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2021-01-09 22:24:36

 

突厥人,突厥种,土耳其人 (三A):土耳其人

Turk, Turkic, Turkish (3A): TURKISH

 

大家知道的土耳其,一般指1923年建国的土耳其共和国(Republic of Turkey)。居住在现代土耳其的人,作为一个民族当然是“土耳其人”(Turkish)。中国史书记载的“突厥人”(Turk)如何演变成“土耳其人”?本系列前两篇已经介绍了要了解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理解“突厥种”(Turkic)这个概念。突厥种是一个比民族更大的概念。高度概括的说:和古代中国(北周,北齐,隋朝,唐朝)交往的“突厥人”和现代“土耳其人”都是突厥种人。但这两个民族以外,还有大量的其他突厥种民族(如本系列前两篇提到的回鹘人,喀喇汗人,塞尔柱人等)。

 

促进众多突厥种人转变成土耳其人的是其中一支:奥斯曼人。奥斯曼帝国在上升期是一个威震欧亚非的多民族超级大国,然后慢慢衰落成“欧洲病夫”和“西亚病夫”,最后萎缩成单一民族的现代土耳其。本篇分A和B两部分追朔奥斯曼人从一个部落成长为一个帝国,再演绎成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的艰辛历程。

 

(一)奥斯曼的起源          

 

和塞尔柱人的名称源于部落首领的姓名一样,奥斯曼人的名称也源于部落首领的姓名:奥斯曼(Osman,这是土耳其语原文,我们常用的 Ottoman是英语表达上的转化。有点象汉语表达上将England转化成“英国”而不常用“英格兰”)。奥斯曼部落(成员自称奥斯曼人Osmanli或Ottomans,即奥斯曼的追随者)起初默默无闻。尽管奥斯曼人和塞尔柱人一样都可追朔到起源于西突厥的乌古斯部(详见本系列第二篇),奥斯曼人不是“根正苗红”的塞尔柱人(塞尔柱人的先祖是蓝突厥,详见本系列第一篇)。当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开疆拓土时(例如1071年在曼斯科特战役中打败拜占庭),奥斯曼人的先辈还在波斯东部游牧。

 

奥斯曼帝国创始人:奥斯曼一世(1254-1324年)

File:I Osman.jpg

 

尽管有后世的大量美化,奥斯曼部落刚进入小亚细亚时可能还没信伊斯兰教。本系列第二篇讲到十一世纪第一批进入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突厥人基本都是穆斯林。但突厥种人的迁徙是一批一批的。到十三世纪第二批进入小亚细亚的突厥种人很多不信伊斯兰,他们多半为逃避惊涛骇浪般的蒙古怒潮而远走他乡。奥斯曼部落就是其中一支。因小亚细亚东部的地盘已被先来的人占了,奥斯曼人只能一路西行,在小亚细亚最西北,也是离敌人最近的地方,艰辛地打下一块根据地。塞尔柱苏丹国也乐意将这块地盘分封给奥斯曼人,让他们和拜占庭摩擦。可能就在这里,奥斯曼人入乡随俗皈依了伊斯兰教。他们也开始安心定居,妥善经营这片美丽富饶又来之不易的土地。

 

塞尔柱苏丹国结束(1308年)以后突厥种人在小亚细亚的小公国

Anatolian beyliks - Wikipedia

 

大概在1299年,奥斯曼建立了自己的小公国(small principality或petty kingdom,土耳其语 beylik,由首领 [bey,类似欧洲的lord] 管辖的土地)。正式国名是“至高无上的奥斯曼国”(Supreme Ottoman State),简称“奥斯曼国”(Ottoman State)。正是这个小公国发展壮大起来后被尊称为“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Ottoman Turkish Empire)。这个起初不起眼的小公国竟然高寿623年(1299-1922年),比中国每一个朝代活得都长(中国最长的汉朝四百多年)。

 

(二)“土耳其”的出现

 

民族的演变是渐进的。在奥斯曼建国后的十四世纪“土耳其”作为一种民族概念和地理概念开始慢慢出现。这有两大原因。(1)本系列第二篇讲过,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小亚细亚后,日久小亚细亚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当地的语言从希腊语先变成来自草原的乌古斯突厥语,再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早期土耳其语:旧安纳托利亚土耳其语(Old Anatolian Turkish)。另外突厥种人和原住民大量通婚,逐步形成一个新民族。(2)奥斯曼人喜欢自称“奥斯曼人”以示和他们突厥种的邻居不同。他们不喜欢被贴上“突厥人”这个标签,他们认为“突厥人”是中亚草原上老大粗的游牧民族。奥斯曼人已是高雅的定居民族,接触的是古老的拜占庭帝国和很多欧洲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这和乡下人进城后不喜欢被称为“乡下人”如出一辙)。所以奥斯曼人需要从“突厥人”这个给他们带来自卑感的标签中脱胎换骨(“突厥种”这个标签不实用,只有包括全球战略在内的一些现代学者在用,很少有人在正式场合或日常生活中使用)。

 

这样奥斯曼人加上后来受他们影响的其他突厥种人开始“营销”“包装”土耳其这个概念。“土耳其人”这个民族概念既和“突厥人”保持一定关联,又是对一个新的民族比较精确的描述,可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和“突厥人”这个老大粗标签划清界线。所以这是个承上启下,不可多得的优秀品牌(或名片)。“土耳其地区”作为地理概念望文生意:这是土耳其人的故乡。在突厥种人出现的最初几百年,“小亚细亚”和“阿纳多利亚”几乎并列使用,也可互换。起初突厥种人内心深处担心他们作为入侵者,外来户,原住民中出个强人振臂一呼能将他们赶走(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就是一个例子)。若把地名改为“土耳其”,那土耳其人铁板钉钉就是原住民,没人能把他们赶走。所以土耳其这个概念有无与伦比的战略优点。

 

奥斯曼兴起后利用他们掌握的话语权,成功推广了“土耳其”这个概念。从那时起多半地图用土耳其来描述这片土地,小亚细亚和安纳多利亚现在很少在地图上出现。当时和他们打交道的欧洲人开始在种族上称呼他们为土耳其人,在政治上称呼他们为奥斯曼人。这和二十世纪人们在种族上称呼苏联的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在政治上称呼他们为苏联人类似。“土耳其”这个概念最后变得和“奥斯曼”不可分割,中文习惯上硬要将“奥斯曼帝国”称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三)奥斯曼的兴起(1299-1326年)

 

起初突厥种人在小亚细亚建的十来个小公国(其中奥斯曼是建国较晚的)尽管互不从属,大家都给塞尔柱苏丹国一点面子,让苏丹国维持一下秩序。但苏丹国被蒙古人弄垮以后(1308年苏丹国寿终正寝),树倒猢狲散,各小公国开始相互攻伐。蒙古人犹如凶猛的潮水,来的快退得也快,一代人不到他们的影响就消失了。小亚细亚进入群龙无首,逐鹿中原的“春秋战国”时代。

 

奥斯曼清醒地意识到突厥种人之间内耗是危险的,由于他的部落所在的特殊位置,和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他看到的是我们今天称为土耳其海峡(从北向南,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组成,全长360公里)的对岸,不光有行将就木的拜占庭,还有更多肥沃的欧洲领土。博斯普鲁斯最窄处仅550米,这些诱人的目标似乎“唾手可得”。要是他身处小亚细亚高原,周围都是其他如狼似虎的“兄弟”国家,他不大可能如此站得高看得远。志向远大的奥斯曼养精蓄锐,广纳贤士。他特别有凝聚力:不但有很多当地的希腊人加入他的队伍,还吸引了大批来自五湖四海,对突厥种人之间内战没兴趣,而一心希望扩大穆斯林地盘的“圣战武士”(ghazis)。总体来说,奥斯曼的兴起借助于天时(苏丹国倒,蒙古人走,群雄纷争,重新洗牌),地利(优越的位置),人合(英明的领导)。

 

经过十多年以农村包围城市后,奥斯曼于1317年率众攻打马尔马拉海东岸的拜占庭大城市伯萨(Bursa)。这是奥斯曼人首次进攻有城墙保护的城市,没想到久攻不克。九年后的1326年在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Orkhan)领导下才占领了伯萨。不幸的是奥斯曼已于两年前去世。

 

奥斯曼十分谨慎,没有自称苏丹(sultan)。他延用了首领(bey)这一称号。奥尔汗定都伯萨后,首次自封为苏丹。他将父亲安葬在伯萨(奥斯曼陵墓现在还开放供瞻仰),然后开始染指欧洲。奥尔汗足智多谋,没有发动老一套的血流成河的战争。奥斯曼人靠的是利用欧洲内斗,细水长流,缓慢渗透的战略。

 

(四)进入欧洲(1326-1389年)

 

小亚细亚半岛各公国的突厥种人(现在差不多可以称他们为土耳其人了)当时不断袭扰拜占庭欧洲地区。然而奥斯曼起初没有参与对拜占庭的敌对行为,而是精明地等待拜占庭和其他土耳其邻邦在这类摩擦中被削弱。奥斯曼人最初进入欧洲,非常有趣:他们没有入侵,而是被邀请去的。

 

暮霭沉沉欧天阔:奥斯曼人渡过土耳其海峡染指欧洲

继续阅读