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简介
本文作者
袁晞,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工作,高级编辑、文史学者。出版有《〈武训传〉批判纪事》《社论串起来的历史》《冷战时代的我们》等专著。
原题
从萨拉热窝到贡比涅森林
作者 | 袁晞
萨拉热窝,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整整一百年了。萨拉热窝和贡比涅森林是这场战争的起始点,永远地刻录在20世纪的历史上。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的列车上签字投降(列车停在贡比涅森林中的铁路上),法国时间当日11时,整个战场停止一切敌对行动。
贡比涅森林在巴黎东北七八十公里的地方。从萨拉热窝到巴黎直线距离1300多公里,现在没有接近直线的高速公路,也没有直达航班,汉莎航空公司中转慕尼黑的航班除去转机时间,连两次起降空中飞行仅三小时。在交通发达的21世纪这是不远的空间距离;而一百年前两点间是四年多的时间距离,这之间付出了1000万人的生命,还有2100万人伤残,700多万人失踪(《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的权威数字)。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
1914年的6月28日早上,六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秘密组织成员向来访的斐迪南投掷炸弹,爆炸没伤着大公。参加欢迎仪式后,大公的汽车司机开错了路,正好与六人之一的普林西普相遇,他连开两枪,击中斐迪南夫妇,两人都因失血过多死亡。普林西普是波斯尼亚的塞族青年,梦想着波斯尼亚挣脱奥匈帝国的枷锁而成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
暗杀让奥匈帝国不能容忍,维也纳的最后通牒7月23日发至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不接受全部条款。五天之后,两国宣战,战火即起。
要说战争的复杂起因,还要回溯几十年。新统一的德国工业实力增强,野心也蠢蠢欲动,想要殖民扩张,想有与英国一样强大的海军,想在欧洲发挥主导作用,还觊觎沙俄的土地,并有早就写好的作战计划——“施利芬计划”。奥匈帝国试图平衡境内少数民族而维持其统治,尤其是约束南部的斯拉夫人,把独立的塞尔维亚视为眼中钉。法德两国是世仇,俾斯麦割走了阿尔萨斯和大半个洛林,我们都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记得韩麦尔先生哽咽着用粉笔写出“法兰西万岁!”在英国,从议员、将军到民众都恐惧德国的崛起,反德情绪成了大众媒体的常规主题。尼古拉二世治下的沙俄也不乏野心,想控制黑海的出海口,想把奥匈帝国边界内的斯拉夫族裔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还有因利益共同而多样的结盟关系,德国和奥匈帝国因利益及情感纽带而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法俄两国为防范德国而结盟,英国又分别与法俄达成协议。德奥两国组成的同盟国和法俄英为首的协约国逐步形成。
前排中间英王乔治五世。前排左侧西班牙的阿方索。前排右侧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后排左一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后排左二保加利亚国王费迪南德。后排左三葡萄牙的曼努埃尔二世。后排右三德皇威廉二世。后排右二希腊国王乔治。后排右一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
1914年春夏之交,战争似乎还不太可能爆发。海牙国际法庭还在解决国家争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资本家和银行家都担心战争会让自己蒙受损失。欧洲宫廷联姻的传统使各国王室沾亲带故。英、德、俄皇帝是表亲,亲戚之间往来信件满是甜言蜜语。
萨拉热窝的枪声打破了平静。
用战争史家利德尔·哈特的话说:“让欧洲走向爆炸,花费了五十年。引爆它,却仅需五天时间。”
沙皇不容塞尔维亚被侵,法国与俄国是盟友,两国又敦促英国做出承诺。德国是奥匈帝国的后台,也确信自己能迅速战胜庞大而笨拙的俄国战争机器,准备向俄宣战。哈特讽刺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就像在重负下的莽夫,先要把奥国拉进战火,然后自己再跳进战火中去拯救它”。
那时的战争机器启动缓慢,远不是二战那样飞机坦克顷刻之间就来了。外交官们纵横捭阖,将军们调兵遣将,一个多月之后,大战开始了。
8月1日,德国攻入卢森堡,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第二天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立即对德宣战,7日法国出兵阿尔萨斯……到8月14日,五大帝国已经开战:奥匈帝国打塞尔维亚,德国对阵法、俄、英,沙俄与德、奥两国作战。
英德开战的那个晚上,多年在欧洲各国间斡旋的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望着窗外的伦敦街区说:“全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并悲叹:“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
一战时期德国总参谋部合影。图中是德皇威廉二世与他的将领们,照片中有小毛奇、法金汉与兴登堡三位历任总参谋长,还有鲁登道夫、马肯森、克鲁克、比洛与提尔皮兹等陆海军名将
有限的本钱迫使德国寄全部希望于打一场短期的战争。聪明的德国人不愿两面受敌,按照“施利芬计划”,先用小部队拖延俄国,在俄国的战争机器迟缓启动之前,用六周全力速胜法国、占领巴黎,然后全部兵力调头向东打击沙俄。
战争初起,德军先攻下比利时然后分五路猛攻法国北部,而小毛奇并没完全按前辈的计划执行。北边没打下又分兵进攻法国东南。
法军总司令霞飞告诉官兵:“决定法国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 德军攻势先被比利时的抵抗延缓,接着被法军和前来支援的英国远征军堵在巴黎东北的马恩河一线,双方152万人在这里血战。交战双方都难以用运动战迅速打败对方,于是开始挖掘战壕,准备长期鏖战。德国的速胜梦想破灭。
在比较两次大战德军西线战略得失时,哈特说:“1914年,德国企图先深入敌方防线,然后再围歼对方,但事实证明那个包围圈太大,非德军所能胜任。1940年,德军司令部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各个击破,最终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
东线的德军在第一年却取得胜利。不断受到法国敦促的沙皇,同意尽快为法国减压,两个俄国军团仓促上阵,进攻德国的东普鲁士。德军利用俄两个军团中间隔着湖泊和沼泽的弱点,突袭并围歼了萨姆索诺夫军团,九万多人被俘,司令萨姆索诺夫在森林中祈祷后举枪自尽。“疯狂的歇斯底里的步枪声!机关枪的射击声!大炮的轰鸣!巨轮滚动着,被大火映得通红!幸灾乐祸的大火!血红血红的车轮!!”这是索尔任尼琴在《红轮》中对这一战役的描写。
战壕里的英军士兵在小心翼翼的试探对方阵地
德军完全收复东普鲁士。东线的运动战暂时停了下来。俄军遇上奥军总稳操胜券,在德军面前却屡遭败绩。
1914年末,西战场的困局已成事实。到了1915年,西线几百万人在壕堑中对垒,每次发动进攻的一方想前进几百米都要付出上千人的代价。无法取胜的德军又出恶手,向英法军队施放毒气。
小毛奇的继任者法金汉见西线取胜无望,放弃“施利芬计划”,决定先用优势兵力打败沙俄,逼其单独媾和。1915年春夏在俄军大胜奥军后,德军在喀尔巴阡山和维斯拉河上游之前的地区全力攻打俄军,五个月的战役以德军大胜告终,德国人占领了加里西亚、波兰等大片土地。此后德奥转攻为守,东线也成了阵地战。
这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虽然出动了39个步兵师,却几无推进,没有给协约国以预期的帮助。后来有人调侃说,意大利对战争的贡献不过是为海明威脍炙人口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提供了背景。奥军在年底征服了塞尔维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二战多是飞机、坦克、军舰等快速武器主导的运动战。先是德军横扫了西欧(这次倒是六周拿下了法国),一直打到英吉利海峡,接着向东推进到莫斯科城下;转折点后是苏军反攻,把德军赶出苏联国境,再挥师西进,穿过半个欧洲,最后攻克柏林。西线的盟军1944年从诺曼底登陆,把德军打回德国本土。太平洋战场亦然,先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再用跳岛战术反攻,最后占领日本本土。1914年开始的战争,从奥匈帝国侵略塞尔维亚、德国人进攻法国开始,之后是俄国为牵制德军攻入东普鲁士,运动作战只打一年多,双方都没有力量推进到更远,西线和东线都胶着在一条基本固定的战线上,在纵横战场的壕沟中打消耗极大的阵地战。
战壕里的英军士兵放飞信鸽
虽然同盟国在东线和南线取得了胜利,但对整个战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德国人没有实现“施利芬计划”,德军不得不在东西两线进行艰苦的消耗战。消耗战就意味着德国终将失败,因为它的敌对一方有更多的人力、更强大的工业和更丰富的资源。俄国幅员辽阔,英法还有殖民地的人力物力。
随着意大利、日本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土耳其与德奥结盟,参战国更多,除了东西两线,在高加索、波斯、南美索不达米亚、萨洛尼卡、意大利、东非及西奈,还有不时进行的海战,战争的火焰在更广阔的地域蔓延。
1916年,必须说到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法金汉认为法国东部重镇凡尔登对西线德军构成很大威胁。从2月21日集中德军全部炮火向法军阵地狂轰,头四天就发射了400多万发炮弹。一位法国战地记者写道:“通过望远镜,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没有一码土地不受到炮声的震动。固体的土地,在我眼前却是泡沫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