则持观望态度。在一段时间里,做资产阶级保皇派,还是做无产阶级造反派,成了不容回避的选择。直到六月上旬,《人民日报》发表反击资产阶级保皇派的社论之后,才开始出现一边倒的趋势,谁也不愿再当保皇派了。造反和造反派成了最时髦、最激进、最革命的词汇。
学部大院大批判的第一个高潮始于运动初期,这一阶段揪斗的对象,不但面广人多,而且揪斗的方式也是花样翻新。就以文学研究所而言,遭到揪斗批判的对象就有研究所领导何其芳、毛星,现代室主任唐弢、当代室主任朱寨、古代室主任余冠英、理论室主任蔡仪、民间室主任贾芝、《文学遗产》陈翔鹤,罪名大体是“三反分子”“走资派”。另有俞平伯、钱锺书、吴世昌、吴晓玲、孙楷第等,则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在学部大院内常能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观:文学所何、毛、俞、钱等十余人在所里被批斗之后,先是由何其芳带队在学部大院敲锣打鼓地游街示众,此时,被批斗者大都戴着奇形怪状的纸帽子,胸前挂着大小不一的黑牌子。其中,何其芳的高帽子最为显眼特殊,黑牌子最为沉重醒目。率队游街时,还要一边敲锣,一边高呼:“我是三反分子、黑帮分子何其芳!”
游遍学部大院后,还需一字排开,站立在文学所六号楼前,接受革命群众的责问与羞辱。钱锺书先生当时戴着一顶酷似古钱币式的纸帽子,被学部工人战斗队揪出来接受批斗,有电工厉声责问钱锺书为什么不许他家高声开收音机,收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高最新指示?面对这样的责问,钱锺书无言以对,只能低头认罪。
未搞运动前,学部大楼里非常安静,人们说话总是轻言细语,很少有争吵的事情发生。可是文革一来,整个学部大院顿时变成了沸腾的油锅与火场,一向说话低声细气、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突然间好像完全变了样。一时间争吵声、辩论声、铜锣声、口号声充斥于耳,几乎遍布每个角落。大字报贴满了从一号楼到各所的墙壁,就连食堂也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标语,就连吃饭也难以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
有一天,《新建设》杂志社的刘再复,来文学所批斗何其芳,他站在讲台上,以浓重的福建口音,声色俱厉地揭批何其芳的“三反”罪行,他的口才和胆识曾给文学所的年轻人留下深刻印象。十年后,四人帮一垮台,刘再复调到文学所工作。再后来,还担任了文学所所长的职务。
徐兆淮是学部文革的亲历者,他曾亲眼目睹了学部大院里一幕幕令人吃惊的怪异场面:文学所一位一向文质彬彬的中年研究员,在全所批斗会上,把厕所里的字纸篓强行套在所领导何其芳、毛星的头上;一位平素温文尔雅的中年专家竟伸手打人嘴巴;而亲手制作高帽子、黑牌子,强行戴在被批斗者的头上、挂在他们身上,迫使其在大院里敲锣打鼓、游街示众的,也大都是些中青年知识分子。
这些人多数是全国各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写起大字报来,龙飞凤舞,倚马可待。文学所的祁连修书写大字报,用的是郑板桥体,堪称一绝;许志英挥舞毛笔,抄写大字报迅捷如飞。哲学所的徐崇温与人论辩,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那段时期的学部,从一号楼学部机关到历史所、文学所、外文所,凡是上了大字报的,从走资派到小爬虫,事无巨细,皆无隐私可言,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到了一九六八年,王力、关锋、戚本禹这些红得发烫的人物相继垮台,工宣队、军宣队双双进入学部,开展清查历史专案的工作,其中就包括钱锺书、陈翔鹤等人的专案。
钱锺书的历史与学术成就,清清楚楚,没有什么好查的。但大字报揭发他的现行言论,却大多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罪行。其中一条是有人揭发他在《毛选》英译委员会工作时,曾说过我不把翻译《毛选》的工作带回家做,是怕亵渎了我的家庭。其中“亵渎”二字是用英语说的。另一条是有人检举钱锺书说过一段关于厨房的言论,大意是:食客吃菜不要光看厨师端出来的菜肴,表面五光十色煞是好看,却不知道在厨房烹饪时,会是多么肮脏!政治大体如此。
这两条言论,第二条只是泛泛而论,并无具体的指向和特定背景,所以不算什么。但第一条属恶攻,是死罪。幸好具体办案人认为,钱锺书出于留学习惯,平日说话幽默,有时不免失之刻薄,其实并无恶意。因此,在给钱锺书做政审结论时,便以“亵渎”言论属于孤证,无法确定,最终推翻。
但陈翔鹤就没有这样幸运了。陈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沉钟文学社的重要成员,《文学遗产》主编兼历史小说家,他创作于1960年代初期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曾一度产生过重要影响。后来,在“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语录风行之后,却遭到了严厉批判,被视为“影射文学”的代表作。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部时,陈翔鹤已经67岁,身患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却被迫与大家一起睡在办公室的地铺上。身心既已疲惫不堪,加上所里连续举办批判会,逼迫他承认影射问题。陈翔鹤终于承受不起,在去单位接受批判的路上,突然倒地,经同仁医院抢救无效含冤去世。死时未留任何文字或话语,但工宣队、军宣队却做出了“畏罪自杀”的结论,并在他死后召开批斗大会,通报相关组织,进而影响到他入伍的子女和家人。
陈翔鹤和钱锺书,同属社科院下属的研究所,面对的也是工宣队和军宣队,只因具体的办案人不同,结局便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