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2018-10-30 14:39:30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军(1942年3月至8月)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的时间是38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撤退途中。值得一提的是,战死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人数,与日军阵亡人数相当,双方都不超过1万人。而最后结果,中国远征军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也许是因为远征军将士都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后来关于远征军的回忆文章很多。而这些回忆文章以及后来人们的议论文章中,都把这个惨痛损失的责任,强加给杜聿明将军。而责任的重点指向,是撤退路线问题。

远征军苦战38天以后,鉴于盟军已经全部遁逃,日军精锐悉数赶到,敌众我寡,已经毫无继续战斗的必要了。撤退成了唯一的任务。由于部队已经纵深到了缅甸的中南部,加上日军机械化部队行动很快,所以撤退难度极大。现在的资料看,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美军史迪威将军提议的撤向印度,一种是蒋介石委员长的提议撤回国内。当时的情况是离印度要近得多,到印度尽快摆脱日军应该是上策。我不知道蒋介石要求远征军撤回国的理由是什么。从后来驻印军得到大量美式装备的情况看,去印度是上策。不过这种事后诸葛亮不算数的,当时蒋介石要求远征军回国,应该也是有道理的。

于是,远征军的实际当家人杜聿明将军指挥远征军往云南方向撤退。

日军应该的知道了这样军事行动。当时的缅甸战场,远征军是很为难的。缅甸人民在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战斗。日军来了以后就告诉缅甸人说,我们是来帮助你们赶走英国佬的。而中国军队是来帮助英国佬继续殖民统治的。所以,整个缅甸国民,普遍对中国军队怀有敌意,而帮助日军收集情报。而在英国这方面,又担心中国军队到时候抢夺他们的殖民地,所以总是有戒心,根本谈不上配合,连军用地图都不提供。结果,就在远征军艰难向云南撤退的时候,日军机械化部队抢占了密支那,切断了远征军的回国路。

争议的一个焦点就在这里。抢占密支那的日军大概有1万人,远征军可作战人员至少6万人。如果远征军拼死一战,或许可以在密支那撕开缺口闯关成功。这样一种观点其实是在远征军大量惨死野人山的事实面前才产生的。在当时,不知道野人山会吃掉这么多人的前提下,是很难下决心和1万日军开战的,在没有后方没有给养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死闯野人山的决定,在当时并不是那么不靠谱。

还有一个最离奇的说法,就是孙立人拒不执行杜聿明的回国军令,坚持撤往印度的正确主张。我认为,这里面有许多演艺的成分。即便是远征军将士写的回忆录,也总是把孙立人神化得有些不像孙立人了。后人们看到这样的回忆录,更是添油加醋地用在了贬低杜聿明的对照描述上。这样就是有些不怀好意了。

当时虽然到印度是捷径,但是孙立人并没有到了违抗军令的程度。也就是说,远征军里面,并没有将帅不和失街亭的故事。当时孙立人的38师是后卫,杜聿明率领的5军部主力退进野人山以后,孙立人的38师本来是要随后跟进野人山的。只是因为日军行动太快,已经封锁了进野人山的入口。与其强行抢入野人山,不如就近撤到印度。孙立人开始撤向印度之前,是向国军总部发电报请示过的。后来的结果证明,孙立人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以此来说明杜聿明的决定是愚蠢的,却没有说服力了。

冤死的人和吃尽苦头的人,都把满腔怨恨对准杜聿明,不是没有道理。但也不是人们后来演绎的那么有理。

不过有一点我要强调一下,孙立人对于挽救杜聿明,应该是算得上救命恩人的。现在的说法是美军侦察飞机发现了野人山里的部队。我对这一句话语焉不详很不满意。野人山完全被原始森林覆盖,终日不见阳光,美军的侦察飞机绝对不会是偶然发现杜部的。孙立人将军的38师到达印度后,必然会报告5军主力的行军路线,无论是国防部还是史迪威,应该都知道的。所以才会有侦查机发现,及时空投大量的食品药物。否则的话,杜聿明全军覆没野人山,可能性是很大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oacis2018-10-30 15:47:22
杜聿明长败将军,女婿也不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